作者:屠晨晨孙雅婷许悦张玉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一直流传不息的一部文言小说。记叙了各类奇异的故事,有着广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是由于变化莫测的传奇性,一方面是刻画了一批敢于突破封建礼教,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志怪里的文与制
提到《聊斋志异》,想必大家应该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画皮,倩女幽魂等鬼怪故事,从害怕到喜欢再到念念不忘,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其中也有对腐朽、弊端从生的科举制度的揭露,讲述了在科举制度下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怀才不遇、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与不甘。这也是作者蒲松龄生活的真实写照,四十多年间,蒲松龄参加的十几届科考,都是憧憬而去,丧气而归,,每次回来后都是发誓再也不考,却三年期一到又蠢蠢欲动,打点行装出门再赴赶考路,翻来覆去的折腾,最终也未能如愿。
因此,在他的笔下也塑造了这样人物形象,以此来批判科举制度,《司文郎》一文就是最好的证明。该文讲述了王平子和余杭生一起参加京城会试,但二人仕途却相差甚远,王平子为人谦虚有礼、性格豪爽,满腔抱负却无施展之处,几次参加都落选;而余杭生虽有几分才气,但为人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但一次就考中。两人在参考途中遇到了自幼便负才名,可是参加科举,总是落榜的一缕孤魂宋生,他不甘心自己的才华没能得到赏识,于是来到京城,想找到能够赏识他的知音,让他的文章流芳百世,后来遇到王平子想帮着他高中,也算完成自己的夙愿,没想结局还是和自己一样,悲痛不已。宋生告诉王平子,自己打算去考掌管天下文运的梓潼帝君府里的司文郎,让圣教昌明,让天下的读书人不再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后来宋生考上了司文郎,他告诉王平子以后不能再见面了,王平子见要与他分别,心中难过,端上了宋生爱吃的水饺,自己坐在一旁,看着他吃。宋生一连吃了三碗,告诉王平子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刚才吃的东西,都会变成紫芝,把它收起来,留作药引,以后他的孩子吃了它可以增长智慧。几年后与余杭生再次相遇,言语间甚是谦逊退让,只是两鬓都已花白了。作者通过对三人仕途的描写,联想到自己的一生,抒发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无奈,也正是因如此,才创作出了这样精彩的文章,丰富了《聊斋志异》的内容,正如老舍先生说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志怪里的贪与婪
蒲松龄笔下的故事虚实结合,常借助梦境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内心感受,称之为“梦文学”。
他一生穷困不达,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当时吏治腐败、官吏的贪残、社会的黑暗,不仅耳闻目睹,而且有切身感受。因此,在他的小说里表达这类的主题的作品写的入目三分,淋漓尽致。在清朝的统治下,蒲松龄用犀利的语言创造了一大批奇异曲折、扑朔迷离的故事,把峰头直指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贪官污吏、豪绅恶霸,揭露他们昏庸、贪婪、暴虐、谄媚等人的恶劣本性,以及欺压剥削人民,反应出从上之下各个阶层、人民社会生活弊端,人们都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小说里以这类主题的优秀篇章占了很大部分。如:《梦狼》、《促织》、《梅女》、《张鸿渐》、《续黄梁》、《鸟》等等属于这类作品。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杰出的志怪小说,它的“志怪”手段,除了神鬼狐妖之外,就是写“梦”。其中一篇《续黄粱》便是以“黄粱梦”为典故命名的,它与“黄粱梦”一样,都是借助梦境描写读书人的升官欲望,也借助梦境讽刺统治阶级的腐败。《续黄粱》是一篇用梦境刺贪刺虐的名篇。故事的内容跌宕起伏,精彩不断。主人公是个姓曾的举人梦想自己有天能做高官,穿蟒袍,系玉带。结果他实现自己了的“梦”。梦中做了宰相,但他没有拯荒救弱,经纶在抢,而是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把朝廷重要的官位看成赚取暴利的凭物,按照官职卖官要价;老百姓的良田任意侵占;良家女子,强行骋夺;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搜刮名财,敲骨吸髓,他还任人唯亲,想到当年帮过自己的人,任命做官,跟自己不对的人马上削职贬为庶民,曾某大权在手,气势显赫,凭借皇帝的宠爱,一点也不思悔改。但,最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曾某死后入地狱,尝尽了上刀山下油锅,又投胎为女体验酸甜苦辣。
曾某入梦做宰相,虽然沿用“梦中得富贵”的基本模式,但却不仅仅是梦中得高官,梦中得富贵,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声色狗马,日夜荒淫”的宰相形象,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活化了人物形象,更深化了主题思想。《聊斋志异》的这类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揭露和批评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力及贪官污吏的这类罪行,这类作品是《聊斋志异》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志怪里的情与思
《聊斋志异》里的爱情故事,大都书写的是穷书生和美丽女妖之间的爱恨情仇,不乏书生偶尔救助了小动物,然后这些小动物摇身一变,化身美丽的女子前来报恩,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因为有了女妖的助力,仕途变得顺畅,日子变得富裕,逐步走上人生巅峰。
然,也写有关于人和人之间美好爱情,虽然基调均是穷书生和富家女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但两人最终的结局都是幸福美满的,《阿宝》就是其中之一。人们都说孙子楚是痴人,阿宝这样的富家千金,两人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万般不会把两人联系在一起,子楚根本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是子楚为博得美人心,砍断了自己的第六根手指,魂魄离体常伴其左右,不顾生死寄魂于鹦哥身上,这种至诚之心,感动了阿宝,最终抱得美人归,起初他们生活并不富足,雪上加霜的是,婚后三年,子楚病故,阿宝悲痛欲绝,不吃不喝甚至上吊自刎,阎王感其情深意切,让子楚还阳与阿宝长相厮守,子楚励志考功名,却因“伪友”们的故意使绊,意外考中了状元,一家人和睦美满。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子楚真是傻人有傻福,好事全都让他摊上了,但其实这就是他心存善念,至诚之心,所积累来的福报。
书中的这些爱情故事荒诞又不失内涵,虽然都是不符合传统意义上门当户对的婚约,打破了封建礼教制度,但均是对真爱的向往和赞歌。你或许只看到书生穷苦无为,但是他拥有品行端正,孝顺父母,善举济世等宝贵特征;你或许只听说女妖害人,但是她知恩图报,对爱情的纯真信念,对家庭的付出是我们无法想像和体会的。在情爱之余,又穿插了一些做人的境界,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愿我们都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成为那个至诚至善的人儿,拥抱明天的美好。
志怪里的法与治
《聊斋志异》中大多都是叙写各种狐妖鬼怪与人的交往,但其中亦反映出司法的弊端,《胭脂》一文就是很好的例证,它是根据真人真事叙写,没有一点“异”的内容,且与几千年前的中国社会的官场密不可分。
《胭脂》一文主要叙写了卞胭脂一个容貌与才学并存的女子,却生在牛医之家,想把她嫁入士人之家,士人却看不起她的家世,不愿与其结亲,但又贪恋其美色。鄂秀才因敲错门,二人一见钟情,从此胭脂对其念念不忘,郁郁寡欢,其好友王氏为人轻浮,知道这件事便怂恿她与鄂秀才夜间相会私定终身并以绣花鞋为信物,此事被与王氏偷情的毛大和宿介知晓,二人都对胭脂的容貌垂涎已久,在与鄂秀才相约这天二人接连夜探卞家,卞父被杀害,认为是被鄂秀才杀害,告上县衙,因其胆小谨慎,不敢说话,被认定是凶手,且屈打成招。后此事被济南新上任太守吴南岱知晓,复审时,吴太守一一探查,知晓当晚还有另外的人进入卞家,且绣花鞋也并非是在鄂秀才手中,深入了解后知晓此人是宿介,宿介承认进过卞家,但并没有杀人,太守觉得这种人品性不行,认定是他,便又屈打成招。宿介对此不满,手写诉冤信,投到山东学使施愚山手中,施愚山是管理举人的,此事不应他管,但是他了解二人,知晓二人不是真正的凶手,并又深入探究,经过一系列方法,利用罪犯心理学,知晓罪犯是毛大。还解决了胭脂和鄂秀才的婚事等一系列问题,其做法深入人心,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胭脂》一文中,卞父被杀,两次弄错凶手,与官方的屈打成招有很大的原因,第一次鄂秀才因其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没有缘由的将其抓来,县太爷不问缘由,只要结果,一顿严刑拷打,签字画押,第二次吴太守,经过调查研究,顺藤摸瓜找出宿介,但最大的不足之处是他又沿用了之前的方法(但因宿介本就有罪),又再次屈打成招,导致冤案再次形成。第三次施愚山,虽不在其位,但未置之不理,施氏以人命为重,并采取果断的措施,从王氏身上打开缺口,理顺王氏的暖眯关系,排查可疑对象,并进一步筛选,利用罪犯心理学,帮助破案,这在古代也是有过的。但施氏的用法更具戏剧性。最后确认毛大是最后的凶手。三次断案都是当时社会乃至现在存在社会比较突出的方式,第一个无名县官,只注重结果,不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治白癜风郑州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