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明清文学怎么考怎么答贰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0/10/24

先和大伙说声抱歉。

这段时间,因为个人原因,古代文学(明清文学)应试策略的下半部分推送迟迟没有面世,考虑到大家准备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周,时间比较紧张,长话短说,直接上干货。

先概括一下这期推送的核心内容。

1.简答题、论述题的答题策略

2.无偿分享一份我去年考研备考期间使用的明清文学重点内容的笔记(纯手打)

3.冲刺较高分数的策略

关于第二点,须补充一些,有些同学一瞅着现成的笔记之类,就饥不择食、拿来就背诵,虽然省事,但个人诚挚建议辅佐推送内容一起食用,因为单纯看整块笔记,字数不少,内容还有点难消化,除非你记忆力超群,否则,正常的地球人是很难啃下来的。

另外,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你并不需要一字不落地完成背诵,同样也能拿到不错的成绩。

然后呢,考点笔记的获取方法藏在推送中间,如果不认真细致地看字儿,你是找不到的!

还是那句话,以下所有内容仅供参考,翻车不负法律责任。

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李健的新歌,希望清华叔叔的歌声可以为大家的考试带来好运。

考什么

在展开阐述之前,我们须先明白一个事情,常规论述题=简答题的强化版本,某种程度上来讲,论述题的答题构架和简答题相当,但是论述题的内容应当更有“厚度”,即更为详细、充实。这是我们备考思路的基础。

还有个小前提,论述题分为常规论述题和非常规论述题,后者得区别对待,具体在后文展开。

上回我们说到了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这三种题型的考核内容(具体的懒得复述了,喏,传送门)

明清文学怎么考?怎么答?

名词解释的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那些比较稳定、成型的知识点(如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流派、主张等等)

而对于简答题、论述题而言,它们青睐的对象则是文学史上的中牛和大牛。

所谓中牛、大牛,抽象点讲是说它们有着不赖的文学史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说它在教材中占有了相当的篇幅:一般来说,简答题的主角至少占了两面,论述题么,四面往上跑,大部分可以自成一章。

所以说,这个时间点,那些只占了一、两段的作家作品,可以先搁在一边——但话又说回来,毕业论文倒可以考虑考虑他们。

还有一种有点投机取巧的思路,考题和你任课老师的偏好也会有一定的关系,有一些特别喜欢的、总爱翻来覆去讲的作家作品,出主观题的概率就很高。(近年来有小道消息,说是出卷老师深谙此道,反其道而行之云云。呃...我保留自己的意见,依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我们还是不能忽视潜意识的强大力量...开玩笑啊,我乱说的)

因此,在准备简答、论述题时,首先,翻开你教材的目录,圈出分量重的板块。

随便举几个栗子(以袁行霈本为例):

小说是明清文学的大头,明清的几块大部头都得以单独成章,都不应该忽视,一共包括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还有“三言二拍”。内容很多,但重要性有所差异,四大名著考得最多,《儒林》《聊斋》次之,《金瓶梅》考得最少。

我们再来看戏曲板块:

我特意将和戏曲相关的两章截在了一起,不难看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加一块也当不得“汤显祖”的1/3,所以,第六章里所有提到的戏曲作品都不大可能(准确说不会)成为大题的主角,反之,单独成章的“汤显祖”需要着重对待。

戏曲的重点:

1.汤显祖《牡丹亭》要着重准备,“临川四梦”的其他“三梦”要有所了解(知晓情节和大概的主旨);汤沈之争侧重于名词解释;

2.《长生殿》、《牡丹亭》;

3.徐渭的杂剧可以出简答题;

诗、文、词的重点:

1.吴伟业的“梅村体”去年考了简答题

2.各种诗派、文派(桐城派)、主张(童心说),还有“文”领域的小品文一类,侧重于名词解释

3.词的话,诸如浙西词派等等,侧重于名词解释;纳兰性德么,考的概率很一般;

明清板块,除去上述提到的内容,其他零零碎碎知识点成为大题的概率不高,如果你的复习时间有限,可以考虑做一些割舍——所谓割舍,不是说不看,而是不需要把它们当作大题来准备,只要记住其中可能成为选择、填空的关键信息。

怎么考

摸清楚大的方向之后,可以开始准备考的小方向。

对于期末考试层次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说。出题角度基本上分为: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还有人物塑造。

在此基础上,还能考核“艺术成就”这一角度,在答题时,从思想内容到语言特色、人物塑造都要有所涉及。

“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实质上有交叠之处,之所以单独拿出来,是因为明清文学小说特别多,而体现小说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物塑造。

我从历年的文学考研真题里捻来一些和期末考题气质相当的,以资参考:

《水浒传》的语言有何特色?

你怎样看待《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点?

你怎样评价《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

分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出卷老师提问的方法千千万,但大体不脱上述的四个方向,因此,备考时只要把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还有人物塑造,全部准备好,足以应对考场上90%+的题目。

那么,怎样充实这四个方向的内容呢?——这也是我极力推荐大家入手一本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袁本目录下的“块块儿”和课本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家完成这一项工作:

对,就是下图中、二级标题下的楷体字。它们实际上是对于课本中主要内容的概括,相当于“关键词”。

我们不难发现,除去第一节“成书过程”等基础性知识的内容,第二节已然覆盖了足以应付考试的“思想内容”(注:在袁本最新版本中,“农民起义”已经改成了“暴力崇拜”),

其中,既有明晰的“忠义观”,再阅读课本,在“丰富的思想内涵”板块下,还囊括了“对美好人性、智慧正义的歌颂”等内容,大家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按块块索骥”,依照目录中的关键词句,找到课本中阐释它们的内容,再分别撵出来,(1)(2)(3)(4)进行排列,如此,便将“《水浒传》的思想内容”这一板块的构架打好了。

放一个根据袁本总结的、并不完善、但还阔以的答案:

单完成上一步还不够,我们继续看,“忠义观”在这个版块里被强调了几遍,这说明它是一个重要考点,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扩展:

至于艺术特点(包括语言特色、人物塑造、艺术手法),你仔细瞅瞅第三节的“小块块”,是不是都囊括进去了呢?

继续放一个根据小块块扩充开的《水浒传》论述题的答案(注:后面扩充的句子都是我在教材上搜刮下来的原句):

其他的核心考点,即有可能成为简答、论述题的内容,都能够循着这条路子进行相应的准备。以此类推,不多赘述。

至于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教材,网上PDF的资源一搜一把。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同学至少将教材读了一到两遍,你只需要找到袁本的目录,再到教材上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完善足矣。如果你的教材上没有,那就到袁本上找一找。

好了,前面说到了,要无偿分享一份明清文学重点内容笔记给大家,一份Word,里面包含了我能力范围内可以搜罗整理出来的明清重点小说、戏曲、诗歌的名词解释和论述题。(我没有整理简答题,简答题也就是瘦身后的论述题)

获取方法:

百度云链接,后台回复即可。注意,只要单纯的四个字足矣。

答案正确与否我不敢打包票,分享出来,只希望能给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如果这份笔记还有那么一点价值,能得到大伙的认可,我也不介意大家将它无偿分享给你们的学弟、学妹。

如果你顺带非要安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6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