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导读赏析
《聊斋》是一本什么书?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称,“志异”则是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全书短篇小说共有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狐,人,仙,妖,鬼五大类的故事。
对于《聊斋》的文学地位,学术界众口一词,评价特高,在众多评价中,小编最看重的一个是:“古典小说中的一部奇书”。《聊斋》之奇,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小说,而是“志怪传奇”。蒲松龄给这本书起名为“志异”,并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清楚地表明这本书是“志怪”体。
所谓“志怪”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叙事文体,离蒲松龄出生时已有多年历史了。它篇幅短小,对寻常事不闻不录,专门记述神鬼灵异之类的“怪异非常之事”。
蒲松龄继承了“志怪”传统,同时吸收了“唐人传奇”的讲故事手法。他的创新之处,是突破前人只求“游心娱目”的局限,借“志怪”来记录人间百态、抒写心中愤懑、表达人生理想,编织出一个又一个委婉曲折、惊世骇俗的神奇故事。
蒲松龄虽然写了许多行侠仗义的大侠、飞檐走壁的妖怪,但蒲松龄绝不是金庸式的在江湖中行走的侠客,更不会满天飞着捉妖怪,他只是一个彻彻底底在家写故事的“宅男”。
清初诗坛盟主、朝廷显贵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过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他甚至欲以两黄金购《聊斋志异》手稿而不得。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于年6月5日出生在济南府淄川,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年2月25日过世。
蒲松龄他天性聪慧,少年时即有文名。清朝顺治十五年(年),蒲松龄去参加童子试,得了第一名。早年曾想借助科举走上仕途,但他除了十九岁时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外,但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考过这样的好成绩,一直落榜。接下来就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为了生计,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皇帝可怜他,才让他补了个岁贡生,但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非常坎坷。
才高八斗的蒲松龄喜欢写故事。但“小说体”与清代科举考试中那些腐朽刻板的八股文格格不入,因此,与仕途无缘,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注定贫困潦倒。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不得不另谋职业。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
蒲松龄采风图
蒲松龄出身低微,家世清寒,科举失意,潦倒落魄,“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但就是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聊斋自志》)的境况里,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写出了惊世之作《聊斋志异》。反过来讲,作者生活优渥,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许就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文章憎命达,诚哉斯言!
蒲松龄画像 清朱湘鳞
国家一级文物蒲松龄纪念馆藏
年的康熙元年,22岁的蒲松龄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到他40岁时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又俗称《鬼狐传》。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不断对书稿进行增补,直到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聊斋志异》写了将近个故事,几乎篇篇都好。它的神奇在于,不仅朝廷显贵如王士祯者十分喜欢,一般平民读者也都喜欢。为什么?
首先,《聊斋志异》尽管写了许多鬼狐怪异,但涉及的却是广阔现实。作者通过讲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酷,且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批判态度,有时甚至用篇末的“异史氏曰”的形式直接站出来指陈时弊,控诉“覆盆之下多沉冤哉”。《聊斋志异》中就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这些主题。其中,文学价值最高的当属《促织》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促织的赌博,于是官府把上交促织作为任务摊派给老百姓。一个叫成名的读书人也被摊派了,可他怎么也捉不到。他妻子去一个巫神那里问卜,终于抓到一只促织。可是没想到被他的儿子一不留神压死了。儿子又后悔又害怕,不小心掉到了井里,被救起后,一直昏迷不醒。当晚,成名发现一只很小的促织,无奈之下只能上交。谁知这只小促织胜过了所有的优等促织,甚至还咬破了公鸡的鸡冠,得到皇帝的喜爱。一年后,儿子清醒过来。成名夫妇这才明白,原来那只促织正是儿子变成的。
《促织》这个故事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小小的促织是故事的线索,情节曲折动人,构思严谨。从一开始官府征虫,成名觅虫,成名妻求虫,成名得虫,成名儿子压死虫,成名儿子变成虫子,斗虫,向皇帝献虫,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在这样的奇特故事情节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席方平是突出代表。他父亲得罪富豪羊某,被其死后买通冥间的狱吏搒掠而死。为了伸冤,他魂赴冥司告状,从城隍到冥王,层层上告;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锯解种种毒刑,仍不屈服;两次被押送还阳,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为止。席方平这种“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顽强斗争精神,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其二,蒲松龄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但蒲松龄没有像吴敬梓那样从根本上否定这一制度。一辈子未能考上举人的蒲松龄到71岁才按例补了个贡生,终老之时,还不忘借了某举人的行头,请人画了像。
其三,《聊斋志异》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热烈歌颂真诚忠贞的爱情,这是读者最为喜爱的部分。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大部分,《婴宁》《莲香》《香玉》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并获得幸福的结局。《香玉》中的黄生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后来“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美满姻缘。在《小谢》中,男女双方更是经过一段自由接触后,逐步发展起爱情。这在男女被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其四,《聊斋》情节曲折跌宕,而且善用细节。
先给大家讲一个女鬼《聂小倩》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曾改编成电影,最有名的就是年上映的由香港已故影星张国荣和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书生宁采臣心地善良,洁身自爱。一次他借住在金华一座庙里,同时借住的还有一个叫燕赤霞的侠客。晚上,一女鬼前来勾引宁采臣,被他严词拒绝。过了一晚,女鬼又来了,告诉他自己叫聂小倩,被妖魅胁迫害人性命。小倩让宁采臣和燕赤霞同住,可避免被妖魅害死。宁采臣非常感谢小倩,并帮助小倩把她的尸骨迁到了离自家不远处。不久,宁采臣娶小倩为妻。一天,小倩告诉宁采臣说金华的妖魅就要来寻仇了。于是,宁采臣拿出燕赤霞给他的辟邪的牛皮袋挂在床前。第二天晚上,妖魅果然来到,被收服在牛皮袋里化作了数斗清水。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被妖魅打扰。几年后,宁采臣中了进士,又有了儿子,一家人一直生活得平安幸福。
这个故事里,小倩虽然是女鬼,但心地善良。她受妖怪指使,前来谋害,却被采臣的正气打动,便以实相告,助采臣转危为安,同时也让自己脱离了苦海,最终获得幸福。像这样鬼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鬼都是好鬼,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很吓人的恶鬼的故事,这个故事题目是《画皮》,也曾改编成电影。
清《聊斋图说》画皮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太原读书人王生遇到一女子,见她长得漂亮,起了爱慕之心,把女子带回家。一天王生在街市上碰到一个道士,道士说他被邪气环绕。王生半信半疑,回到家窥见屋内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鬼,披上用彩笔绘画的人皮,装扮美女,王生吓得赶紧找道士除鬼。道士给了王生一个蝇拂,让他挂在卧室门口,但恶鬼根本不怕蝇拂,破门而入害死了王生,取走他的心脏。王生的弟弟请求道士除去恶鬼,在木剑的逐击之下,恶鬼最终脱去“画皮”,死于一剑之下。王生的妻子也在道士的指点下到街市上找一个疯人,让王生起死回生。蒲松龄在故事的结尾写道:“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这两个故事,一个善鬼,一个恶鬼。宁采臣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故能免于灾难,王生贪恋美色,所以遭来厄运。两个故事中帮助书生的都是能除鬼的奇异之人,所以故事都走向团圆的结局。在《画皮》这个故事的结尾,蒲松龄还仿照司马迁《史记》的写法,以“异史氏”的名义发了一番议论,劝诫那些愚蠢又糊涂的人要听忠告之言,不贪恋美色。
这样带有道德训诫的故事还有很多。像《种梨》,讲述了一个吝啬的村夫在集市上卖梨,被一个老道用幻术所捉弄,一车梨化为子虚乌有。蒲松龄借老道来嘲讽了那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让人忍俊不禁。这个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描写梨核从种下到长成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树只用了27个字: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语言精练可见一斑。
最后我要来讲一讲《聊斋志异》中的那些狐仙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狐仙通人情,性聪慧,鲁迅先生曾有这样很高的评价:“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有人统计过,《聊斋志异》中讲狐仙的故事就多达八十多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一样把狐写的那么多,那么好,可以说是蒲松龄改变了狐的形象。我给大家简单讲讲其中三个比较有名狐仙的故事。
《辛十四娘》讲述的是狐仙辛十四娘心地善良,在鬼姨婆的牵线搭桥下,嫁给冯生,后帮助冯生脱离牢狱之灾。她看到人情冷暖和社会黑暗,萌生了离开现实社会的想法。她安排禄儿嫁给出狱后的冯生,了无牵挂,并最终名列仙籍。
《红玉》讲的是狐女红玉帮助贫困的书生冯相如娶到美丽善良的妻子,在冯家遭逢变故后,帮相如抚育孩子,恢复家业的故事。
《娇娜》写孔圣后裔孔雪笠穷困潦倒,得皇甫公子相助,二人结为挚友。孔生身患重病,皇甫之妹娇娜自损元气为其医治。后孔生与皇甫表姐松姑成婚,却心里仍想着娇娜。在得知皇甫一家为狐,将遭天谴之际,孔生毅然舍身相救。娇娜舍弃三百年修炼的红丸,使孔生起死回生,而自己重返深山修炼。两人有缘无份。
《聊斋志异》之前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里,男性强壮伟大,女性温柔贤惠。但蒲松龄可不这样书写,他笔下女狐仙不仅美丽、善良、重情义,更有才干,一点都不亚于须眉男子,是家庭的顶梁柱。
《聊斋志异》善用环境、心理、反衬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语言简洁到不能再减一字的程度,既具有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赋予文言语汇以活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写冯相如见红玉自墙上来窥一段:“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生动描述了少女情窦初启时的娇态和冯相如的执著、热烈的爱。
▲
讲了这么多《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把书找来读一读呢?《聊斋志异》这本书是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小说集,自年初刻,其后年间,所刊版本极多。因此人称:“流播海内,几千家有其书。”这本书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是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
《聊斋志异》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最多,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蒲松龄理想的爱情观。
今天用一张思维导图梳理了《聊斋志异》,真正的精彩在原著中。
*“金秋十班”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