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国平
啾啾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并不费力,她的班主任多次问我:“你们是怎么教的?”
我心想,我们没有怎么教呀。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大约是得益于熏陶吧。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两周岁上下,啾啾会认二十来个字了,便开始对家里的藏书发生了兴趣,常常站在书架前观望,解释说:“我挑一本。”
她的确会抽出一本来,坐在小板凳上,真的“读”了起来,手指着书上的字,一行行往下,大声念着,非常流利,却是一串又一串谁也不懂的句子,而她非常投入,能乐此不疲地“读”很久。
“读”的间隙,她会站起来,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话语不断,也都是我们听不懂的,大约是在温习刚才“读”的书吧。
当然,更多的时候,她是看图画书,每次新买一批,不几天就看得烂熟于心了。
经常的情形是,我走出书房,她正专心看一本书,抬头看我一眼,说:“爸爸看书,我也看书。”
看她喜欢书,我给她买了一套西方童话名著,共十六册,她高兴极了,拿起这本,拿起那本,一再放声笑。
当天晚上,她就让妈妈给她念书上的故事。此后,每天临睡前,妈妈都给她念。
一天晚上,妈妈念了两个故事,困了,不肯念了,她批评:“多看一点书,要学习。”
可是,有一回,妈妈正在给她念书上的故事,她的小脑瓜里产生了一个疑问,指着书问道:“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
三岁时,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妈妈前一晚给她念故事,她第二天起床后,就把书翻到昨晚妈妈念的那几页,给自己念上面的故事,虽然不认识大部分字,却念得头头是道。
当然,因为她记得妈妈念过的内容。这成了她的一个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
终于有一天,那是她五岁的时候,妈妈拿着一本书正要念,她不让,说:“你念了,我自己再看就没有意思了。”
这本书是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她极喜欢,前几天妈妈开始念这本书,她担心地问:“妈妈,念完了怎么办呀?”
她还宣布:“我也要写自己的事。”因为这本书有后记,她加上一句:“也要写后记喽。”
其实,在妈妈开始念的时候,她已经能读懂,而她很快发现了这一点。
这几天里,我曾看见她独自在灯下读这本书,很专心的样子,便对她说:“有不认识的字,你用笔画出来,待会儿爸爸教你。”
她回答说:“不用,我都认识了。”
我们没有特意教啾啾认字,她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呢?
回想起来,大约有几个途径。
其一,平时开车外出,她坐在车里,喜欢读路旁商店的招牌,有不认识的字就问我们。
其二,她看着歌谱弹钢琴,开始时大部分字不认得,慢慢就对上了。
其三,看有字幕的动画片,由听台词而认识了字。
其四,就是看妈妈给她念过的书,连猜带蒙,熟字越来越多,终于把生字都收编了。
由此我看到,在幼儿的心智中,作为理性能力的一个表现,认字能力同样已是一种潜能,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便会自然地展现和生长。
也就是说,认字应该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根本不需要强行灌输。
无可否认,在啾啾身上,家庭环境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正是我所说的“合适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做文字工作的,在耳濡目染中,她很容易对文字产生兴趣。
三岁时,她就经常给我和红写“信”,用圆珠笔在稿纸的每个方格里认真地涂写,写满一张纸,便放进信封,用胶水封口,然后一脸严肃地交给我们。
当然,信上的“字”,除了少数几个,我们都不认识。
她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让妈妈拆开来看。
我凑上去读:“妈妈,你好,太阳已经老高了,你才起床,你是一个大懒虫……”
她着急地制止,说:“不是,这信是以前写的,妈妈还没睡觉。”
我说:“那你给我们念。”
她挑出“大”“小”两个字念给我们听了,指着其余她涂的字告诉我们:“这些都不是字,是我胡说八道的字。”
我说:“这些字是你想出来的,才棒呢,‘大’‘小’人人会写,这些字爸爸妈妈会写吗?”
她摇摇头,然后谦虚地说:“美美也会写。”
她四岁时,我们之间有一次有趣的谈话。
她翻到一本书,是关于尼采的,上面有尼采的像,评论道:“尼采很凶。”
问我尼采是怎么回事,我对她做了解释。
她说,听妈妈说,尼采后来得精神病了。
我说是,就精神病问题和她讨论了一会儿。
然后我说:“爸爸以后不研究尼采了,研究尼采没意思,爸爸就研究你。”
她说:“研究我也没意思,是我觉得没意思。”
我笑了,连连称是,说:“让人研究真是没意思。”
她一页一页翻这本书,看见有铅笔记号,问是不是我画的,为什么要画,不同的记号是什么意思。
我解释说,我看书时,觉得重要的就画一个小圈,觉得不对的就画一个小三角。
于是,她非常耐心地查看所有的记号,在每一处都指点着报告:“这里是重要的。”“这里是不对的。”
最后,她有些遗憾地说:“好些字我都不认识。”
我安慰她说:“你认识的字已经很多了。”
不久后,在她的一本童书上,我看到了用铅笔做的类似的记号,有小圈,也有小三角。
还有一回,她坐在双层床的上铺,埋头做着什么。
红攀上去看,发现她拿一支红笔,正在一本书上画,已经圈起一个字,用一条红线把它拉出去,再在书页的边沿上画了一个小圈。
红是编辑,这是改稿上错字时用的符号,居然被她学去了。
她告诉红:“我学妈妈。”
我和红深深感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
从四岁起,啾啾就迷上了阅读。从幼儿园回来,她一进门,总是鞋子都来不及脱,就挑了一本书,坐在地毯上读了起来。
她告诉妈妈:“我看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在里面似的。”
她和红各人捧着一本书在读,小燕催她们吃饭,两人都充耳不闻。
我问她:“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妈妈手里的书没收?”
她抬头看我一眼,说:“不,我快要跟妈妈一样了。”
会阅读后,家里的藏书对于她有了全新的魅力,她经常会抽出一本来翻翻。
一天晚饭后,她抽出一本卡夫卡的短篇集《变形记》,看见封面上有叶廷芳的名字,感到奇怪,问:“是叶爷爷写的?”
叶廷芳是我们的好友,她叫他叶爷爷。我解释,是叶爷爷翻译的。
她又问:“整本书都是《变形记》?”
我告诉她,《变形记》是其中的一篇。
她表示想看一看,根据目录翻到了那一页,看了开头,立刻笑着说:“一开头就变成甲虫了。”
接着抽出一本《三剑客》,是名著名译丛书中的一种,书中有书签,印着这套丛书的书目。
她仔细辨认如豆小字,对照柜里的书,很快告诉我,柜里缺了《前夜·父与子》。
我一查,果然。
另一天,红说没有看过《战争与和平》,这边家里没有,我说有,啾啾也立即说有,立刻替妈妈找了出来,可见对家里的藏书已经相当熟悉。
过了几天,她看见红在看别的书,就问:“你为什么不看《战争与和平》了?”
红说:“我翻了一下,觉得别的书更好看,就看别的书了。”
她说:“你没有进去。”真是一针见血。
刚满五岁,她已具备很好的阅读能力了。
我发现这一点,是缘于她当时喜欢让我们猜脑筋急转弯的题目。
她手中有一本小书,这些题目用极小的字印在每页的边缘上,她低头辨认并一条条读出来让我们猜。
我看她喜欢,给她买了一本书名就是《脑筋急转弯》的书,她捧在手里,兴致勃勃地给大家猜,从第一页读到了最后一页,基本上没有生字。
也在这同时期,她随手翻开《骑鹅旅行记》的一页,念出上面的一条标题:“斯莫兰的传说”。
红惊叹:“你真行啊。”她感到奇怪,说:“这里不是写着吗?”
在幼儿园里,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份谈儿童营养问题的材料,让拿回家给家长看。
发下来后,她当即就看了起来。
老师惊讶地问:“这些字你都认识?”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老师称赞她是才女。
她两岁时给她买的那套西方童话名著,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等,以前是妈妈给她念,现在她找出来自己一本本读了。
经常的情形是,我和红都在忙,我突然想起她,很长时间没听到她的声音了,在卧室里找到她,只见她坐在窗边,捧着一本书,在专心地读。
我问她一句什么话,她一脸茫然,可见读得很投入。这情景真令人感动。
我知道我的女儿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了,应该给她准备更合适的读物,就选购了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缩写本,有二十多册,我翻看了一下,缩写得颇具水平。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基本上读完了。
最早读的是《鲁宾孙漂流记》,她说她害怕,改读《苦儿流浪记》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然后再回头来读完鲁宾孙,在书后写了一句读后感:“读完后觉得是很动人心的故事,尤其在无人岛上的时候。”
她最喜欢的是《堂吉诃德》,经常笑谈其中的情节。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她在书柜里发现了《卡尔维诺文集》,迷上了其中卡尔维诺编的《意大利童话》,上下两集,一千多页,读了好多遍。
她真是喜欢书中那些充满民间智慧和幽默的故事,常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复述。
啾啾看书是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
比如说,读《聊斋志异》连环画,她发表议论:“都是写爱情的,写一个书生爱上一个有点儿神秘的女孩。”很准确。
一次聚餐时,一个朋友拿一本兰波的诗集让她和另一个女孩朗读,朋友告诉红,她朗读得好,还评论这首是儿歌,那首是童话,都不是诗。
问她什么是诗,她的回答是:“一个句子放在事物之中。”
朋友觉得另一个女孩朗读得不好,要教那个女孩,她制止,说:“每个人有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满壁都是书柜,总有好几万册吧。
我和红的日常生活就是看书。
我几乎不看电视,红也就看看球赛,偶尔看一两部电影。除了收发邮件,我们都基本不上网。
在这样的氛围中,啾啾喜欢看书和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她看电视也很少,小时候看动画片,上学后连动画片也不怎么看了,因为课余的时间太有限,她要省着用,看她喜欢的书。
至于网瘾之类,对于她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
在学习上,啾啾是完全不用我们操心的,她乐在其中,自己就把一切安排好了。
每天放学回来,她就坐在她房间里的桌前,自己在那里忙乎。
做作业是丝毫不需要督促的,做完了作业,就自己想出一点事儿来做。
一年级时,有一天,做完作业后,她把学了的全部生字描在一张纸上,她说是字帖。
第二天,又把学过的全部英文单词、汉字、数字整齐在写在纸上,她告诉我,这是三门主课学的全部内容。
老师让每周写一篇周记,她另备一个本子,增写不交给老师的个人周记。
她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并不费力,她的班主任多次问我:“你们是怎么教的?”
我心想,我们没有怎么教呀。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大约是得益于熏陶吧。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当然,所谓熏陶是广义的,并不限于家庭的影响。
事实上,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就开辟了熏陶的新来源,能够从好书中受到熏陶,这是良性循环,就像那些音乐家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熏陶之后,又从音乐中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读书人,能给孩子以熏陶,普通人怎么办?
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对孩子的教育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不是职业和文化水平。
天下父母都爱孩子,一切忙碌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是为了孩子,如果你在这样的忙碌中经常能安静片刻,好好和孩子待在一起,去发现、欣赏和鼓励孩子的智力闪光,你的孩子一定也会越来越聪明。
当然,要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父母自己也需要提高。
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人生便向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你能花时间为孩子挣钱,为什么不能花时间为孩子提高自己呢?
比如说,你至少可以在下班后读一点书,少看一会儿电视,不给孩子树一个坏榜样吧?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大礼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