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线上读书交流
关于蒲松龄
蒲松龄,我们山东人,现在去可以在淄川蒲家庄的一个乡村看到故居。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书香门第,从小热衷功名,却屡试不中,穷愁潦倒,其中所感受的耻辱,令他刻骨铭心。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短时间应朋友之邀,做过一年幕僚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一带坐馆教书。这种简单的经历使蒲松龄与普通乡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蒲松龄生当明亡前夕,经历了明清易代及清初顺治、康熙两朝;既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动荡,又目睹了清初黑暗的政治现实。作为一个落魄书生,他痛感无力实现自己利人济世的抱负,遂将一腔悲愤融诸笔端,通过小说抒发自己愤激的情怀。《聊斋志异》以其犀利的笔触,在读者面前生动地展示了那个“全五日月”的黑暗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皇帝为一玩物逼得百姓倾家荡产,衙役吏卒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上至督抚、下至吏卒,全都贪赃枉法、昏暴不仁,而善良的人民却诉告无门。在那个世界里,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人性扭曲,道德沦落。而在蒲松龄的笔下,普通劳动人民却是那样的正直、善良,他们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又是那样热烈、执着。尤其是那些被作者赋予美好人性的花妖鬼狐,以及那些描写人与女性花妖狐鬼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更是令人感动、深思。作者塑造的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聪明美丽的娇娜,痴情不移的青凤,始终如一的莲香,天真烂漫的婴宁等,都呼之欲出;他们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美好健康的爱情生活,都是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曲折表现。在生活、思想不自由的时代,蒲松龄以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这种充满悲情的创作方式,构成了《聊斋志异》特异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年为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故居题写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从总体上看,《聊斋志异》反映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同情众,欣赏自我,玩味人生的立场和情趣,这种文化品格的积极的、面的展示,而不是随意的、零散的流露,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思涵方面,也构成了作品的艺术想象与叙事的基础。
关于《聂小倩》
《聂小倩》本来便是一个青楼女子从良的故事,借了鬼怪之说夺胎换骨。女鬼的身份是小倩的原罪,为了重返人间,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吞下所有委屈。每天晚上她在宁采臣的书斋内恋恋不舍,不是想和他发生些什么,而是不想回去面对自己作为女鬼的现实。
故事从一开头写聂小倩美是一个女鬼的醉人之美,结尾聂小倩仍然美丽但也仍然是鬼,这时人们却开始怀疑,相信她是仙女,从鬼到仙,从恶到善,一念之差,只要一心向善,恶鬼也可以改造成人妻,这就是聂小倩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对此宁采臣理解,同情,却爱莫能助。书中说他「欲留宿别榻」,却又害怕母亲怪罪,只好狠狠心让小倩离开。这可能是宁采臣在面对聂小倩先后给他的三道选择题里,答得最艰难的一次。因为只有这一次他真实的内心和自己坚持的准则南辕北辙。
事实上,重情慷爽的宁采臣和廉隅自重的宁采臣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和谐统一,二者的冲突不止反映在感情问题上。当日宁采臣走进蓬蒿没人的兰若寺,看到的却是「修竹拱把,野藕已花」,「乐其幽杳」。对于这个边缘世界,他其实并不排斥,或许还满心向往。在这里他可以放飞自我地与剑侠和女鬼互为知己。然而冒险结束后,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他并不想这些奇思妙想颠覆自己在人间的小确幸。但如果这两个世界势不两立,又当如何选择?
这个矛盾蒲松龄自己都无法解决,否则他不会一边「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一边白首为功名屡败屡战于科场。不过他还是打算给他笔下最得意的君子一个完美的结局。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最后,我们以《聂小倩》翻拍的《倩女幽魂》主题曲结束今天的读书交流。
END
编辑:陈金婷
审核:刘艳青
团队:语文组/视界编辑部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的联系邮箱:sdspyyzsj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