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将陆续转发上政语言文化学院夏季学期实务课“经典文学IP与产业孵化工作坊”的结课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新媒体写作的创意结晶,都是探讨中国故事IP化改编策略的最新发现,内容涵盖了电影、网剧、动漫、游戏各门类,有趣,有料,有创意,供大家欣赏。
——高翔,创意写作导师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采取谈狐说鬼的表现手法讲述人与鬼、人与妖之间“跨物种”的动人情缘。《聂小倩》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是蒲松龄根据金华民间传说而创作的小说。
金华民间传说,金华城西兰溪门外西峰寺住着女鬼聂小倩,被附近的千年老妖胁迫以色害人,因钦佩穷书生曾荣是个真君子而不忍加害,依靠道士帮助跟随曾荣回家。后曾荣赴考中了解元,与还阳的聂小倩完婚。金华籍作家李渔把这个故事告诉蒲松龄,蒲松龄创作了《聂小倩》。
如鲁迅先生所说,《聊斋志异》成功的一大因素在于“改调易弦”,改变写作手法,让旧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也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来源及创作原型。“原型”。在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中无论在叙事手段又或者是故事主人公的命运都隐含着“原型”,这些原型会在潜意识里带给人认同感。
荣格认为,“原始意象即原型——无论是神怪,是人,还是一个过程——都总是在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形象,在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地方,也会见到这种形象。我们再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类意象赋予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以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们是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这种集体无意识被包裹在文艺作品的创作“骨架”里,成了“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原作《聂小倩》的影视化改编络绎不绝,无论是对故事的翻新加工还是套用“人鬼恋”的人物关系,女鬼这一主题“反复出现”、“反复被叙述”,而具备了某种“原型性”。使“聂小倩(倩女幽魂)”这一IP经典能够经受住不同年代流行元素的混合,始终焕发活力。
对《聂小倩》这一IP的改编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再现法、阐释法、重塑法。以下选择的三部影片分别对应这三大改编方法,也代表了当下时代的文化倾向。
年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是《聂小倩》第一次影视化改编,是“倩女幽魂”IP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亮相,成为《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热潮的开端。在电影情节上还原原作,努力将原作《聂小倩》文本转变成影视语言,保全原著基本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整体风格,目的在于表现原始情感。
改编最成功的要数年由程小东导演、徐克监制,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电影《倩女幽魂I:妖魔道》,斩获众多国内外大奖。是“阐述法“的代表,更促使《聂小倩》的影视改编激增。而到目前为止虽有近四十部以此为IP开发的影视剧作但87版《倩女幽魂》仍被认为是无法被超越的经典佳作,好评如潮。
所谓“画妖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87版的《倩女幽魂》以小倩在善恶之间的苦苦挣扎、邪不胜正、善恶报应、人鬼相恋这四大主题为线索,突出了正义与邪恶的冲突性。鬼神精怪为电影带来魔幻色彩,在保持原著叙事结构核心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原著。将当下的意识形态融入原著中,用影视的手法表现出来。
《倩女幽魂》以宁采臣的视角铺开叙事,节选了原作宁采臣在寺庙解救女鬼小倩,帮助其投胎做人这一段更富戏剧性和梦幻性的情节,聂小倩这一结合人鬼复杂性和神秘性的形象,在正人君子宁采臣的帮助下来了一次弃恶从善的华丽转身,逃离树妖转世为人。宁采臣解救小倩“英雄救美”式爱情也正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片中配以由张国荣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回韵悠长,更加让影片更具表现张力,凸显审美意蕴。
而原作聂小倩来到人间世界,她在宁生和剑客的帮助下,摆脱妖怪,来到宁家,成为宁采臣之妻但宁母却不愿接纳这一极具讽刺意味的结局似乎与《倩女幽魂》浪漫的爱情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在年叶伟信导演的《倩女幽魂》又为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聂小倩从女鬼变成了狐妖,捉妖师燕赤霞和狐妖小倩相爱。但因为捉妖师与妖怪的本质对立,更无法忍受聂小倩以吃人类的精血而活,却不忍心杀死狐妖,只好用法器来封住聂小倩的记忆。当失去记忆的小倩与宁采臣相遇后,激发了两人爱的火花,宁采臣毅然决然地帮助她找寻到自己的真身。而重拾记忆的小倩最终也选择和燕赤霞一起消失。在这次电影改编中,编剧打破了原作的故事框架,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故事,只保留了人物,构建起新的角色关系扩充情节、增加人物关系,使矛盾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苑.《聂小倩》的前世今生[N].今日婺城,-07-09(03)
2.陈旭光余宗霖.文学改编、经典重述与时代的“想象力消费”——从《聂小倩》到《倩女幽魂》的电影改编研究
B
本文写于经典文化IP研读与产业孵化工作坊
本文转载自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