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悦听聊斋走进蒲松龄故居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8/12

朋友您好!欢迎来到“悦听聊斋”,今天,用我们的声音,温暖你的耳朵,我们一起呼唤春天!本期的主题是《走进蒲松龄故居》。

走进聊斋小院,以北为正,三间正房是“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青砖、灰瓦、茅草顶,典型的明清时期北方乡村风格,南墙下几丛翠竹,一盘石磨,东南角是当年出入的大门。

1

公元年四月十六,蒲松龄出生在正房,说到他的出生还有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呢。就说他出生的前夜,父亲蒲槃梦见一个病和尚踉踉跄跄地闯进他家,和尚斜披着袈裟,在袒露的右胸上贴着一块铜钱大小的膏药,蒲槃很纳闷,这出家人怎么能随便进别人家的内宅?这一惊就从梦中醒了过来,正好这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更巧的是那孩子的右胸上有一块铜钱大的墨痣。蒲槃认为孩子是病和尚托生的,或许有什么仙根灵性,于是给他取名松龄,字留仙。

走进聊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蒲松龄留存于世的唯一一幅画像,是他74岁时,小儿子蒲筠请江南画师朱湘麟画的。画像原由蒲氏后裔世代相传,年捐献给国家,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画像上蒲松龄头戴红顶小帽,身穿清代贡生服,手捻银须,端坐椅中,像在沉思,又像是看透了人世间的冷暖沧桑。蒲松龄少年得志,19岁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一时间声名大振,但此后却“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直到71岁时才被朝廷援例为岁贡生,秀才中比较高的等级,画像上他穿的便是朝廷发的贡生服。

您可能有所不知,蒲松龄本人还参与了画像的创作,这是怎么回事呢?画像完成后,蒲松龄在画的上方写下了两则跋语,一则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恐之羞。”另一则:“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做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不仅真实再现了蒲松龄晚年的生活状态,也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情感。画像两侧是郭沫若题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把深刻的社会现实写进虚幻的鬼狐故事中,古往今来蒲松龄是第一人!

2

左侧是书房,南窗下的书桌上似乎还有淡淡的墨迹,我们可以遥想当年先生“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灯如豆,奋笔疾书”的情形,也会感慨《志异》书成后的争相传颂、风行南北。西窗下是先生用过的坐榻,“日上南窗竹影碧,短榻信抽引睡书”,读书、会友、聊《聊斋》,这才是蒲翁暮年家居的真实写照吧。

右边是卧室,还保留着过去北方常用的土炕,公元年正月二十二,蒲松龄就是在这盘炕上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床一榻,都见证了蒲松龄的传奇人生,他最终在历史的长河里实现了自身价值,《聊斋志异》享誉世界,“聊斋小院”也成为一代代知音向往的地方。

我们在“聊斋”,守护优秀历史文化,守护中国故事,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聊斋”,我们坚信风雪阴霾后,春暖花会开!

END

来源:蒲松龄纪念馆

编辑:战炜

审核:徐晓倩

在看点一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