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岳永逸遭忽悠的老鬼和新鬼鬼节说鬼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7/12/20

编者按:又快到一年中元节。各种阐述禁忌的长文又开始在朋友圈肆虐。我们不妨来严肃地看看这个与鬼有关的节日,来看看被消费的鬼。

本文摘选自学者岳永逸作品《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

岳永逸/文

中国当下的鬼节,可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也可以采取相对传统的路径,如从亲属制度与地域社会的关系进行观察,还可以从其在中国节日体系中的边缘化状态来审视。原则上而言,这些视角都还是比较偏重传统的鬼与人的关系,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的定义和鬼与人的区隔来厘清其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

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和“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屈原对楚地巫风的经典写作,《搜神记》、《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文艺作品,至今在东岳庙等很多城乡寺庙以及吴桥杂技大世界等景区重现的七十二司、十八地狱等,显然从不同角度定义着中国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鬼”。

鬼在人、神、祖先之间,亦正亦邪,会与其他三者,尤其是与人形成“礼尚往来”的功能性互惠关系,并存在升迁转换、起降浮沉的多种可能。受柳田国男《远野物语》、《石神问答》、《日本之祭事》等著作的影响,周作人发现民间宗教是日本的人格特质和文化中心。

在《我的杂学》中,周作人有这样的断语:“中国人民的感情与思想集中于鬼……欲了解中国须得研究礼俗。”这些乡土社会的常识,被20世纪以来大量的海内外民族志描述、归纳、总结,成为认知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效的入口与范式。

遵循这一基本认知,来观察探知鬼节以及鬼文化中的鬼,均可以简括为关于传统的“鬼”,即“老鬼”、“旧鬼”的研究。

事实上,与伴随改革开放而生发的巨大社会变迁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又主要生活在大小都市或者憧憬、实践着都市化生活方式的人群的鬼与80年代前出生的人群的鬼大相径庭。当然,80年代前后的划分仅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是相对的,有着地域、族群以及个体的差异。对于后者而言,年龄越大的人所了解、知道、实践的鬼就越老旧,与前者知晓的鬼相距更远。如果全面







































白殿怎么引起的
中科国庆助力白癜风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