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的第三只手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1/4

作者简介

李文河,笔名“小山”,资深媒体人。历任燕赵都市报新闻局周刊部主任、新闻调查部主任、新闻评论部主任,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著有十年社会观察作品集《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等。

《心流》的作者米哈尔说,作为心理学家,生物学、社会学是他的第二只、第三只眼睛。我觉得,每个孩子,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也都应该有他的第三只手:学会写作。

某种意义上,语言和写作,决定人生发展的潜力,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说和写的能力,就是孩子的超能力,是一个人过好一生必须贴身具备的生存本领。

1

很多人一生都吃亏在“不会说不能写”上

写,虽然不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但绝对能把糊涂虫剔出来。

因为,一篇文章,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排列组合,背后还有思想、感情、逻辑、价值观等一大堆配套支撑着哪。

我爱人在一家国企的人力部门工作,他们单位每年都要招应届的大学生、硕士生四五十人,但真能写个像样文章出来的,几乎没有一个。理由是“都学理工的,不会写”。

他感叹,会写不会写,和文科理科关系大吗?只要你入了职场,能写、会写,是必须的,谁管你文科理科,理科生就不吃饭啦?

能说会写,不是文科生的专利,更不是学中文的专利。

那天听“樊登读书会”,听樊登采访芬尼科技创始人宗毅。

节目快结束了,宗毅讲,他玩“80天纯电动汽车环球之旅”的时候,一起的还有其他国家的车队。外国的车队一般就两个人,一个队长、副队长,但别看人少,每到一站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人家上台就能侃侃而谈,讲自己的国家、文化,讲个人对环保的理解,讲得都非常棒。

中国这个车队就庞大多了,起码二三十人,且高学历年轻人居多,包括摄影师、导演等等,都称得上是优秀人士了,可一遇到公共演说,却上不台,勉强上去也讲不好,只有他这个队长一个人能顶上去,飚完中文,飚英文,算是“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宗毅感慨,谁也不能说他这个团队不优秀吧,一个个都是从全国大浪淘沙淘出来的,但一遇到关键场合却不善于表达。

不能写,不能讲,这是很多中国人的软肋,也侧面反映了中国目前教育的缺失。

我好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在美国留学,这些孩子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但在留学生求学路上最头疼的是写和说。因为学校每门课的小组作业、课堂讨论,学期演讲、结课论文,都离不开说和写,想沿袭国内学应试教育那一套门都没有。但同样是说和写,美国学生相对就轻松许多,这不仅仅是因为英文是他们的母语,主要是他们从小就有类似的训练。

美国学生在小学就开始练习“研究报告”式的作业,平常,老师们还鼓励学生写时事评论、写故事来表达个人观点。到中学,他们就会开始接触和学习论文写作了,到了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在美国,很多知名大学,写作就是他们的通识课。

以哈佛为例,哈佛本科一年级不分专业的,想上什么课随便你选,但写作课,却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也就是说,不管你学文学理学医学商,不先学会“写作”,你毕不了业。

2

写作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日常

关于写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作文”,孩子们最怕的作业往往也是“作文”。在QQ里吐槽家长老师,挖苦小伙伴,吹牛、聊天,一写就是几百字几千字,也不见他厌倦,也不见他无聊,一让他篇作文,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老师对作文的理解出了问题。

为什么许多孩子得了写作恐惧症?因为一写,就开始向课本里的范文看齐,一写,就要有主题有思想有意义,还要讲究修辞语法。

写到最后,孩子们就怕了,厌了。实际上,写作应该像穿衣、吃饭、说话一样日常、随便,别太当回事。越当回事,越高标准严要求,结果适得其反,不是下笔如有神,而是下笔如见鬼。

一个家长讲,孩子写作文,写了他表妹的各种有趣的小段子,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赞,不料,老师就在作文后面批了一句,“没有意义升华”。一下,就把孩子写作的兴趣打到十八层地狱。

听了这个,我想起童话大王郑渊洁对语文教育的切齿痛恨,他说,有的中小学老师课堂上不是给学生播散写作的种子,而是给孩子们打“防写疫苗”,这个疫苗一打,终身有效,可以让孩子一辈子都不爱作文和写作。

郑渊洁说

“所有的孩子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家庭生活环境也不一样。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用50种方法去教一个孩子,看他最适合哪一种,但是我们往往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

你想想,老师对写作的理解就一个死板的套路,被这样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教一次等于加密一次,越教越密,最后孩子成人了,想解密都解不成。

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赞美,写作文,只要能表情达意了,是诚恳的真实的,干嘛非要赋予它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网友讲,小时候一个夏日夜晚,他在家里和妈妈躺在一起准备睡觉,外面雷鸣电闪,他就冒出一句,“要是把这些闪电都存起来,那能用多长时间啊。”妈妈说,“那你不赶紧起来把它写出来”。他爬起来就瞎写一

气,第二天交给老师了,没想到得到老师表扬,从此这个网友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作文,中考、高考都轻松飘过。

有时候,赞美的力量非常强大,对孩子写任何文字都要学会欣赏,而不能一棍子打死。

3

写作最大的敌人是虚假和套路

《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讲一个盲僧,眼睛虽看不见东西,但辨别文章高下却有一绝,就是闻味儿。把唐宋古文大家的文章烧了,和尚一闻,五内感觉十分受用,烧水平差的八股文给他,没等烧完,他就做呕吐状,赶紧制止:“别烧了,别烧了,再烧我就要吐了!”

这个故事对八股文的讽刺可谓入骨三分,同时道出了写作的秘诀:好的写作,要让人感到“受之以心”,起码让人感到“受之以脾胃”;那些假写作让人厌烦得想吐,无论怎么虚张声势,都是面目可憎,臭不可闻。

什么是假写作,就是不说人话,说套话,就是不真实。

写作没那么高难的技术。很多人把写作想得那么高大上,是因为动不动就比之小说、诗歌、美文之类的。文学,是写作的金字塔顶端,属于少数人的事,这里说的写,就是普通的表达,口头表达之外,思考整理出的文字表达而已。

我们平常说话,谁也不会看着字典说的,写作,我口写我心,不就是用文字说话嘛,做到准确、真实,不端,不装,能传情达意就可以了。

下面这段文字,是我从网上找的,据说是被当做中学生范文来学习的:

“生命如风。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这样的文字貌似写得很好,文采飞扬霸气侧漏都能吹倒一头牛,实际言之无物,不过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套路,没有一点真情和诚意,读完,一个字都进不了你心里去。

好的写作是写什么都是他自己的样子,带着他的体温、性格、思想和态度,真诚、准确、平常而有区分度。

别人看你东西,不是看你如何拽词儿,如何纵横捭阖的。能清楚明白把心里的中曲折美好表达出来就行了。能够找到合适的字词和方式来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就是及格线。

对孩子的要求开始不要太高,先达到这个及格线再说。

曾看过一部电影,当爹的指导孩子写作文,孩子费劲写了一篇,他就粗暴地给撕了,“太长,重写。”这哪是指导孩子了,分明是在指导大人写作,在表演呐。

简练,精短,对写作是极高的要求,专业人士都未必能做到。对小学生来说,有写的热情,能有得写,把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就OK。要相信孩子以后写作进步的空间大着哪,现在你一篇一篇地打他脸,就成揠苗助长了。

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冗长,结构不清晰,没有文采,没有主题,这些都不是写作的大敌最大的敌人,写作最大的敌人是虚假和套路。

4

好的写作,只能来自大量的好的阅读

我看学生作文,就怕的就是空洞无物的作文,不管长短,没有真情在,让你改无可改,想找一两处优点赞美夸奖几句都没有发力点。活泼泼的孩子写出来的东西突然变成了另一副面目,真让我这当老师的脸上无光心

灰意冷。

其实,对付虚假和套路,两个字就够,真诚。

真实地表达,真诚地面对你的读者和这个世界。这不只是孩子们要学到做到的,成人也应如此。每个人终其一生,真诚为文都是一个人应该具有良好习惯和品质。只有真诚地敞开内心,打开自己,你才能看到整个世界,世界也才会给你积极的回馈。

有真诚之心,还要用文字曲尽其妙地表达真诚,当然需要一定技巧技能。文无定法,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写作方式,方式如何得来?

第一就是阅读!

1“童子功”非常重要,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读书。

一本好书,对儿童学习语言、培养审美、提高表现能力、丰富创造力和拓展人生感受而言,影响之深远,远超我们大人想象。

现在我们每年的“4月23日”被定为“读书日”,倡导全民读书已成社会共识。但我们还没有专门为儿童设立读书日。而日本早在年,就出台《关于推动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创造一切条件方便儿童随时随地自主读书。为此,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推进儿童读书活动基本计划,每五年修订一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抓儿童阅读。

2好的阅读,有效的阅读,对孩子语感塑造有直接的影响。

近几年民国小学课本突然火起来,为什么?因为很多家长突然发现,那个时代编的语文课本,选文用词口语化,有诗意,也有雅致,尤其在价值观普及方面,更适合孩子。比如老课本里有这样的课文:新年到了,妈妈说:“小明,你今年几岁?”小明说:“六岁。”妈妈摇摇头,小明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去年六岁,今年七岁了。”

这是新年期间的一课,里面并没有辞旧迎新、欢度新年、母子亲情之类的大词,就是一个普通平淡的场景描写,不故作高深,却显得异常简洁,隽永,富有亲和力。

这样的课文读多了,孩子的心智成长就快,因为孩子获得洞察力、理解力和智慧的最肥美原料都在好书里面,都在好的文字里。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四种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感情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辨识价值的能力,也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

3好书是孩子一生的精神导师,很多人萌发写作之念可能就缘于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莫言就曾著文建议

“我想,中学的语文课,起码应该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学生愿意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如果我们的中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能读一百部古今中外的名著,那写出来的文章将会有另外一番气象。即便他一辈子不写文章,这一百部经典,也必将使他终身受益……另外,我觉得,我们没必要让中学生掌握那么多语法和逻辑之类的知识。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而所谓的对语言的感觉,只能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

5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根能力

“你懂得这么多道理,为何过不好你这一生?”

“你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类似的爆款微文,我们看到不少。但是,我从来没见过谁发过这样的牢骚:“你这么能写,为什么没有过好你这一生?”相信将来也看不到,因为一个人只要能写,会写,一定能过好你这一生。

人生需要很多能力,写作是一种,但这个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属于根能力(个人理解,需再推敲)。某种意义上,写作之路就是一个人自我成长之路,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一条路上,同时你会收获到人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写作,实际还是一种心无旁骛集中精力的一种能力,需要专注,要讲究前因后果,讲究逻辑推理,同时还要对人性有更深的洞察,对周围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所以,有人说,好的文章的作者必须是好的心理学家,准确揣摩把握读者的心理,清晰地知道其感情波动的细微纹理,并且还要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遣词炼字精准节制,学会自律,等等。

想想这些品质吧,努力,专注,通透,洞察,感同身受,精细,自律,哪怕拥有其中几个品质都会成为各行业的高人,所以说,写作能力是根能力,写作能力是你各种能力打包整合后呈现出来的,能提高你的学习能力,增强你人生的其他能力。

写作,是一种文字上“令人喜悦的能力”,是每个人都要具备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它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第三只手,可能正是这只手,掌握着我们人生的航舵。

--END--

赞赏

长按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
呼和浩特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