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小谈名字与称呼随笔016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1/20

读书的时候经常遇到古人关于称呼的几个问题。

一时好奇,决定寻找一些书籍来解决。

虽然有些耗费时间,但多看点新的知识,虽然有些杂七杂八,但想来终归是不会有错的。

道长在谈詹宏志《读书与旅行》的时候说。

读书和旅行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见识更多的新的人和事。

遇到未知的事情,亲身体验确是最好的方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场景里都有出现。

于是退而求其次,看已走过的人是如何做的,可以从他们做过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这才是大多数人所能拥有的生活方式。

前些日子读《王先谦诗文集》,其中有“兰陵、成都,原流近正,而成都于斧藻特工”一句。从前后文推断,句中的“兰陵、成都”毫无疑问是代指两个人名,但究竟指代的是谁,却难以明晰。后询问王老师后,王老师解释道:兰陵指的是荀子,因荀子曾担任过兰陵令一职,而成都指的是西汉时期辞赋名家扬雄,因其为蜀郡成都人。一位以官职代称,一位以故乡称之。

至此使我产生了对人物称呼的好奇,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几种称呼的方法,不同的情况下又该以何种方式称呼呢。因此去图书馆寻来几本相关书籍,主要有商务印书馆年12月所出的《中国人的名字别号》,吉常宏著;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姓氏·名字·称谓》,年9月版;以及人民出版社年7月出版的《姓名与中国文化》,何晓明著。用了大概两三日的时间读完后,对与名字有关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稍加陈述,难免挂一漏万,烦请包涵。而错误与疏漏处,还请指正。

关于称呼一个人的方式,其实是有很多种的,如名、字、号、谥、官职、家乡、宅名、笔名,尊称等。从名到字到谥号,有时看上去完全不一样的称呼,但却很有可能指的是同一个人。

以近代赫赫有名的李鸿章为例,其字渐甫或子黻,故可称李渐甫或李子黻。

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民间又有称其“李二先生”者。如甲午战后民间流传一联,上联是“杨三已死无昆丑”,下联为“李二先生是汉奸”。

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故常有同僚称其李少荃。在《左宗棠全集·书信》中,常有《与李少荃书》等。

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故又有以官称其李中堂,李相国者。张之洞就有数封《致天津李中堂》的电文。

因是安徽合肥人,又有李合肥之称。丁日昌就有《上李合肥相国书》。

谥号为文忠,故李鸿章去世后,其全集被后人编为《李文忠公全集》。

而用其中两者进行合称的也不在少数,如李少荃中堂,李合肥相国等。

这是以担任官职者为例,而一些士大夫则往往给自己所居之处命名,即室名或宅名,并常常以此名自称。

如近代湖南的大儒王先谦,其字是益吾,因此友人称其王益吾。

中举之后,因其曾任国子监祭酒一职,故又常被人称为王祭酒。

而其辞官回乡之后,将自己在长沙所居之地命名为葵园,所以世人又常称其为“葵园先生”。而王先谦的好友郭嵩焘,因其所居之室名养知书屋,故有学者亦称他为“养知先生”。

那么究竟如何区分哪些称呼指代的是何人呢?除了利用工具书之外(如陈德芸先生编过的《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乃乾先生的《室名别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二位合编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等),就只能靠平日里的积累了。

如王先谦的诗文集中,有一诗名为《淮安寄王壬秋》,又有多篇文章中提到与湘绮先生的交往,而这两个称呼,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晚清经学家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琦。

所以在平日里阅读相关著作的时候,碰到一些值得留意的人物,我们不仅要了解记录他的名与字,更要对他的家乡,长居过何地,有何自号,去世后有无谥号,以及所居之处的室名或宅名进行查找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之后阅读时的障碍,更好的理解写作者的原意,不至读时常满头雾水。

这几本书籍的内容都挺全,所以阅读的时候顺带补充了一下其他相关的知识,主要是两个方面,即古人是如何取名或取字的,有哪几种方式,而这都是不太容易阐述的问题。因为并不是说一定有根据可循,很可能只是在心意的转瞬之间,名字就脱口而出,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件不被人所知的事情而起,所以很难对其加以归类。故只能在浩瀚的名字之中,尽量寻找出那些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名字加以分类并进行阐述,给后来者以一定的参考依据。

首先是取名的方式,比较常见的就是以下几种。

1、以古籍经典取名

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些经典的流传比较广的文献中抽出一句或几句,在这些句子中选择一两个字,以此来寄托一些美好的意愿或希望。

比如曹操,字孟德。就出于《荀子·劝学篇》: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为德操。

再比如宋代的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其名出自《诗经·郑风》: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字则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近代作家郑振铎的名字,出自《周礼·春官》:司马振铎,群吏作旗。

研究外国文学的杨周翰,则出自《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而最常见用这一方法取名的,是因姓取名,即自己的姓刚好和文献中的一些句子相仿。比如:

齐文韶,《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葛天民,《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吕调阳,《千字文》:律吕调阳。

温如玉,《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张四维,《管子·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多说一句,我身边有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姓胡,有次吃饭的时候我们无意间谈到起名的意思,他就曾经想过给自己未来的孩子起名“胡不归”。

2、因地名而名

这一类则大多是由出生之地而选定的。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皇甫谧注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南朝梁时的大臣张嵊,由于是在其父亲张稷在上任郯县县令时,行至郯县附近的嵊亭而出生的,因而得名为张嵊。

近代则如郭沫若先生,其原名郭开贞,在留学日本时起笔名为沫若,后直接改名为郭沫若,沫若就是指其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河”(雅砻江)。

3、因事而得名

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恰逢有比较重大的或值得纪念的事情发生,父母便以此命名。

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时,鲁昭公馈赠了鲤鱼,孔子深感荣幸,于是便将其子命名为孔鲤。

东晋大臣桓温,《晋书》中写桓温出生不久,名将温峤前往其家中看望,正好听到桓温哭泣的声音,声音清澈透响,不由得感叹到“真英物也!”,正因温峤这一赞赏,桓彝将其子命名曰温。

岳飞在出生的时候,《宋史》中记载,“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此为名。”

在因事而命名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因梦境而命名。

李白字太白,《新唐书》中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长庚星是金星的别名,又叫太白、启明,正是由于李白的母亲梦到了这一星宿,才以此为李白起名。

而陆游的名字就更有意思了。陆游字梦观,则是因为在陆游出生之前,其母梦到了词人秦观,而秦观字少游,便以其字命为陆游命名,而以其名为陆游加字梦观。

4、托物言志

这一情形和第一种取名方式有些类似,都是有一些嘱咐和希望蕴含在名字之中,只不过不一定是从经典文献中选取的罢了,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轼和苏辙的名字了。

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谈到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时: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轼(车前作为扶手的横木)在车上看起来虽然只是装饰的作用,并没有车轮,车厢等部件重要,但如果缺了它,车亦不能称之为车,首先是告诫苏轼要成为栋梁之才。又在后称,“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以此提醒苏轼不能忘记君子应有的礼仪,风范等外在条件,既要有内在的美好本质,又要有外在的气质。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当人们形容一辆车行走的稳当,跑的很快的时候,只会说车的构造稳定,驾车的人功力深厚,是不会去夸赞脚下道路的,但是所有的车都是不能离开道路而行驶的,而且在车危急倾覆之时,很可能车毁人亡,但道路却总是安然无恙的。因此希望苏辙在行事之时,尽心尽力却又能懂得收敛,能够远离祸患。

5、以相貌特点而命名

这一类人名在春秋时期颇多,后世则变得比较稀少了。如孔子出生之时,“首上圩顶”,头顶上有一个凹坑,颇像曲阜城郊的尼丘山,因此便取名为丘。此外还有春秋时期陈国的司徒辕颇(颇:头偏)、晋孝公颀(颀:修长貌),宋景公头曼(头曼:头长)等。比较著名的则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因其身轻如燕而得名。

在《北史》中记载有二人,一人名曰傅竖眼,一人名曰郭黑面,便也是同样的道理了。

6、时代思潮

一个人的名字,很多时候是会染上时代印记的,会反应一些当时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

两晋之时,由于士族阶层的兴起,当时的人就对“士”这个字特别垂青,而《尔雅·释训》中的“美士为彦”中的“彦”字也特别受他们喜爱。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庞统字士元,陆机字士衡。而晋人中这一现状更为常见,如名将陶侃字士行,史学家皇甫谧字士安,将领祖狄字士稚,名臣裴秀字季彦等。

而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流行的缘故,玄、道二字也是极为常见的。比如郭象字子玄,王览字玄通,左思字太冲,还有谢玄,傅玄等名。

唐朝建立之后,由于李姓的缘故,曾大力推崇道家,虽然影响不及佛教大,但许多人的名字中还是隐藏了这一含义。如《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字子玄,《晋书》的编撰之一辛玄驭,曾为唐高宗侍读的李敬玄,翰林学士吴通玄,杀掉杨国忠的大将陈玄礼等。

而到现在,名字中依然有摆脱不掉的时代思潮。比如49年刚建国至50年代初,不少人叫解放、爱国、爱军、援朝、卫国等,而50年代至60年代,许多人又叫跃进、超英、继红、育红等。

其次是取字的方式,取字和取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比如都有从文献中选取,或者因事、因物而起字的情况。

首先,什么是字呢?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因此,字是对名有表述和阐明作用的,所以又叫“表字”。《仪礼》在谈到字的格式时写道:“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当”。但“伯某父”(这里的伯表示行第),这一取字格式常常省略,省略后最常见的为以下二种。

某父氏:文王分封时将周公长子分封到鲁地,他的字就叫伯禽父,《左传》中曾称其为禽父。鲁公子仲庆父,《左传》中曾称其为庆父,如“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孔子字仲尼父,鲁哀公也曾称其为尼父。

伯某氏:周公长子伯禽父,除称为禽父外,《左传》中有时亦称其为“伯禽”。周公的内史叔兴夫,《左传》又称之为叔兴。而孔子则多被称仲尼。

这两种取字方式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某父氏”在宋代颇为流行,如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孔文仲字经父,北宋史学家刘敞字原父,黄庭坚的外甥洪刍字驹父等。而“伯某氏”在三国时期则蔚为大观,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马超字孟起(孟与伯同,亦有长子之意),姜维字伯约,程昱字仲德,许褚字仲康等。

而“伯某父”这一取字的典范格式,也同样适用于贵族女子,所不同的是要将“父”改作“母”,同时于表示行第的字眼后列出姓。如“孟姬良母”,孟表示行第排行老大,姬表示姓,良是字,“仲姬客母”,仲表示行第排行老二,姬表示姓,客是字等。

此外,在先秦时代,还有另一个通行的取字格式,即在字前加一个修饰作用的“子”字,即“子某氏”。如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端木赐字子贡,仲由字子路等。这一格式亦流传于后世,如张良字子房,诸葛瑾字子瑜,杜甫字子美,柳宗元字子厚等。

但自汉代起,就有不少人开始将“子”置于表字之后了,如汉武帝时的会稽太守朱买臣字翁子,东汉张衡字平子,唐吴道玄字道子等。同时,表示行第的“伯、仲、叔、季”亦开始成为后缀,如西汉时弘农太守杜恕字务伯,曾起兵反抗王莽的翟义字文仲,三国时期魏国官吏王象字羲伯,《论语集解》的作者何晏字平叔等。

此外,还有不加任何修饰字眼只有一个单字的字,如颜回字渊,屈平字原,陈胜字涉,项藉字羽等。后代亦有此种字法,如房玄龄字乔,颜师古字籀等。所以,表字并不一定非两个字不可,也有单字和三字的可能。

而这些格式变化,主要是修饰成分的变化,或前或后等,但无论位置如何,起到的也只是陪衬辅助的作用,故表字往往由两个字组成,一个主,一个辅,为辅的有前有后。但这一习惯也逐渐的被人打破,两字并重的表字亦开始变得常见,并逐渐成为主流,而关于两字并重的取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但因为字是对名有表述和阐明作用的,所以无论如何变化,字都是和名有着连带关系的。

1、同义相协

即字和名互为同义词,二者比较接近,互相辅佐,互作解释。

如端木赐,字子贡,《尔雅·释诂》:贡,赐也。

东汉时期袁安之孙袁彭,字伯楚,此处的彭为彭城,旧为楚地,楚汉相争时项羽亦曾定都于此。

魏延,字文长,《尔雅·释诂》:延,长也。

清代朴学家王引之,字伯申,《广雅·释诂四》:引,申也。

2、反义相应:

与第一种刚好相反,名和字互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

如孔子有一弟子名狄黑,字皙。《说文·白部》:皙,人色白也。

《魏书》的作者魏收,字伯起。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吕蒙,字子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等。

3、连类相及:

与第一种有些类似,指的是名和字在意义上属于同一范畴之物。

如孙策,字伯符,策和符皆为信物,只是形制和用途不一样。

西晋时曾任散骑常侍的武韶,字叔夏,韶是虞舜之乐,而夏是周代之乐,二者同为音乐。

民间三大青天之一的况钟,字伯律,钟为乐器,凡乐毕合于律,而且古代音乐有十二律,其中就有黄钟和林钟二律。

4、辨物统类:

即将名所代表的物品用字加以辨别解释。

如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鲤乃鱼的一种。

西晋大臣卫瓘,字伯玉,瓘为玉名,是玉的一种;

曾问学于顾炎武的周篆,字籀书,籀是篆体的一种,指大篆。

5、景仰前贤:

因为倾慕前代的圣哲,便袭用他们的名字,有的取其中一二字,配以师,景,希,若,齐,仰等字,有的则不加任何字眼,完全袭用。

最典型的为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又因蔺相如做过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字介,则因仰慕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

唐朝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牛僧孺,字师黯,则是效仿汉代“好直谏”的名臣汲黯,汲黯字长孺,这是以其字为名,而以其名为字。

明英宗朝的御史张西铭,字希载,则与宋代理学家张载有关,张载曾著《西铭》篇,对后世影响颇大。

清初朴学家阎若璩,字百诗,则与三国时曾作《百一诗》讽刺大将军曹爽的应璩有关。

6、记事志盛:

则是因记事而取字了,与前文所述因名而取字是同样的缘由,最典型的莫过于因梦而加字的李白和陆游了。

李白,字太白,《新唐书》中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长庚星是金星的别名,又叫太白、启明。

陆游,字梦观,则是因为陆游出生之前其母梦到了秦观,而秦观字少游,便以其字命名为陆游,而以其名称字梦观。

7、取自文献:

这就是从古代一些经典的文献中选取名和字了,和第一种取名的方式其实是类似的。

如赵云,字子龙,取《易·乾卦》“云从龙”义。

诛杀吕布的王允,字子师,取义于《诗·周颂·酌》:实维尔公允师。

嵇康,字叔夜,取自《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中“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南梁大臣,《古今书评》的作者袁昂,字千里,《楚辞·卜居》中“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

两宋交际之时大臣朱嗣孟,字道鸣,韩愈《送孟东野序》: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清代藏书家戴殿江,字襟三,《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

乾隆时期进士钱琦,字映江,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8、使典用事:

这多和史书中记载的史事有关。

李商隐,字义山,则与伯夷叔齐有关。商隐则谓殷商之隐者,而义山则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南宋词人朱敦儒,字希真,《后汉书·桓荣传》云: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辨明经义…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

明末与嘉兴共存亡的徐石麟,字宝摩,取字《陈书·徐陵传》:徐陵幼时,家人携以谒高僧宝志。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9、崇奉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南北朝时期而大盛,人们命名取字也染上了强烈的宗教色彩。最典型的一些如东魏时担任过司徒的元鸷字孔雀,北魏大臣张整字菩提,北魏时曾任吏部尚书的杨津字罗汉,唐朝大诗人王维字摩诘等。

10、拆名为字:

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将名拆分为字。

北宋大臣邵晔,字日华。

元末澄江书院的山长,许恕字如心,就是将名中的恕字拆分开来。

清代藏书家,书法家林佶字吉人。

清代诗人,戏曲家舒位,自立人。

11、特殊情况:

最典型的比如杜牧,字牧之,就是在名后加一之字而成的。

也有名和字是相同的,比如南朝梁时的诗人王僧孺,字僧孺,名与字是相同的。

在何时,何种场景下如何称呼别人,稍不注意便会犯错。如当人之面,直呼其长辈之名,皆为不敬,而自称称字,不被视为狂悖,也是会被当做无知的。总的来讲,自称应称名,称人则用字。

1、自称称名。

如李白在荆州时曾向时任荆州刺史韩朝宗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拔,即《上韩荆州书》,信中开篇即言:“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

而韩愈的《上兵部李侍郎书》、《上宰相书》等,也都是自称韩愈。

起初尊长对卑幼者自称,亦是称名的。如《论语》中孔子常常自称为丘,“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等。曹丕在《与钟繇书》中,书信的开头和结尾也是“丕白”。甚至唐太宗,“初嗣位,与郑公(魏征)语,恒自名。”

但唐以后,皇帝对大臣称名的现象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太子、王侯等称名也很难见到了。同时,在家族中,尊长对晚辈称名的现象也少了。但要注意,无论何时,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等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

2、称人用字

在称呼尊长之时,有时亦是不可用字的。君主之名与字,是不可称的,称则必犯禁,而父祖之名不能说,称字也渐渐变的行不通了,在有了号之后,多称父祖的号。

号是由自己命名的,因此作为一个自我表现的产物,它常常可以把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处境心愿等种种情况充分表达出来。而号的取法,自然也就多种多样,有以居处而取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寅号桃花庵主,有以身份而取的如杜甫号杜陵布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还有以自勉和明志的,如杨万里号诚斋,奕?号乐道主人,奕询号惜阴主人等。这样取号就比较自由,也没有字数的限制,如齐白石曾号三百石印富翁等。

如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他的尊亲都是称号的,如称其外祖父为雪峰先生,曾伯祖为光吉公,舅父为健亭公,叔父为仪庵公,父亲为姚安公等。

此外,还有名字并称的情况,但一般是同辈之间的称呼。而且常是名在前而字在后,如何守奇批点本《聊斋志异》的末尾署名:淄川蒲松龄留仙著,新城王士正贻上评,南海何守奇体正批点。就是说蒲松龄字留仙,王士正字贻上,何守奇字体正,这一类称呼在晚清士人的书信集中经常见到,如王先谦曾有诗《江宁赠曾纪泽劼刚》、《奉赠张祖同雨珊、百熙冶秋》等。

而在后人称呼先人的时候,如果对方有谥,那么为表崇敬,常常以谥号提及。毕竟“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传统文臣在生前死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了。

谥是在一人去世后,对此人一生的功过进行梳理评价之后而定。《逸周书·谥法解》中:“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但谥号对官职的限定是比较严格的,不到规定的级别,任品德再好也是得不到谥号的,如清代必须官阶一品者方可赐谥,此外就是皇帝“特旨”才可。而后人在称呼这些前人之时,有时亦常常用谥称呼,如称韩愈为韩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岳飞为岳武穆,李鸿章为李文忠公等。

此外,关于姓和氏的来源,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实在太多了,随手一翻就可了然于胸。简单来讲就是一句话“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用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但春秋之际,礼崩乐坏,血缘关系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姓和氏也就慢慢的开始混合,到秦汉之际就完全合一了。

怪累的...

思宁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
白癜风的饮食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