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经典百书聊斋志异继承与总结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3/19

◆◆◆◆

文学史百题之

《聊斋志异》:继承与总结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周先慎教授

◆◆◆◆

作者简介

周先慎: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文言与白话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清代,产生了两部带总结性的作品——一部是《红楼梦》,一部就是《聊斋志异》。《红楼梦》是长篇小说的总结,《聊斋志异》则是短篇小说的总结。这两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的总结地位是毫无疑义地确立了,《聊斋志异》的总结地位虽也有人论及,但至今认识仍不充分。

唐宋以后,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发展分为文言与白话两途。但两条路并不是互不相干、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文言短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两个发展系统,共同构成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艺术传统。历经明清时期的发展,两个系统、两条道路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向愈加显著。除了语言工具一通俗一典奥的明显差异,在思想旨趣、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虽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也有不少共同之处。这一点,在像《聊斋志异》这样优秀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志怪与传奇

图:撒旦君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首先是继承和总结了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由于受古代相当驳杂的小说观念的影响,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笔记小说,内容广博,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手法自由,是其基本特色。但在文言短篇小说中作为主体和正宗的,则是志怪和传奇。志怪和传奇,既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体制。它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但又不仅仅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志怪以写神鬼妖异之事为主要内容,传奇虽也传写奇事,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尤其是唐代的早期传奇)也有涉及神鬼精怪的,但却以反映社会人事为主。志怪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常见的多是一二百字、二三百字,有人物(神鬼乃是幻化的人物),但多数缺少性格,形象也缺乏社会内涵;情节比较简单,没有充分的艺术空间来容纳丰富的场面和细节描写。传奇则一般敷演为上千字或几千字的规模,情节完整曲折,人物性格鲜明,而且有较丰富的社会内涵。更重要的差别还在于:由于作者创作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的作品性质的不同。

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志人小说一样,都没有脱离史的性质。尽管作品所记的神鬼怪异之事本属子虚乌有,但作者却把它们当作跟社会人事一样真实存在的事情来记录,谈不上艺术加工和艺术概括。早期志怪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干宝,在他的《搜神记序》中,就特别强调志怪小说的史的性质,并明确申言《搜神记》的写作目的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不诬”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认识,不单单反映出作者有神鬼迷信的思想,更重要的还说明了,指导作家写作的是史家的意识,而不是小说家的意识。他所追求的不是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来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而是力求“使事禾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搜神记序》)。他把志怪小说当作“信史”来写,虽然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那样去追求。尽管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都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来论述,但他本人在写作的当时却是把自己当做史家来看待和要求的。在他的心目中,写作《搜神记》和撰史,同是忠实的记录,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到唐代,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传奇作者的小说家意识绝对地压倒了史家的意识,这样唐人传奇就与史分手而成为真正成熟的小说。这一点明代的胡应麟看得很清楚,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卷三十七《二酉缓遗》下)虽然他并不肯定“幻设语”,但却十分敏锐并且正确地指出了这是唐人传奇不同于以前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既继承和总结了志怪小说的传统和经验,又继承和总结了传奇小说的传统和经验,并且加以融合、提高、发展,在题材、体制、手法、风格诸方面,都使文言短篇小说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聊斋志异》的创作特色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十分精辟地概括了《聊斋志异》对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继承和总结。当然,这句话还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蒲松龄是运用了唐人传奇的体制和手法(一种成熟的小说艺术形式和手法)来写志怪小说。更重要的,是指他用小说家的创作精神来改变了传统志怪小说的面貌。他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传说,而所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