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百年来的第七次大换血,终于尘埃落定。
从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语文教材“有限的多样化时代”告终。
据媒体报道: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回顾前六次大换血1、民国时期,小学课本不选文言文,初中再逐渐递增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始于年废科举设学堂。当时白话文尚未兴起,故教材课文多是古代散文。
年代初,北洋政府受白话文运动风潮的影响,训令:1、小学“国语课”全部使用白话文(语体文),不许选用文言文;2、初中教材白话文逐渐递减、文言文逐渐递增(第一年白话文占3/4,第二年占2/4,第三年占1/4)。这是语文教材第一次大换血。换入的多是周作人、蔡元培、胡适、梁启超等人用白话文所写的文章。
民国长期实行“民间编写、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制度,故各家出版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并不一致,惟白话文在各家课本中普遍居于优势地位。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文、白论战——反对的理由大致有二:1、白话文的发育尚不完善,在承载文学表述、学理阐释方面尚嫌不足;2、因主官个人惯性,公私机关的文件往来仍多用文言,学生毕业后因工作需要,多选择再次进修文言文。①
2、年代初,《背影》被踢出课本,文言文也几乎完全退出第二次大换血,发生于年代初。具体的换血方针,如年7月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之《编辑大意》所言:“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
此次换血,很多传统名篇被撤出语文教科书。最典型的例子,是朱自清的《背影》。该年,有中学语文教师在《人民教育》上刊文批评《背影》与当前政治任务矛盾,课文没法教:
“这课书,在今日青少年学生面前,抽象而颓弱地渲染着一个父子之爱,是与当前三大政治任务——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相矛盾的。假若将背影的思想感情在今天向学生渲染得太深的话,那么就可能使本想参加军干校的同学,或感于父母年迈而迟疑不前。也可能使地主或恶霸地主家庭出身的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无故勾起‘家道中落’或‘失父之痛’一类的无谓的纷扰,这是不言而喻的。再者,……光就朱自清那三次感情脆弱,有点林黛玉式的下泪,就可能给感情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以不健康的感染。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青少年的眼泪,只有欢笑的眼泪,胜利的眼泪,以及对万恶敌人忿恨的眼泪。”②
《人民教育》杂志的编者按高度赞誉了这篇批判文章,并号召全国语文教师一起来检举教科书里其他“不适当的文章”,遂引发语文教育界对《背影》的集中批判。年,《背影》被逐出语文教材,年才再度回归。
此次换血,文言文也几乎完全退出了初中语文教材,仅于年在高中课本中略有保留,每册教材最末一个单元,选有几篇浅近的文言诗文。
3、年,学习苏联经验重拾语言训练,文言文重返高中文学课本过于侧重政治说教,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引起了苏联专家的批评——年,苏联学者普希金在观摩了北京市女六中的一次语文教学后,发言指出:这节课“语言和文学的因素过分的少”,“在我们的语文课中还存在着一个缺点,就是把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这样就妨碍了语文的发展”。③
同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承认:当下的语文教学,导致“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遗害很大。……也没有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系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艺欣赏能力。”④
于是又有了年的第三次大换血。
这次换血,学习苏联经验,将中学阶段的语文,划分为“汉语”与“文学”两个科目,分别编写了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人教版),分科教授。文学课本选用了一些名家名作,政论时文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中,高中文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比例达到了4成左右。初中部分则仍以现代文学作品为主,文言文甚少。
图:按苏联经验编写的《高中文学课本》第三册,从目录可看出古诗文占比很大,政治色彩被淡化
4、年,苏联经验被抛弃,文言文再次几乎从教材中消失年中苏交恶。同年掀起“教育大革命”,语文教材第四次大换血,领袖著作和报刊时政文章大量进入教材,“小学语文课本成了报纸杂志的剪辑,收入了许多喊口号、贴标语的诗歌和文章”。⑤年,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用“三个月的奋战”编出一套“十年制汉语拼音课本和一至十年级二十册共约三百五十万字的语文课本”。这套新教材的第一册“歌颂‘三面红旗’和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课文占70%以上。”⑥
年的换血,使文言文几乎从教材中消失。年政策微调后略有增加,但现代文仍占到了各年级课文的绝大多数。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加强文言文教学,初中教材的文言文要占到全部课文的25%,高中要占到40%。但按该大纲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只出版了四册即告夭折。
5、“文革”十年,文言文被最大幅度压缩年6月13日,教育部《关于-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获中央批转。该报告指示:
“中学历史课暂停开设,政治和语文合并,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发动师生揭发批判原有教材。”⑦
第五次大换血后,文言文在教科书中的篇数被最大程度压缩,一册课本往往只保留1~2篇文言文作为点缀,且主旨必须契合现实政治需要,如自《聊斋志异》一书中精选,结果只有一篇《狼》合格能够进入教科书,理由是《狼》这篇课文“可以教育学生提高警惕,识别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⑧
年北京市高中试用《语文》教材。从目录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文章都与领袖相关
6、年,文言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比例升至22%,稍后又进入小学教材文革结束后,语文教材第六次大换血。年,中、小学生拿到了新的语文教科书。《背影》等“经典文章”被大量恢复,报刊时政文章则缩减至约1/3。
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重获重视,但思想教化功能亦未放松。~年,高中语文教科书曾将王蒙《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与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同时编入,受到批评后于年删去。年,有学者对小学语文教科书1-12册进行统计,发现“含思想教育内容”的文章篇数占到了总数的60.9%,“含激发政治情感内容”的文章占到了总数的36%。⑨
文言文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年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上升至22%。据语文教材专家周正逵披露,这个比例是这样定下来的:
“‘文革’之后,……多数人主张文言要学,而且要加大比例。但是加多少合适呢?在教材会议上,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编写组领导拍板定为22%。为什么会定为22%呢?原来‘文革’前年的教学大纲规定最多的时候是40%,而‘文革’期间最少的时候只有5%,一个最高分,加上一个最低分,再除以2,就是22.5%,稍微保守一点,留点余地,正好是22%。当时的一位教育部副部长是这次教材会议的主管,有一次他开会时碰到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在休会时问他:现在的语文教材选没选文言文啊?副部长说选了。又问选多少?回答说22%。据说小平同志听后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后来这位副部长回来传达了这件事,当时的教材会议负责人连夜召开编写组会议,说小平同志可能嫌我们定的文言文比例小了,要求我们连夜修改大纲,调整比例,补充篇目。经过一夜奋战,我们把比例增加到30%。第二天又去副部长那里汇报,这位副部长听后感到很诧异,说这怎么行,我和小平同志汇报的是22%,你们怎么又改成30%了?这不是变成我的汇报不实了吗?赶紧改回来。于是还维持了原来的22%。由此可知,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决策过程曾经是怎么一回事。文言文假如应该占30%才合理,你就不能定在22%;假如22%最合适,甭管谁皱眉头,你都应该坚持啊。原来在这里原则没用,完全是根据长官意志,甚至是看长官的眼色行事。”⑩
22%这个文言文比例,并不是教育界的“共识”。有人觉得太少,也有人觉得太多;有人主张中学不必教文言文,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用不到文言文;也有人“主张学生多学点文言文,可以采用多种教材”(钱学森语)。
但论战并没有发生。因为年陈云就古籍整理工作进展缓慢(主要是缺乏文言文功底过硬的人才)提出意见后,中央出台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明确要求“学理工的人也要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应当同时加强大学的文科教育,并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点古文。”教育部随后根据该指示,做出部署:1、大学理工科亦开设语文课学习文言文;2、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3、从小学开始,让学生学习古文。[11]
文言文终于突破“百年禁忌”,首次大规模进入小学语文教材。
点击“阅读原文”,千篇国学经典名家诵读免费听!
谌旭彬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