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聊”和“斋”分开解析,并以此为题讨论“WhyWeChat”
——由林奕华来讨论这个主题,可能是再适合不过。
尽管林奕华说,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社交动物,也不擅长和不同人谈天说地,但是聊天绝对是他的爱好。
舞台剧《聊斋WhyWeChat?》于10月26-28日来到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在前几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擅长聊天的导演林奕华,和同样擅长聊天的张艾嘉、王耀庆等主演一起,用面对面的交流,把发布会开成了一场聊天会。
▲林奕华、张艾嘉、王耀庆在发布会现场(摄影by小新)
「你有多久没有跟人聊天了?
你跟人聊天的时候,说的都是真话吗?
你怎么决定什么时候说真话,
什么时候说谎话?」
……
聊天是不是过时了?讲“WhyWeChat”,现场也自然要讲讲主创之间的聊天故事。
此次出演男主角的王耀庆曾和林奕华合作过六部舞台剧,他回忆了第一次和林导的聊天感受。
王耀庆说:“林导很爱聊天。我们最早认识是因为有一个创作,我们通过相识的朋友介绍,然后就约了在诚品书店的咖啡馆见面聊一下。但见面听他讲了十分钟之后,我就‘WOW’!和林导、张导(指张艾嘉)讲话那是‘和灵魂的对话’!”引得观众席一片笑声。
林奕华很“谦虚”地回应:“我是一个通过上课和创作‘聊天’的人,不是那种和别人出去吃饭聊天的人。我心里很爱聊天,但聊天不是只有别人听你讲,要会讲也要会听。”
有改编《聊斋》的这个想法,也是因为“聊”这个字。
林奕华说:“聊天是我的一个爱好,但我发现它有点过时了。因为现在大家比较不喜欢面对面的聊天,大家比较喜欢在手机上跟很多人聊天。但我觉得这样损失了一种很宝贵的东西,就是看到对方的眼睛。我还是觉得能看到对方的心情,然后交换,那才是‘聊’,因为‘聊’这个字有‘寄托’的意思。所以我是从这个想法出发,再回到读《聊斋》上的。”
女主角张艾嘉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都把自己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以前坐车你会望向车窗外,但现在很多没有人知道车窗外发生了什么,也看不到四季的转变。我有时候会跟我儿子说,如果你一天到晚只盯着手机,你连你你妈妈有天变很老你都没发现,那是很可悲的事情。我希望除了手里小小的世界,大家能去看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幻想《聊斋WhyWeChat》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发想,故事借由叫“斋聊”的聊天软件,渐渐拨开在络绎不绝的酒店中发生的那些秘密。
导演林奕华认为:“‘聊’是精神寄托,‘斋’是狭小空间,里面有很多知识。光在书名的头两个字上,己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手机生涯原是梦。”我们“住”在手机里面发现可以什么都“不假外求”,所有事物皆围绕我们转动,没有一刻我们不是“中心”。
张艾嘉说:“现代人的生活过得就像《聊斋》,好比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也很喜欢这出戏的英文名WhyWeChat?,我们的人生很无聊,需要聊天找答案,但在上面都在说鬼话。”因此非常切题。
林奕华说:“这次读《聊斋》感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改变命运”。
林奕华以为,《聊斋》是一部很能反映当下时代各种各样现象的小说,即在一个很小空间里,我们如何寄托自己的幻想。这些想象,既是受外界的“有”所影响,也是被内在的“缺”所引发。
“如果环境和生活都没有发生改变的话,怎样才能有变化让自己没有那么痛苦?蒲松龄用了写实和梦幻两种手法,来帮助当时的读者和我们后来的读者,能在读《聊斋》的过程中,得到某种解脱或者心情转换。《聊斋》是非常有现实感的,只不过蒲松龄把实的写成虚的,把虚的写成实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是“虚实不分”,比如我们那些美化过的照片,比如王子公主这样情节,幻想成为我们心中最想实现的事情,多过‘理想’。”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真实影视剧改编《聊斋》通常是从人鬼妖纠结的情节故事、奇幻的视觉呈现入手,来展现《聊斋》的虚幻诡谲,但是影视剧能用视觉效果来实现的场景,放到现在的舞台上,怎样去实现呢?
在林奕华看来,如果是要重新复述演绎一个故事,那不如读原著。在剧场里,真实感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桥梁去嫁接过去和现在、虚构与现实。因此在《聊斋》里,让观众能从现实的经验出发,感受到这种虚实不分——“现代人也是如此”,这是林奕华努力去实现的。
《聊斋》开场,男主人公在一所大饭店的房间里,遇到一个女子。他们亲密交谈,但林奕华特别要求,要在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后加上一个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中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