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朽说的第6篇文章
春节档的几部电影评价都不高啊,还有电影被恶意刷差评,没错了就是小破球。
不过我要聊的不是小破球,是《神探蒲松龄》。
这部电影看得让人十分煎熬,恋爱脑男主简直是近年来各种恋爱脑女主影视剧中的一股清流。
不过钟楚曦的造型很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眼前一亮”说的未必是都让人惊艳,而是对“小倩”这种角色造型的新尝试。
去电影院观看之前,我看过花絮,觉得这个妆平平无奇,但是在灯光和美术的加持下,竟然有几分幽森鬼气,很适合“女鬼”的形象。(故事设定是个妖,有点搞笑)
最经典的女鬼形象莫过于王祖贤塑造的“聂小倩”了,自那之后,便树立了一个标杆。
如果你们看过王祖贤的其他电影,譬如和张学友合作的《追日》,亦或者是和梁朝伟合作的《千年女妖》,会发现自从拍摄了《倩女幽魂》()之后,王祖贤饰演的女鬼/女妖形象几乎固定成一个形象。
或许是《倩女幽魂》的成功让之后找她拍摄的导演都选择了《倩女幽魂》的形象,虽然其他同类型的电影都没有《倩女幽魂》系列火,但王祖贤的“聂小倩”借此深入人心。
一提到“聂小倩”,大多数人想起的就是王祖贤。
“女妖聂小倩”也不是《神探蒲松龄》的首创,年电视剧版《倩女幽魂》将聂小倩设定成了狐妖,由大S(徐熙媛)饰演。不过,依旧没有跳出王祖贤版聂小倩的形象桎梏。
年大陆拍摄的《新聊斋志异》中有“小倩”一章,杨幂饰演小倩。
整体形象也是有了新的突破,性格上比较活泼可爱。但只要仔细观察,其实这个小倩同样没有脱离王祖贤塑造的经典形象。
年电影《倩女幽魂》中,刘亦菲饰演聂小倩。从颜值角度上来看,这或许是观众最能接受的,除王祖贤之外的聂小倩。
这一版本也是狐妖设定,属性天真烂漫。但大家或许发现了,刘亦菲版聂小倩几乎不带妆或素颜,后期色调偏暗偏蓝,显得她更苍白没有气色,整体上更像女鬼。
这种设计的根本思路,我认为还是来自王祖贤版聂小倩。
我把这一类聂小倩的形象,归类为“幽怨版”。基本是以清冷、幽怨为主,色调主要为白色,也有其他淡色,在特定场景(譬如出嫁)为红色。
或许是因为王祖贤版太成功了,后来饰演聂小倩的演员都会下意识地模仿她。而不符合这个标杆的聂小倩,大多不被观众接受,或笑到头裂。
年《聊斋之人鬼情缘》,刘敏涛饰演的聂小倩。大姐的演技很好,可惜……造型师不在线。
既然“幽怨版聂小倩”是有红衣设定的,为什么钟楚曦的聂小倩却不被认同呢?同样是红衣?她却不符合“幽怨版”设定?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要经历选角的阶段。
常有人说,演员如果有整容级的演技,就不需要看脸,以此来验证演员的长相和角色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我自然是反对这种说法的,虽说内在美很重要,但观众看的是荧幕上的人,从角色第一次出场,还没来得及丰富内心的时候,观众就在心里给这个角色下定论了。
如果说人的脸是地基,那么上面的砖瓦就是造型,装潢就是人物塑造。
为了更加客观,素材均为蓝光画质的电影截图。(电影本身的展示是最直观的,粉丝加了滤镜修过图后的形象被美化过)
这一章的标题是“容与妆”,容说的便是王祖贤本身的皮相和骨相,妆说的便是化妆师的妙手加成。
眼,王祖贤的眼头下勾,本身有一分媚,但原生的眼尾是垂的,若是将眼尾画挑了,便媚色无边;若是将眼尾画垂了,便楚楚可怜。
“聂小倩”是女鬼,勾人心魂,引人噬魄。很多人觉得她应该是楚楚可怜,引男人疼惜的。其实不然,她要用楚楚可怜引人上钩,却要用媚牵住猎物。
所以她的眼必然是勾的,配上她浅色的瞳孔,哪怕不笑,也有涟涟的风情。而学着痞子那样歪歪一笑,非但没有痞气,反而有几分勾人的意思。
但是眼尾拉得太长,翘得太高显得太假,而且她本身眼尾下垂,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杏眼画作吊梢狐狸眼。所以化妆师很聪明,用眼影进一步营造眼尾的挑。
而在第二部里,“聂小倩”变成了清风之后,眼妆也变淡了,清淡素雅,少了那份“媚气和鬼气”。
眼线是港风妆容常有的全包式眼线,下眼线勾勒出眼型,营造出本来就是这种眼型的感觉。
如此一来,她含泪时,垂眼楚楚可怜;低眉时,挑眼精致妖媚。或许化妆师没想那么多,但这个眼妆本身,真的很优秀。
眉,王祖贤的眉生得好,如她的头发一般浓密,典型的野生眉。所以她的眉很少修整,因为细眉不适合她。那毛茸茸的旺盛,与她一头青丝交映,更有一种生机感。
现在的女明星追求“少女感”,却没弄清楚少女感到底是什么。不是看上去年轻就是少女,真正的少女,焕发着一种生机,她们的眼睛是亮的,每一根发丝都在呼吸。
有的女明星以为自己凹出了少女人设,殊不知看她双眸,如一潭死水。少女感是动,是蓬勃生长的野草,不是拥有几百年年轮的老树。
她的眉眼立体度自然是比不上混血明星的,这是骨骼上的缺陷,强求不得。但好在她上眼皮脂肪不多,侧面看时上半脸丝毫不拖累,那浓眉也不显得突兀,反而让眉眼距离更近,衬得浅色瞳更熠熠生辉。
因此化妆师也省去了许多功夫,只需要修一修眉,画什么眉形呢?她是一只“山野女鬼”,那样杂草般茂盛的野生眉,反而让她和其他女鬼区分开。就好像是野生的鬼和城里的鬼的区别。
这眉并不妨碍“幽怨”,反而因为拉近了眉眼,衬托了眼,更如浩繁星辰。看得久了,便陷进去了,成了姥姥的补品。
鼻,王祖贤的鼻孔一直为人诟病。其实在电影的某些“死亡角度”,她的鼻孔确实很抢镜。而且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她的鼻子,并不够精致。
遮去她的其他五官,可以看出这鼻子,长得有点“钝”。(当然比普通人好太多了,但是基于她其他五官精致度,确实显钝)
正面若是打光不好,这鼻子便钝了,拉低了整张脸的精致度。从下往上拍,又拍到了鼻孔。
好在她的眉眼着实好看,灯光好,角度好,灿然若星,你便不会去看她的鼻子。一些小小的瑕疵,在其他闪光点面前无伤大雅。
唇,王祖贤其实有点凸嘴,也算是岭南地区的特点了吧(苦笑)。因此她的上唇总有点翘,自然状态下,微翘的嘴唇有点娇憨。而且人中距离因此变短了一些,减少了年龄感。
港风妆容的唇妆特点,是清晰的唇边描线。虽然化妆师用的是淡色的唇膏(浅豆沙色或者是透明唇油),也清晰地描绘出了上唇唇峰。
这么做,会让原本比较钝的唇部线条变得清晰起来,让整张脸更加精致,往“勾”处画,冲淡凸嘴带来的钝感。
可惜的是,侧面下半张脸的厚重是无法改变的。(遮掉下半张脸,量感就轻了很多)
骨,王祖贤拍摄《倩女幽魂》时,面部脂肪处于“总相宜”的阶段,甚至是瘦了,配上港风妆容的重修容,更显得形销骨立。风一吹,似乎真要似女鬼一样飘飘然飞起来。
“幽”是形,必须瘦,见过胖嘟嘟的女鬼吗?那都是搞笑役。“怨”的态,垂眸泫然欲泣,生的就是“怨”。
王祖贤的容和化妆师的妆,共同构成了“聂小倩”这个人物的外形。
她既有少女般的形貌,也有死后不散的幽怨,还有引君入瓮的魅惑。可以说,这一版聂小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选角和化妆师的功劳。
这个版本,集结了徐克,程小东,王祖贤,张国荣……这是一切的开始,不管如何,它在今天被封神,和这个故事本身对聂小倩的塑造离不开关系。
“聂小倩”死于少女时,她的一缕幽魄囿困于森森林木中,不再染尘世一丝尘埃。连她勾引的手段,仍是有几分笨拙,几分娇俏的。
我以为,“人间极品”,应当是一个少女。可她不是一个单纯的少女,她既有少女的单纯与天真,却初涉人世,堪堪懂了些什么,却又不懂什么。因此总在危险的边缘试探,自己却不知。
或许你们会想到《洛丽塔》里的洛丽塔,或是《我的小公主》里的薇莉塔?
自然,这种事情若是真的,必然令人扼腕叹息。让一个少女过早地涉及复杂的人世,不啻于犯罪。所以这一类的作品,虚构了这样的一个角色,我们为她叹息,却也为她着迷。
“聂小倩”不是吗?她也曾是一个少女,却不幸芳华早逝。她早就被困在那个年岁了,却只学了不该学的媚。
她是复杂的。
这样一个人物,甚至比宁采臣都要吸引人。这个书生,若不是张国荣来饰演,一定会大打折扣。这大概就是无解的个人魅力吧。
美色当前,你看他的眼睛,真的是毫无杂念。
“幽怨版聂小倩”的形象塑造的太过成功,以至于后来的人都没办法超越。自然了,前人已经树立了那么高的标杆,你又要如何在她立下的丰碑前谈超越呢?
所以钟楚曦版的“聂小倩”让我眼前一亮,在于,她不是“幽怨版”小倩。甚至于在影片中,她念出“从此往后,你是你,我是我”这句台词时,我会忍不住发笑。
但这不代表这个“聂小倩”不有趣。
因为设定是“妖”,还是“蛇妖”,红色的媚不能太媚,还要添几分狠。
上扬的斜眉入鬓,铺满了眼眶的红色宛如杀红了眼,不笑时添了几分硬朗,着实不像需要楚楚可怜的“聂小倩”。大概是因为没有姥姥逼她勾引男人,她可以一口把对方吞了,省事儿。
其实花絮中,钟楚曦这个妆并没有多惊艳。
上映时我去看了,才发现原来让人惊艳的是打光。
她的颧骨高,面部脂肪少,一旦打光对了,哪怕没有背景衬托,也能有“杀气”。这种“杀气”带来妖异的气场,本人未必多入你眼,可那一刻也会真心感叹一句:这光真优秀。
打光对人脸的影响,堪称整容级。
这一类的小倩,说不定以后还会出现,不管是鬼是妖,就定一个“妖异型”吧。
她既然杀气腾腾,便不需要你的怜惜,反倒要红,热烈的红。
(她本人形容也是“看起来武功很高强的眼影”哈哈哈)
花絮里有删减掉的白衣,显然是不适合她的。反倒是阮经天,这一身很好看啊……
当大众对某个印象定性了之后,想要去突破这个形象便很难了。
曾经王祖贤的聂小倩太过惊艳,以至于堵死了后面所有聂小倩的路。成为每一个聂小倩比对的对象,甚至逼迫饰演聂小倩的演员去靠拢王祖贤的版本,不管她到底合不合适。
譬如刘亦菲的聂小倩,我以为那个聂小倩不合适她。仙本是仙,妖魔鬼怪不是她所长。她也没有那样的化妆师,成全她森森鬼气。
哪怕是加了蓝色调的滤镜,她依然是那个在古墓里的仙女,苍白无色反而压制了她。这时,也谈不上多美了。
虽说我对钟楚曦这个类型小倩的评价不错。
但是,我依然不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忘了添加原创标签了……为了原创安全重新再发一遍TAT
文/阿朽
文中图源皆来自网络
侵删
阿朽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