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01原文王乃索取而亲把之,自喙至爪,审周一过,问成曰:“鹑可货否?”答云:“小人无恒产,与相依为命,不愿售也。”
战斗结束了,王爷就把王成这只鸟拿到手里,从头到脚仔细地看了一遍。看完了问王成:你这只鹌鹑卖不卖啊?
王爷这也是废话,你拿在手里,人家说卖不卖,你都不会再撒手。何况这是人家吃饭的家伙,人家肯定是不卖。
只不过当着上千人,明抢不合适,就算真明抢了,王成也没辙。那是王爷,跟皇上是亲兄弟。
王成回答说:我什么都没有,就这一只鹌鹑,平时相依为命,我不愿意卖。
02原文王曰:“赐而重值,中人之产可致。颇愿之乎?”成俯思良久。曰:“本不乐置;顾大王既爱好之,苟使小人得衣食业,又何求?”
王爷说:我给你一笔钱,你就能过上小康生活,你愿意吗?
这就是王爷给王成画的一个饼,话说得很虚,没有准确的数字,这也是唬弄老百姓的官话。
王成想了想,说:我本来不想卖,可王爷既然喜欢,要是给我一份衣食无忧的产业,我还能说什么呢?
王成也明白,到这个程度,不卖是走不了的。不管怎么样,这鸟最后肯定不是他的了。
既然王爷说了个虚的,王成也说了个虚的。那意思就是您说的那个太少。
03原文王请直,答以千金。王笑曰:“痴男子!此何珍宝,而千金直也?”成曰:“大王不以为宝,臣以为连城之壁不过也。”王曰:“如何?”
王爷一看这人不好唬弄,也懒得跟个小老百姓绕圈子,就说:你有话直说吧,你打算要多少钱。
王成说:一千两。
王爷笑了,说:你是疯了还是傻了,这是什么宝贝,能值一千两。
王成说:王爷您不拿这个当宝贝,可在我眼里,这就是和氏壁,价值连城。
王爷说:这话怎么讲?
王成说的这个是衍生价值,王爷不懂,就问王成。
04原文曰:“小人把向市,日得数金,易升斗粟,一家十余食指,无冻馁忧,是何宝如之?”王言:“予不相亏,便与二百金。”成摇首。
王成说:我每天拿着他上街去,每天都能挣几两,拿着这几两换米换肉,一家人什么都不干,就指着这只鸟,冻不着饿不着。这对我来说是不是宝贝呢?
王成说的确实是这么回事,这个有点像现在的加盟,你给我钱,我教你技术,你拿着我这技术再去挣钱。
当然现在加盟的骗人的太多了,想干加盟的可要睁大眼睛。别自己变成韭菜。
王爷听王成这么说:也明白了这个意思,也没接这个茬,直接说:我不亏待你,给你二百两。
王成摇头,这就是不同意。王成一天挣一两,半年也挣出这二百两来了。当然也挣不了那么多,前文说了,王成半年攒了二十来两。
05原文又增百数。成目视主人,主人色不动。乃曰:“承大王命,请减百价。”王曰:“休矣!谁肯以九百易一鹑者!”成囊鹑欲行。
王爷又加了几百,王成都看店老板。店老板跟没看见他一样。这按之前约定的暗号,这就是不同意。
可王爷老这么加,王成这边也不能老不接茬,就说:既然王爷诚心想买,那我就让一百两。一千减一百,还剩九百。
王爷说:那算了,谁愿意花九百两买一只鸟。
王成听王爷这么说,直接拿起鹌鹑就要走。
王成能做出这个动作,不是说他知道怎么做买卖,肯定是王爷给的钱太少了,没达到他的心理预期。
一个王爷当着这么多人跟一个小老百姓讨价还价,也够跌份的。也不是什么正经王爷。
06原文王呼曰:“鹑人来,鹑人来!实给六百,肯则售,否则已耳。”成又目主人,主人仍自若。
王爷看王成这样,赶紧就喊:卖鹌鹑的,回来,回来。我不跟你乱说价了,给你个实价,一口价,六百两,成就成,不成就算了。
王成还是看店老板,店老板还是没表情。这就是说,还有上升的空间,这不是底价。
可见店老板是个老生意人,老油子了。一般谈到这个份上,也就知道该是多少两成交了。
07原文成心愿盈溢,惟恐失时,曰:“以此数售,心实怏怏;但交而不成,则获戾滋大。无已,即如王命。”王喜,即秤付之。成囊金,拜赐而出。
王成不懂,这个价格达到他的心理预期了,唯恐王爷说的是真的,再不买了。就说:这数实在是不想卖,可要是不卖,怕再生出别的事来,怕得罪了王爷,没别的办法,就照王爷说的,就这样吧。
这就算成交了。从这点看,王成这人不贪,自己心里觉得合适就行了,不管别人怎么样,这样的人容易获得幸福,知足啊。
王爷也很高兴,一个是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个是好歹省了点钱。看他讨价还价那样,就知道多抠门了。
王爷赶紧给王成拿钱,王成拿了钱,谢过王爷就出来了。
08原文主人怼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再少靳之,八百金在掌中矣。”成归,掷金案上,请主人自取之,主人不受。又固让之,乃盘计饭直而受之。
王成出来,店老板也就跟着出来了,在里面没意义了。
出来就怼王成,说:我说怎么样,你不听我的,你就是太着急了,再忍一下,八百两就到手了。
从这点,能看出店老板商人的本性。虽然不是自己的钱,可自己代理的,卖亏了就觉得自己没丢人了。
王成回来,把钱扔在桌子上,让店老板自己拿。在这白吃白住半年多了,一分钱没出,而且店老板帮助自己这么多,没店老板,自己早就自杀了。
店老板这点还是挺讲义气,一分不要。王成觉得不合适,死乞白咧的要给,店老板也就算了点店饭钱,象征性的意思了一下。
09原文王治装归,至家,历述所为,出金相庆。妪命治良田三百亩,起屋作器,居然世家。
王成这回有钱了,给自己治办一身衣服,给家里买点北京的特产,是不是烤鸭就不知道了。
都预备好了,就回家了。出来快一年了。也想家,有条件了,肯定就赶紧回去。
到了家里,把以往的经过一说,把自己挣的钱拿出来,大家庆贺。
老太太这半年多,一直在他们家住着。估计不在这儿,王成的老婆该饿死了,不会经营,不会过日子。
老太太让王成拿着钱,买了良田三百亩。这好大一片了。一亩地六百多平米,三百亩,够盖个小区了。
买了地,盖房子,买家具,俨然就是财主了。真正小康生活。
原文妪早起,使成督耕,妇督织;稍惰,辄诃之。夫妇相安,不敢有怨词。过三年,家益富。妪辞欲去。夫妻共挽之,至泣下。妪亦遂止。旭旦候之,已杳矣。
可就这样,过得富裕了,老太太每天早晨起来,看着这两个人。让王成照顾外面,下地干活去。让他老婆天天在家里织布,不能有钱了坐吃山空,得自给自足啊。
两个人稍微懒惰一点,老太太就在边上骂。
这小两口还真听这个奶奶的话,和睦相处,从来不敢有怨言。对老太太很尊敬。
就这样,过了三年,家里更有钱了。钱赚钱,不费难。家里三百亩地,就算光收租也收不少,何况他还自己劳动生产呢。
看着这个家步入正轨,王成两口子也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了,老太太说:我要走了。
夫妻两个不让走啊,毕竟老太太刚来的时候,这两人吃不上饭,现在小康了,都是这老太太的功劳。
夫妻两个直哭,拦着不让走,老太太说:别哭了,我不走了。
说不走了,转天早上再去请安,老太太踪迹不见。偷偷地颠了。
原文异史氏曰:“富皆得于勤,此独得于惰,亦创闻也。不知一贫彻骨,而至性不移,此天所以始弃之而终怜之也。懒中岂果有富贵乎哉!”
蒲松龄说:一切的富贵都是因为勤劳而得到的,而故事里的王成是因为懒惰而得到的富贵,这也算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但是王成为人很好,贫贱不能移,这话说都会说,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可能这也是上天一直没有抛弃他的原因吧。
懒惰中怎么可能得到富贵呢?
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说的是一个懒人的故事。懒得这么离奇,最后也算是好人有好报吧。
说是懒,可最后人家也变勤快了,要是一直还象刚开始那么懒,他也一样吃不上饭。
现实里也是如此,就算命里大富贵,你也得去找啊。想中大奖还得自己去买呢。
其实故事里的老太太是狐仙,一开始就有能力给王成钱,让他变成有钱人,为什么没这么做呢?
因为神仙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人自立才是正道。
真要是直接给他一笔钱,没过两年,他又变成这样了。没用。
现实里也是如此,父母给留再多的钱,不会劳动挣钱,到最后一样会吃光没的吃。
就算家里再穷,只要去劳动,面包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聪明的姑娘都知道找潜力股,因为这样得来的幸福生活心里才踏实。
—WeAreOriginal—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土豆“聊斋土豆说”是土豆在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过程中的一点感悟,纯属土豆个人观点。
更多。。。
more
聊斋志异:王成(一)
聊斋志异:王成(二)
聊斋志异:王成(三)
聊斋志异:王成(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