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文化中国马瑞芳揭秘聊斋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3/23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马瑞芳揭秘《聊斋》

谈狐说鬼谈情说爱

《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是一座爱情的百花园,诗意的背后是对古代黑暗现实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马瑞芳教授专程来到扬州,登上《扬州讲坛》,用她睿智的目光和超强的表达感受的能力,揭开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与扬州尘封的浓厚情缘,妙语连珠,观点独特。我们特辑录现场讲演实况,以飨读者。

 

没有扬州,就没有《聊斋志异》

有一个人,在年前,也就是康熙十年的元宵节后,来到了扬州,他就是蒲松龄。有诗为证,蒲松龄如此描述着:他是“喝着三白酒,饮着芥山茶”来到扬州的。如果有可能,我很想穿越时空,看看蒲松龄是如何在扬州活动的。

蒲松龄到扬州宝应,是到好友孙蕙府上做幕僚。孙蕙是当时的宝应知县,他受邀为他写布告、写书信等等。虽说只有1年的时间,但他完全看到官场是多么黑暗,达官贵人们的生活是多么奢侈。这1年的体验,让他看到为官者是如何花天酒地、寻花问柳的。蒲松龄的作品,能将官场黑暗刻画得入木三分,是和扬州脱不了关系的。

《聊斋志异》首度涉及精神之恋

曾经有专家认为,蒲松龄能写出那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他该是有情人的。甚至一篇《蒲松龄的第二夫人》的文章说,蒲松龄是和情人私奔到宝应的。蒲松龄的墓在“文革”期间曾被红卫兵掘开过,后来我特地问过当年掘墓的红卫兵头头,他称墓中只有两具骸骨。可见,蒲松龄是没有情人的。那些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是蒲松龄坐在书房里想出来的。蒲松龄是山东人,扬州是他唯一一次远游的地方。可以说,没有扬州之行,就没有《聊斋志异》中很多很好的作品,甚至是一些支柱型的作品。蒲松龄是位穷秀才,72岁时才做上儒学训导,相当于一个中学的副校长,但他还要等位置空缺下来。实际上,他的一生并未为官,一直生活在山林乡间。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蒲松龄做到了,可“行万里路”,蒲松龄做不到,他只远游至扬州、高邮、宝应一带。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就我看来,古代长篇小说以曹雪芹为首,短篇小说就是蒲松龄最有成就了。

蒲松龄在宝应时曾看到过孙蕙的小妾,一位名叫顾青霞的扬州姑娘。他曾经写了许多诗,其中一首《听青霞吟诗》:“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听顾青霞吟诗,就像三月里听黄鹂在柳树上啼鸣。但是蒲松龄和顾青霞,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这也体现在《聊斋志异》里,里面有一篇《宦娘》,就是讲述的精神恋爱。《宦娘》的男主角叫温如春,他曾经向一位女子求婚,遭到拒绝。其实,那位姑娘是位女鬼,最终也成全了他在尘世中的好姻缘。这样的故事,在《聊斋志异》里有很多,这很大程度上与蒲松龄、顾青霞二人产生的微妙感情有关。中国文人非常含蓄,蒲松龄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第一个写精神恋爱的。

没有宗教观,《聊斋志异》就不复存在

曾经有位学生,写过一篇论文,阐述《聊斋志异》里的宗教观。有学者对此产生疑义,认为《聊斋志异》里没有宗教观。我认为,如果《聊斋志异》里没有宗教观,《聊斋志异》就不复存在了。蒲松龄,号柳泉居士,整部《聊斋志异》里充满了善恶观念,并借助佛教阐发出来。《聊斋志异》的开篇《考城隍》中有一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在很多故事里,都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如《孝子》中,发大水了,夫妇二人忍痛舍弃孩子,把老母亲托到高地上。等到大水退后,房子却安然无恙,孩子正在里面嬉闹;而在另一篇故事里,不孝媳妇变成了一头母猪。

蒲松龄很善于用故事教训那些身在高位的人,《续黄粱》中,一个当官的人,在梦中当上了宰相,无恶不作,荒淫无耻。死后进入地狱,上刀山下油锅,还要将其贪污的万两银子熔化成水,让他喝下。“生前只嫌银子少,此时只嫌银子多”。蒲松龄用一种天才的手笔,对贪官污吏进行惩罚。

世音,因为观世音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而且《聊斋志异》里的观世音是一位平民观音,这和其他作品中的观世音形象是不一样的。《菱角》中讲的是湖南有个书生胡大成,一心想娶心上人菱角为妻,然而好事多磨,大成外出后竟然阴差阳错归家不得,让女家好等了一段时间,女家苦于联系不上,便将菱角许以他人,后来幸蒙化身卖身老妪的观世音相助,一对有情人才得以团圆。蒲松龄只有一次江南游的经历,就揭示出了很多广深的内容。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十分深厚,才写出了传世的《聊斋志异》。

“黑猫白猫”说源于《聊斋志异》

现代人喜欢研究蒲松龄《聊斋志异》,因为里面有很多哲理。而我认为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伟人邓小平酷爱《聊斋志异》。我发现邓小平不仅和《聊斋志异》有联系,而且《聊斋志异》居然给邓小平的著名论点提供了借鉴,我惊讶而兴奋。

《驱怪》中,有位秀才经常夸自己有驱怪的本领,一个富商家花园中有怪物,就把他请了过去,好酒好菜地服侍着。等到秀才醉了,就把他丢在花园里。秀才醒来,看到一只青面獠牙的怪物正在吃剩下的酒菜,吓得半死,用被子蒙了上去,这居然把怪物给吓跑了。蒲松龄模仿司马迁,在一些小故事后面也写上一段心得,这篇就写道:“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英雄。

邓小平有过一段著名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说这是四川的一句俗语,但我发现,这和《聊斋志异》中的“黄狸黑狸,得鼠者雄”如出一辙。更有意思的是:邓小平说“黑猫白猫”,实是一种误传。其实,邓小平原来说的就是“黄猫黑猫”。邓小平喜欢《聊斋志异》。他不仅在北京时经常看《聊斋志异》,到外地也带《聊斋志异》。书太厚,他就让工作人员拆成活页,外出时带几篇,闲暇时看。我的《邓公和聊斋》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7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