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丢失的国宝聊斋志异手稿,被老县长发现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8/22
北京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51.html

这件事发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东北刚刚解放的年。作为辽北最偏远到一个小县城——西丰县发生了一件令后人捏了一把汗到事件,那就是几乎要被烧火的国宝《聊斋志异》手稿突然被发现了。这件事多亏了当时的老县长刘伯涛。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很多人都扼腕称奇,现在这半部珍贵到手稿一直在辽宁历史博物馆珍藏,是镇馆之宝。那么关于这部手稿的失而复得,中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笔者查阅大量资料,也跟蒲松龄到后人接触过,下面我就根据县志上记载的文字进行了一下整理,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当时到来龙去脉。

《聊斋志异》这部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外曾多次出版。它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国20多种语言,由原著改编的戏曲剧本百余种,拍成电影21部,电视剧40多部,而这样一部古典名著手稿,竟然在一个北国小县——西丰县被发现的。发现《聊斋志异》手稿的人是长期担任西丰县领导工作职务的刘伯涛。

刘伯涛原籍河北省,年参加革命。西丰县解放后,刘伯涛任西丰县人民政府政务秘书,年冬天,他到更刻区元宝沟村检查土改工作时,在农会炕上的破旧书堆中发现两部蓝布皮线装书。他翻开书皮一看,赫然出现在眼前的四个字!是《聊斋志异》,刘伯涛一愣,就问农会干部:“这部书是谁家的?”农会干部说:“是从县城里几家批斗户家里拉来的,也说不清是谁家的了,农会准备用它烧炕引火用。”刘伯涛翻开手稿便仔细读了起来,只见书稿手写的毛笔字工整有力,有多处勾抹和删改处,有的还加了眉批。

刘伯涛读书时曾读过这部古典名著,但从未见这样的手抄本,尤其是在《聊斋志异》篇后盖有“松龄”长方印一枚。他觉得这部手抄本有一定来头,就将书带回县城,然而使刘伯涛感到困惑的是,在多年前便去世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人,他的著作手稿怎么会流落到几千里外的西丰县呢?他知道蒲松龄的真迹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他决定把这部国宝流落到西丰的经历查个水落石出。年,刘伯涛已经担任西丰县人民政府县长,他利用春耕结束后一段短暂的农闲时间,开始了《聊斋志异》手稿的查证工作。

他认为《聊斋志异》的手稿落到西丰县,《西丰县志》(年版)可能会有记载。于是他找来《西丰县志》。一查果然在《西丰县志》中记载:“蒲步瀛,字仙洲,原名英濒,山东淄川人,幼业儒未成,而入伍。光绪甲午来奉,历充哨官帮统等职.……家藏有当日改削七才原稿四部,珍密,不轻示人……”刘伯涛看了这段记述。他认为《西丰县志》所记载的“家藏……原稿四部”可能就是《聊斋志异》手稿。现在谁是这部手稿传人呢?刘伯涛知道,只要县志上有记载,就会有人知道。于是他邀请了教育界的程庆第、鄂善卿、纪维绪、曾庆潭等几位老师开座谈会。刘伯涛从他们口中知道,曾任西丰县图书馆长的蒲文珊就是《聊斋志异》手稿的九世传人。

据说,在他们恳请下,蒲文珊曾把珍藏的《聊斋志异》的手稿,放在玻璃箱中给大家看看,还没等大家看仔细,蒲文珊就把手稿收起来了。座谈时刘伯涛又听说,有人见过原文影印的《聊斋志异》。几天后影印的《聊斋志异》也找到了。影印的《聊斋志异》共选有《狐谐》、《仇大娘》等24篇,是东北各县及西丰县士绅出资影印的,刘伯涛将影印本与原手稿仔细对照,不仅内容,而且笔迹都完全一致。

年6月的一天上午,刘伯涛请来了蒲文珊,刘伯涛问他:“你家有《聊斋志异》的手稿?”蒲文珊一怔,好一会儿他才说:“有,是先祖蒲松龄用一生心血写成的。”刘伯涛问:“这部书的手稿是怎么传到西丰县的?”蒲文珊就把《聊斋志异》的手稿流落到西丰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清同治初年,蒲松龄的攻世孙蒲价人,带着家人来东北谋生,就将他保存的《聊斋志异》等手稿带到奉天沈阳。蒲松龄临终时曾有遗嘱:“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看来当时蒲老先生已经意识到他到一生心血很可能给后人带来麻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97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