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是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志怪故事集,讲述了平安时代的阴阳师安倍晴明、武士源博雅两人与妖怪们之间的故事,被誉为是日本的《聊斋志异》。虽然这种说法过誉,但《阴阳师》还是颇值得一读,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妖魔鬼怪的敬畏之心与怜悯之情。日本历史上有一个时代举国皆风流人人好风雅,并以崇拜大唐为主流风气,这个时期便是平安王朝时期,在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可以窥见。相传,日本平安时代,世界明暗未分,人鬼妖杂相共处。梦枕貊便以幽暗遥远的平安时代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神秘典雅的人鬼共处的世界,不过,安倍晴明和源博雅历史上确有其人。阴阳师安倍晴明儒雅不羁;武士源博雅风雅耿直。一对挚情好友淡漠生死,游走于阴阳两界,在谈笑之间破解一桩桩离奇事件,为人鬼解忧。说到鬼怪,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青面獠牙、阴森恐怖的鬼样;我一向很怕鬼这种事物,对“它”实行三不政策——“不看”“不听”“不谈”。但《阴阳师》里出现的各种鬼,虽然面目可怖,行为怪异,但都有其温柔的一面。它们大多为情所困,被人所伤,无可奈何成为厉鬼。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安倍晴明并没有将它们赶尽杀绝永除后患,而是读它们实行治愈,保留它们为鬼为妖的尊严。比如在《黑川主》中,水獭怪被人类杀死全家后寻仇作乱,但晴明并没有杀死他,而是让他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河中;在《鬼恋阙纪行》中,被天皇遗忘的女子因爱生恨,化鬼复仇,最后在得到天皇一缕头发时满足离去,并对自己成为厉鬼一事愧疚不已;在《鬼小町》中,痴情男为得到舞女的垂青化作魂魄与舞女融为一体;《不思量》中的鬼魂为和歌比赛失利而死,夜夜吟咏和歌在殿前游荡······这些所谓的鬼,其实都是因为执着,执于某事,死不能瞑目,所以精魄化为一股气,游走于眷恋的人世间。这本书借妖魔鬼怪之名读生活中的一些哲理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比如说阴阳师用于封印鬼怪的咒,作者就有一番极有哲理的解释,他说:世上最短的咒,就是名。所谓咒,简而言之,就是束缚。名字正是束缚事物根本形貌的一种东西。假设世上有无法命名的东西,那它就什么也不是了。不妨说是不存在吧驱使式神当然是通过咒,不过,指使人也得通过咒。用钱驱使或者用咒驱使,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而且,和名一样,咒的本质,在于其本人——也就是说,在于被驱使者一方是否愿意接受咒的束缚。这一说法倒让我想起了《夏目友人帐》,被夏目玲子打败的妖怪将名字写在友人帐上受玲子驱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便是咒,是玲子对妖怪所下的咒。所以当玲子去世友人帐传给孙子夏目贵志时,那些妖怪才会急匆匆来要走名字,解除咒语。被归还名字的妖怪都会随风而去,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重获了自由身,再也不用受一段关系的制约。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看,我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其实都是一种咒。细看下去,两套书的内容也很相似,都是讲具有特殊能力的人与鬼怪之间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故事里面的鬼都很单纯,也极易满足。有的鬼怪只为见一个人,见到了就欣然离去;有的鬼怪只为喝一口酒,喝到了就满足而去,有的鬼怪本想复仇作恶,但见到樱花摇落的美景后,感叹一声真美啊,我何必执念作恶,便顿悟而去······瞧,这些妖怪是不是比我们人类容易满足呢?因为了解了鬼怪的世界,安倍晴明和夏目贵志对待异类都展现出了极大的温柔与怜悯;安倍晴明认为”尽管眼睛看不见但生命还是存在”;夏目贵志觉得“妖怪们其实也很寂寞“。虽然孔夫子说子不语乱力怪神,但很多人依旧喜欢谈论鬼怪。倒不是一定要找寻这种受惊吓时肾上腺激素分泌的快感,而是因为那幽暗神秘的世界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其实万物皆有灵,妖怪和我们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哩!你听,铁圈女幽幽的唱着歌来了:
一念思悠悠,再念恨悠悠。昔日殷殷語,听声不见人。伊人来无踪,伊人去无痕。
转自豆瓣书评
作者:葉小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