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聊斋汊子传承于民间,发扬于民间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3/4/10

“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

这是《意大利童话》的编著者卡尔维诺所说的一句话,用来形容民间故事非常的贴切。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晚上吃完饭以后,坐在院子里的树下乘凉,爷爷奶奶就会给我讲述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故事。由于那时候岁数太小,很多故事情节已经模糊了,隐隐约约记得有些狐仙啊、老虎啊、黄鼠狼什么的。故事已经模糊,但是老人们对孙辈的爱护,一直印在心中难以忘怀。

民间故事作为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在老百姓之间流传甚广。不光是在中国,世界上来说,民间故事在文学创作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像格林兄弟改写的德国民间故事,伊·卡尔维诺改写的意大利民间故事等等。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两个人,董均伦与江源夫妻,他们一生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挖掘工作,让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学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董均伦、江源夫妇就开始着手整理民间故事,并且持续了半个世纪。他们将沂蒙山区、平度地区等地的民间故事加以整理,最终集结成为《聊斋汊子》。

最早看到书名的时候,感觉非常迷惑,这个汊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来看《聊斋汊子》的前言中介绍到,沂蒙山区作为蒲松龄的故乡,对蒲松龄这位标志性的作家非常的尊敬,他们把日常的侃大山讲故事叫做“讲个聊斋汊子。”,由此也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的作品多家乡的影响之大。

山东地区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盛产各类传说、神话故事,这也为《聊斋志异》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聊斋汊子》作为同一地区,不同年代的产物,随与聊斋不完全相同,但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聊斋汊子》的前言中作者写道:“收入这本集子中的故事,内容和流传地区都与《聊斋》很接近,当地群众一般都称它们为‘聊斋汊子’,所以我们也就以此名为这本集子的书名了。”

翻开厚厚的两本《聊斋汊子》,我们可以看到目录中的各个故事,地域特色上来说,与《聊斋》有着非常多的相似点的。

山东有崂山这座道教圣山,著名的篇章《崂山道士》《成仙》等都与崂山有关。而在《聊斋汊子》中,《崂山古话》《万里崂山双花仙》等也是以崂山为背景的。多说一句,这个双花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崂山白花蛇草水这种神水。

山东狐鬼故事流行,在《聊斋》的《辛十四娘》《莲香》《红玉》中,都可以见到聪明美丽的狐仙,而《聊斋汊子》中,《狐狸仙》《狐仙和兔子仙》《狐狸媳妇》等古事中,狐仙的身影也是无处不在。

从这一点上来说,山东的老百姓把讲古说成是“讲个聊斋汊子”,一点也不为过。

不同于《聊斋》那“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艺术手法,《聊斋汊子》的故事基本上极为简洁,用带有地域特点的口语化表达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这也是与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流传方式是有关系的,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民间故事承载了老百姓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自然不会在艺术上追求文绉绉的表达形式,否则就脱离了老百姓的传承基础。

“人有十不同,花有十样红”。无论是南北方,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都是良莠不齐的,很多故事含有大量的封建迷信思想及不适宜的表达方式,这样故事自然是不会加以整理流传的。

董均伦、江源夫妇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做法,将能够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能够表达劳动群众思想、道德和风貌的故事进行整理,改写,让民间故事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

如果说《聊斋志异》是阳春白雪的话,那《聊斋汊子》就是下里巴人,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侧重,但都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省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间故事,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