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淡如深浅之间有淡庐
▲这幅画是清画家余集所绘,
题名《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
简称《柳如是小影》,
坊间传说,
余集当年未能得中状元,就是因为他画了柳如是小影。
不过,据黄裳考证,
余集考中进士是乾隆三十一年(),
这幅画作于乾隆四十七年(),
余集之未能中状元,此小像实在不应该背黑锅也。
壹
余集是浙江钱塘人。
乾隆三十一年(),余集二十八岁,考中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候选知县。一直当官当到侍读学士。年老告归后,主持大梁书院八年,卒于八十六岁。一直比较平顺。
余集留下的画极其少,这大概因为余集的主业首先是做官,其次才是诗书画三绝的画家。
求他画画的人很多,尤其是求他画仕女的,往往“持金以购,不得其门而入”,得之者欣喜若狂视若珍宝。盖因为当时余集画仕女是出了名的,时称“余美人”。余集晚年被求画的人追得没法躲,便画竹石敷衍,草草数笔,画完了事。不过画史对他的竹石评价也是很高的,认为风神淡逸,枯竿劲叶生气满纸。
求画不得的人里,大概就有脂砚斋。
脂砚斋曾经把余集认定为画林黛玉的不二人选。
庚辰本《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关黛玉葬花的一段,抄有脂砚斋写于该年的一条朱笔眉批:
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
其后,又抄有畸笏叟写于丁亥夏()的一条朱笔批语:
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墨缘之难若此,叹叹!
据推测,畸笏叟提到的这位擅长“白描美人”的“浙省(新)发”,就是余集。丁亥年余集二十九岁,中进士第二年,既符合“浙省(新)发”的身份,又与批语中所说“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对景。
后来,受过余集指点的费丹旭,所绘“黛玉葬花”成为费派传世代表作之一。也算是了了这一段因缘。
▲费丹旭代表作《红楼梦十二金钗图》之“黛玉葬花”
贰
畸笏叟耿耿怅然,恨无法为阿颦求一桢小像。
但余集给柳如是画小像就十分的用心。
由于柳如是特殊的身份,从明末到晚清有许多画家、文人都热衷于画柳如是小像并题咏,简直成为一种时髦。南社诗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几幅柳如是小像:
吴江闺秀陆澹容曾绘有小像一幅。长不满尺,而眉目意致,生动自然。
又范崇阶亦有一幅,曾嘱频伽题词其上(和陆澹容本很象)。
后秦敦甫见之,亦临一册而去。
清朝画家钱杜、陈庭鹭、陈栻、禹之鼎都画过。
▲清钱杜《河东君像》▲清陈栻《河东君初谒半野堂小影》柳如是像,可能是中国古代女像中为数最多的。余集摹顾苓的《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尤其出名。
《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的原作者是钱谦益的门生顾苓。他作画的初衷,是希望将柳如是刚烈的气节传诸后人。
因为顾苓和柳如是至近的关系,世人认为他的画稿应该最接近柳如是本人真实面貌,所以后人绘柳如是像,大多摹顾苓本。顾苓真本失传以后,就数余集摹本最为传神。
乾隆二十七年()冬,余集二十四岁,在金阊一友人家作客,见到顾苓《河东君传》和柳如是像真迹。
二十年后,余集仍不能释怀,于是凭借记忆,重新摹了这幅画,并用工整的隶书,虔诚将顾苓《河东君传》全文尽数抄录(大约近千字),这便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
▲余集摹本余集笔下的柳氏小影,披幅巾,双手拢袖,眉宇间无纤弱之态,写来细致、简洁而见神采。全幅出诸素墨,尽显雅淡隽秀,如见侠女丰神。
柳如是是奇女子。
《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题跋中描述她男装探访钱谦益的故事:
崇祯十三年,二十二岁的柳如是女扮男装,以一副儒生的打扮来到半野堂外,请求拜见钱谦益。名片上写着她的化名:柳是。柳如是原名杨爱,她将真名的“杨”化为“柳”,将“爱”化为“是”。随名片还附上了她写的诗。
清人雪苑怀圃居士《柳如是事辑》中记述:
崇祯庚辰冬,扁舟访宗伯,幅巾弓鞋,着男子装,口便给,神情洒落,有林下风。
清人沈虬在《河东君传》中记述:柳氏归钱谦益后“常衣儒服,飘巾大袖,闲出与四方宾客谈论,故虞山又呼为柳儒士。”
所以世传的柳如是像一般都是儒服男装。
女装也有,如程庭鹭的《河东君小像》。
▲清程庭鹭《河东君小像》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大赞余集摹本:
神州国光社影印余秋室白描柳如是小像最为世所称道。蓉裳善画美人,有‘余美人’之目。……又“美人”本为河东君之号,以“余美人”而画“杨美人”,可称双美矣。
叁
余集的美人是这样的:
▲《昭君出塞》。
风神闲静,绝无脂粉气。
▲《落花独立图》。
画中雨意朦朦,桃花嫣红,点点飘落,帘栊高卷的檐下,一位女子正依门而立,注视着细雨中匆匆归来的双燕,神态淡然。衣纹为兰叶描,简洁飘逸,设色清淡明快,用笔疏简,颇能突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归"的意境。
▲《美人照镜图》。
题字:色即是空空即色,卿须怜我我怜卿。
绰有风致,不类凡工。
清代最有名的仕女画家改琦曾在好友黄荛圃处看到余集创作的《元机诗意图》,笔情秀逸,风神清朗,颇有感触,于是在55岁时,趁兴挥毫绘成《元机诗意图》。《元机诗意图》也是改琦的重要作品之一。
▲清改琦《元机诗意图》肆
因为身份的不同,余集没有成为改琦和费丹旭。
他做了他自己。
他留下很少很少的书画,一则丢状元的传说,一些散落在别人笔记里的生平逸事。
他的世界淡泊而沉静。
没有费晓楼为生计奔波的苦、没有改七芗内心极处的孤冷、没有王石谷无敌炫技的竞胜之心。
俞蛟给他作小传,说他自幼神情萧散,对什么事都不大放在心上。做了官以后也没有架子,经常站在路边跟熟人一聊就是半天。
李如筠诗里说他:文章清气如静女,落花不言人不语。世间但取笑嫣然,不字有人甘独处。
余集自己则自称泊然寡嗜,只是喜欢搜罗古人遗集。
坊间传言向余集求画很难——不是他傲骄,而是不大肯画,“求者恒经年不报,索之急,则随手作花竹应之”。
我觉得余集是真正担得起“人淡如菊”这四个字的: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由它。
听说平湖陆槐曾为余秋室写过照,据传颇苍劲。只是画像不知今落在何处。
▲这幅《梅下赏月图》看起来真象是余集自己。他在他的世界里,安然自处。
▲他的画风上宗元代钱选,下溯陈洪绶、恽南田。笔意疏秀空灵,意境幽旷,构图奇谲。
这是《马上相逢图》。
▲《东坡笠屐图》。
人物简练有生气,笔意多是拟元代文人画。
人物以外,兼善山水、花卉、翎毛、兰竹。
▲花卉取法恽南田,多作没骨法。
▲他也擅仿陈洪绶的绘画风格,画面常以严谨庄重的装饰线条勾画而成,强化疏密组合,景物各自具有独立完整的形象,互相遮掩、相映成趣,使之工笔风格的作品,具有了小写意的韵味。
▲书法也好。古秀,既有二王韵致,俊美秀逸,又有褚遂良的法度,端庄谨严,用笔跌宕洒脱,转折起伏自然风神,行气章法疏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年八十余尚能作蝇头小楷。
▲又博学多艺,工诗古文词。生平吟咏甚富,著有诗集《梁园归櫂录》一卷、《忆漫庵剩稿》一卷、《秋室学古录》六卷(清道光间刻本)、《秋室百衲琴》一卷(嘉庆三年刻本)、《秋室我闻录》一卷(手稿本清沈庆云跋)、《遗山先生年谱略》一卷(得月簃丛书本)、《绝妙好词笺续钞》一卷(道光八年爱日轩刻本)。余集所撰四库提要稿存于《四库提要分纂稿》。
余集还是个藏书家。自称泊然寡嗜,于古人遗集和未刊之本,尤留意搜罗,得宋元人遗集不下种,所藏旧抄本如《九灵山房集》、《刘沧诗》、《庚子消夏记》等,创“梁园”、“忆漫庵”为藏书处,藏书印有“校书余暇”、“余氏蓉裳”、“余集之印”、“达辞而已”等。
肆
乾隆三十一年秋天丙戌科殿试金榜的状元,是苏州人张书勋。钱塘人余集位列二甲第三十八名,离状元,差的可不是一根手指头的距离。
这个和状元中间隔着四十个人的余集,怎么就成了坊间热议的状元份子呢?这是余集的传奇,也是个奇异的谜。
黄裳说柳如是小像不是余集丢状元的原因,那么真正导致余集丢状元的原因是什么?据说清人戴尧垣《春水居笔记》、梁恭辰《北东园笔录》里是有很玄乎的记载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余集当年真的是因为柳如是小像与状元擦肩而过,他会不会懊恼后悔?
我猜,不会。
一个能做自己、愿意做自己的人,不会去丝丝点点在意计算。人生得失如春草,随处生长,哪儿有时间去一一计较?
余集八十六岁卒。一生所作事业,散佚众多。这样一个去留无意的人,留下来的却是这样一些东西:
为柳如是画的小像,给《聊斋志异》写的序,替四库提要撰的稿,还有他传奇的佚事……
作者:任淡如
本文原创首发于菊斋。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菊斋开白授权。
▼
深浅之间有淡庐
隐居于文字之间
原标题:《“听说,因为给柳如是画了幅小像,你的状元没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