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又到了我们每周一更新的名著解读的时刻了!仍然是由我们的叶丹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聊斋志异》四讲之二《促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深思。话不多说,让我们赶快进入叶丹老师精彩的解读中吧!
促织(蟋蟀的别名,也叫蛐蛐)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清朝是我们泱泱大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蒲松龄,就生活在清朝。
蒲松龄是不幸的,被科举考试束缚了,戴上了精神枷锁,在他的字典里,人生的意义就是要金榜题名,科举考试的一再失败,无情地将他的功名梦击得粉碎,但他却不肯向命运低头,才华横溢的他,又怎会跟功名无缘?于是,便开始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人生悲剧。
想必大家一定都很疑惑,难道我们蒲大才子的运气,真的就衰到了极点?当然不是,这与当时社会的黑暗是不可分的。《聊斋》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作品,是揭露贪官污吏和豪绅恶霸的,而我们今天要讲解的《促织》,揭示的便是这一主题。
《促织》开篇便写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文章的背景,是明代宣德年间,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宣德皇帝最喜好戏促织,遂命苏州知府进千个,一个官员进献千个,全国的数量可想而知,这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天文数字!
《促织》中的主人公成名,便是作者笔下的牺牲品,他的喜怒哀乐,都系在了一只小虫身上,找不到促织,他哀,“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辗转床头,惟思自尽”,得到了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对这只小虫是百般呵护,生怕其受到一丁点伤害,可是好事多磨,那被视作掌上明珠的小虫竟然被成名的儿子失手扑死,“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死灰”,大声惊呼:“业根,死期至已!”成名归,闻妻言,大怒,索儿,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我们被震撼到了,不小心杀死一只促织,这本是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小事,却硬生生地逼死了一条人命,给成名一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幸的是,上天垂怜,儿子气息尚存,只是有些神气痴木。天子偶用一物,从精神到肉体,从成名到全家,这只小虫,带给老百姓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灾难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将故事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绝处逢生的故事在成名身上上演了,偶然间,得一促织,每每听闻琴瑟之声音,能够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与他虫斗,虫尽糜,皇上大喜,赏赐颇多,成名最终因一小虫而升官发财,而后得知,这战无不胜的小虫乃成名儿子所幻化。冷酷无情的社会,把一个孩子逼上了绝路,乃至要化身成一只促织,去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讽刺得又是多么的深刻!
生活在清朝的蒲松龄,选取的却是明朝的故事,明面上写的是前朝之事,批判的锋芒却是当时的社会,成名的故事,可不仅仅是明朝的写照,也是清朝的写照,天子一跬步,皆关人命,这乃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哀啊!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了。那么读后的你有什么感想吗?欢迎大家跟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哦!
作者介绍:
叶丹,杰睿学校专职语文教师,文学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看我三十六计,难点阅读拆招现。看我七十二变,妙笔作文笔中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