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在故事之前的话
我吧,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出生在东北的农村,这里有山有水且山清水秀,人都说山好水好人杰地灵,山水有了灵气,怪异的事儿也就多了。在这里,我将为大家说一些怪异的故事,大家不论真假,看完勿信,否则晚上睡不着可别怪我。还有啊,未成年人别看了,不然吓哭了也别怪我……
故事里的人名、地名吧,为了隐私,全是用的假的,大家就不要对号入座了……
第一章:奶奶过世
那时候,我还小,大概有十岁左右吧。只记得每天除了上学就是跟一群野小子钻树林、下河套、撵兔子、逮蛤蟆……
那一天,不知怎么了,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却突然电闪雷鸣的,怪吓人的。我正在学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朗朗的读书声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老师开门一看,是我的大爷(伯父),大爷说我奶奶快不行了,来接我快点回家,好见奶奶最后一面。
奶奶平时对我最好,可能是因为我的大爷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而我爸呢,也只生了我一个,所以我是单传了。那时候老人还是比较重男轻女的,所以但凡家里有点好吃好喝的总是留给我吃;每次在外受到小伙伴儿的欺负总是奶奶为我出头,看见小伙伴儿被奶奶训斥我就在一边偷着笑……
我大爷顶着雨蹬着老二八自行车带我回到家,只见家里一屋子人,奶奶已经被从火炕上抬到中屋地上临时搭的一张板铺上(板铺由两个长条凳和三块宽木板搭成,有没有别的意义我不知道,反正家乡有人将逝时都是这么搭),铺上铺了好几层褥子和彩色的布(黑色、白色和黄色,俗称“三单”),奶奶身上也穿上了黑色的装老衣服(寿衣)。
我紧走几步来到奶奶面前,见奶奶此时已经昏迷。我哭了,哽咽的喊着:“奶奶……奶奶你醒醒,我回来了……”刚喊完,奶奶的双眼突然刷的一下就睁开了,说道:“我的好孙儿,你可回来了,人家都催我好几次了,奶奶就想再看看你。”我问:“谁催你啊?”奶奶笑笑不语。说实话,此时的奶奶,身上一点儿生气儿都没有,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双眼也是直勾勾的看人,一点也不像原来那样慈祥。
奶奶咳了几下,示意要坐起来。我忙扶起奶奶,有人在她背后垫上被子,她就那样斜倚着,说:“孙儿啊,奶奶饿了,你给奶奶拿点东西吃吧。”我又赶忙去厨房拿了一碗粥给奶奶。粥是妈妈特意每天为奶奶准备的,奶奶胃不好,吃硬点的东西就疼,所以我记得那时候家里粥是不断的。没想到奶奶吃完一碗还要,我又盛一碗,就这样连吃了三碗才说:“好了,吃饱了。孙儿啊,你以后再也见不到奶奶了,记住听你爸你妈的话,好好念书,将来好考个大学,别像奶奶似的一辈子没文化,连自己名儿都不认识……”我边哭边点头,奶奶接着说:“我也不多说了,就是想再看你一眼啊……你爷爷来接我了,我也该走了……”我大喊:“我爷爷早都死了,你别跟他去……”奶奶此时却闭上了双眼。
家人都哭了,旁边的邻居准备帮忙为奶奶入殓,“老道”却说:“大家先别动,人还有气儿呢……”爸爸上前探了探奶奶的鼻息,果然还有一丝特别弱的气息。“老人”又说:“你们有没有属虎的?有属虎的就回避下,虎冲煞身,让老太太早点安身吧。”
二姐说:“我属虎的,那我……”
:“那你先出去一会儿吧,老太太这吊着一口气儿也遭罪……”“老人”说。
二姐只能转身走出中屋。说也怪,二姐前脚刚出屋子,奶奶就咽气了。
接着,邻居帮忙入殓、设灵堂。只见“老道”拿出一枚铜钱放在奶奶口中,说:“这叫问路钱,去到阴间可以用这钱向鬼问路。”又取出一张黄纸,用毛笔蘸着朱砂“唰唰”几笔画了一张符,将符放在奶奶嘴上,说:“这是封口符,贴上这符,老太太去阴间可免去鬼役拷问……”剩下还有很多程序,我已经不记得了。
灵堂设了三天,第四天出殡,灵车上拉着纸扎的黄牛(男扎马,女扎牛)。大爷高举瓦盆在棺前狠狠摔碎,众人抬棺上车。火化完后由邻居用竹杠子抬着棺材去坟地,其间孝子扶棺,抬棺的人可以提各种要求,比如说大家饿了,要吃烧鸡;渴了,要喝酒等等,不给就不抬了。此时的棺材从下灵车开始是不能落地的,否则落在哪就在哪葬。所以孝子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并且还得亲手喂食。(这其实就是俗语“敲竹杠”的来历)
奶奶入土了,从此再没人天天晚上漫山遍野喊我回家吃饭,也再没人天天早上为我准备好该穿的衣服鞋袜……
后记;这章故事讲的是家乡的一些葬礼风俗,其实规矩很多,比如“绊脚索”(防止死者诈尸的东西,其实就是一根用朱砂染红的细线)、“押口钱”(就是前面说的问路钱)、“引魂鸡”(起灵时杀一只红色的大公鸡,给死者领路的)等等……一般有专门的“老道”来主持,“老道”就是道士,东北这里道士有真有假,一般就是请个村子里年岁较大的人,因为经历的多了,所以规矩也懂的。这部小说里说的“老道”是指的一个游方的道人,故事设定此人有些道行。后续还会继续出场……
赞赏很贵,情谊更贵
杨轼欣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