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梁实秋中年附读后感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7/10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从前杂志背面常有“韦廉士红色补丸”的广告,画着一个憔悴的人,弓着身子,手拊在腰上,旁边注着“图中寓意”四字。那寓意对于青年人是相当深奥的。可是这幅图画却常在一般中年人的脑里涌现,虽然他不一定想吃“红色补丸”,那点寓意他是明白的了。一根黄松的柱子,都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是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的一条脊椎?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都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圬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赶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

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井,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炉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来源:《梁实秋中短篇作品集》

好戏在后头

──读梁实秋《中年》

佚名

 

  中年,这是绝大多数人要面对的一道关口,也是一个人生课题。梁实秋谈“中年”,处处贴近生活,妙趣横出,娓娓而谈,寓积极的人生观于平和的文字中。梁实秋是做文章的高手,开头滔滔不绝地谈中年人的“煞风景”的镜头,其中不无调侃,亦含自嘲,中年女性更像被“点”了“穴”一般,其体态的变化,心态的浮躁,都无处逃遁了;直到文章三分之二处,才用施耐庵一句“三十不娶,四十不仕”来过渡,引用西谚“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来转折,然后道出作者要善待中年的规劝,提出了“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的命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章法。

  梁实秋的文笔与鲁迅相差很大,都是高手,但过去独尊“鲁”术,这多少影响了几代人的文风。由于环境的关系,我中学时代特别推崇毛、鲁的语言,并由此发轫了我的修辞研究。如果那时文坛真的做到了百花齐放,对我的影响肯定要积极得多。

  第一段写中年人处境的变化,用其他人作参照,概括成诗句就是:“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但诗句毕竟抽象,哪有梁先生笔下这么精彩!头一句到了梁的笔下,成了“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了一步”,悲哀的变故也让梁先生用豁达的胸襟加以化解,人的寿夭在梁看来只不过一步之遥;“性急”之说,则把死亡的痛苦、恐惧、被动、挣扎统统淡化了,无形中用一种积极的生死观熏陶了读者。后一句在梁实秋文中是:“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这末一个比喻真是太妙了,且具有中国特色,使我想起了外国作家笔下的成天无端快乐的少女“好像拿到了天堂的钥匙一样”(原文记不清),后者显然是西洋特色的东西,而梁文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比喻也是有“国情”的区别的。

  梁实秋写中年人的皱纹:“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用“芥子园”画谱来比方皱纹已经够新鲜了,又有对“抬头纹”的牵附法,这只能归功于作家的机趣。“抬头纹”大概跟“抬头”的动作没有什么关系,即使原来有,现在人们说起的时候也不会去计较的了。但作家却计较,当然不是真正的计较,而只是一种修辞罢了。写人到中年开始落发进而秃顶,梁先生是这样写的:“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这就纯然是文艺笔法,站在修辞的立场则属于“谬想”,犹如李清照的词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样的构想。散文中的文艺笔法,其新鲜大胆程度,有时并不逊于诗。

  写中年女性则用了夸张。一是体态:“曲线都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分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分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二是脸蛋:“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三是体形:“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间,挂在踝际。”也许有此尊容的女同胞嫌其刻薄了一点,但细细想来,他说的也还是比较到位的。

  写中年是人生的第二青春,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则多用比喻。在引用了西谚之后,则说: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这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然后又用“水果”来比方:我看见过一些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最后又用演剧作比,写道: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有了这些绝妙的比喻,不用剑拔弩张,作者所讲的道理也就深入人心了。中年人既然生活内涵最丰富,性格最成熟,最有事业,当然也就最容易跻身为成功人士了。

来源:网络

————————

让阅读愉悦人生

醉人的鄱余万

十年踪迹十年心

我恨重庆

女儿趣事

教师阅读与教育写作

一九八九年的爱情

别来不寄一行书(散文朗诵)

两个人的小镇

——————————————

喜欢我就







































昆明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