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实秋
朗诵:姚锡娟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了;这个时候大概有两件事是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突然发现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幌,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好像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从前杂志背面常有“韦廉士红色补丸”的广告,画着一个憔悴的人,弓着身子,手扶在腰上,旁边注着“图中寓意”四字。那寓意对于青年人是相当深奥的。 可是这幅图画都常在一般中年人的眼里涌现,虽然他不一定想吃“红色补丸”,那点寓意他是明白的了。一根黄松的柱子,都有弯曲倾斜的时候,更何况是二十六根碎骨头拼凑成的一条脊椎?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自己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这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里想这是抬头纹吧,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鬃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这时候也不免下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啊!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
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了,燕子要变鹌鹑了。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下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这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烫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的,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使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起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拿着擀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更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你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就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青年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想当年,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愿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西方的谚语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
我想这大概与健康有关。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恐怕都来不及了。我看到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就像是又青又涩的毛挑,上面还长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洌!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去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轴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赏析
人到中年,看起来像是人生的一个临界点。这个年纪的人们,已达不惑之年,家庭、事业也相对稳定。身体健康不像青年人那样健壮,却也不至于风烛残年。这样的年岁里,好像万事皆可为,又好像可一事不为。
在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中,便有了“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中年写照。他们畏惧着时间,却又无法阻挡它的流逝,那份焦灼反应在行为上,就是对老去的不承认和一事不为。但四十岁开始生活,不算晚,譬如作者,在中年时光里,他完成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他不曾言爆竹声声催人老,也没有一味鼓吹发挥余热,只是淡淡地解释着何为“生活”。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欣赏每一个年龄中该有的风景,他只是在认真地过着这一生,少年时鲜衣怒马自然朝气蓬发,待到中年烹茶赌书也可怡然自得。人生难得认识自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样看来,他的中年与少年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作者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诵者
姚锡娟: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曾在数十部话剧中担任主角,并为多部电视剧配音,代表作有《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电视连续剧《海蒂》中的女主角海蒂和西斯曼夫人;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中的女主角大岛幸子,曾荣获"飞天奖"、“金鹰奖”最佳女配音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表演艺术家”。
明日预告
晓莉为你朗诵宛若茉莉的作品《韵味女人,品有余芳》。
「为你朗诵」版权说明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