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张承奇)
11月15日上午,蒲先和老师《聊斋琐议》首发式暨座谈会在淄川区老年大学一楼会议室成功举行。
与会者有市诗词学会、市蒲松龄研究会、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局、文联、作协、区聊斋城等各级各部门领导及区诗词学会会员及蒲先和老师学生、好友等共60余人参加。强辉陶瓷经理冯英岭先生送来两个大花篮,摆在台前格外醒目。
《聊斋琐议》是一本蒲学研究论文集,由山东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于近期出版。收录了先和先生多年来对于蒲文化的研究成果,分为《考证求信》《商榷质疑》《训诂名物》《释疑正误》《史料文存》《民俗俚语》六个门类,共计52篇文章,22.5万字,全国发行。
本书纠正了蒲学研究中的不少讹误,包括不少著名专家的已有结论,可谓“拨迷雾,显真容”,为蒲学研究增添了多彩的一笔,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我区乃至我市蒲文化研究的一项可喜成果,值得蒲学专家和广大蒲文化爱好者重视和学习,同时也满足了先和先生作为蒲氏子孙报答祖宗的一桩宏愿,值得重视和庆贺。
会议开始,先有先和先生介绍成书过程。继而各级各部门领导讲话。市诗词学会李奎封会长赞扬蒲老师在区诗词界是个人物,虽年龄不小,但又上课,又写作,作为民间学者为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市蒲松龄研究会秘书长、《蒲松龄研究》主编王清平主任称赞蒲先和敢于面对专家提出质疑,称《聊斋琐议》是有学术价值的一本书。
前区人大副主任、现老年体协张凤玲主任极赞蒲先和老师将聊斋文化用到了太极拳的训练和编排表演中,使淄川老年体协在市、省太极拳比赛中都成绩斐然,荣获奖励,并赞他性格阳光向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区老干局蒋月巍副局长赞扬蒲老师文武双全、与诗词班诸诗友为老干部局编书、办老干部讲堂尽了力量;区委宣传部李永华副部长赞扬蒲老师的文学成果,并期望年轻人要向老学者们学习,努力钻研,不要产生文化断档;区文联副主席李谱茂历数了今年以来区文学方面的重要成果,也热情赞扬了蒲老师新书的成功付梓。区文化旅游局唐家福局长赞扬蒲先和老师及诸多淄川文化学者对地域文化研究、对聊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也同时鼓励大家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重视传承。他说各种历史文化积聚于淄川这么一个地方,淄川能生长出《聊斋志异》这朵奇葩,是因为我们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挖掘它、传承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带着责任做事,要不辜负历史使命,并培养年轻学者努力传承,不要断档,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增强活力。对于各位取得的文化成果,要欢迎,要有崇敬之心,并表示文化部门一定大力支持鼓励大家的文化活动、重视大家的文化成果。
一系列热情洋溢的讲话和鼓励,使与会的文化爱好者心中都很受鼓舞。
此后,诗友们或以讲话、或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对蒲先和先生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真诚而热情的赞扬,其同村同族蒲业德先生还献上了书艺高超的书法作品。会议进行两个多小时,最后在全体上台照集体相的喜庆气氛中结束。
《聊斋琐议》首发式暨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赵玉霞)
(照片提供:李韵姝)
扫清迷雾,唤回真容
——读蒲先和先生《聊斋琐议》
赵玉霞
先和先生是位全才。退休前是淄川区教研室物理教研员。退休后任区老年体协太极拳剑工作委员会主任,还是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读书多,文化底蕴深厚,古文水平也了得,且为人谦虚厚道,做学问认真,令人敬服。
他已独立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乡俗琐忆》,读此书,我佩服他的好记性,儿时的游戏与当地的习俗趣事都在他的笔下活生生地再现;一本是《淄川俚曲》,应该说是为抢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了一功,为般阳文化增了光彩,很值得重视的!
如今,他把这部厚厚的书稿交给我,说让我看看。我翻了翻,从头到尾,五十多篇文章,大多数都是对蒲学研究的错误观点进行正误的。一篇篇仔细读下来,我就十分佩服他的勇气,佩服他的求实与钻研精神,佩服他精准的判断力。
几十年来,随着蒲文化的兴盛,蒲学研究的论文与专著出版也越来越多,比较有权威性的,看来先和先生皆有涉猎。说他的勇气,是说不管是哪位“大家”、“专家”,只要发现了他们文中的问题与讹误,先和先生都毫不隐晦地指出,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蒲松龄的画像,明明是其后人自动捐献给国家的,而蒲学专家路大荒先生却在其文章中无端说成是“从蒲姓一地主家追找出来的”,这种说法让蒲氏后人多么的寒心!先和先生在文中还原了真像,为蒲氏后人正名,这也等于提醒专家学者:做学问不但要认真,还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迎合形势,而把话说歪。在《璞玉尚须细琢磨》一篇,他点出《蒲松龄轶事》一书“六十天孵小鸡”、“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等许多常识性错误,这也等于告诫写家们:编书需谨慎,不可信笔乱涂。
为什么敢与专家叫板?——当然不是“叫板”,是寻找真实。那是因为自己占据了材料,掌握了真理,胸有成竹、理直气壮。而勇气,也就由此而来。
领教他的求实和钻研精神,是看他文章中的质疑、辨误,总是以占有详实的资料为基础,从而侃侃道来,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端的何处是聊斋?》一文中,先生写路专家认为故居之“北堂屋三间,即是“聊斋”;周村的孙先生认为“聊斋”不在蒲家庄,而在西铺。而先和先生层层剖析,先以事实否定了前者的“北堂屋”说,又以《聊斋作》一诗写于康熙十三年(),而此时蒲松龄尚未去西铺坐馆,从而否定了后者的“聊斋”在西铺说,并确论“聊斋”是在蒲家庄,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论断。在《聊斋诗里觅聊斋》里,作者写道:上海复旦大学刘先生认为“聊斋”是“心斋”而非“书斋”,先和先生以蒲松龄长孙蒲立德之《聊斋志异》跋予以反驳;马瑞芳先生认为蒲松龄的书斋先叫“面壁斋”,后叫“绿屏斋”,最后才定名叫“聊斋”,先和先生先是指出此论值得商榷,然后写出其49岁时建“绿屏斋”,58岁时建“面壁居”,74岁时建“磊轩”,随后指出几个屋子皆与“聊斋”无关,而通过对蒲松龄题作《斗室》一诗的分析,得出这“仅可容膝”的“斗室”,才是真正的“聊斋”。这一段推论,年号、年代、时间先后都清清楚楚,辨析论述有理有据,给人以“披尽黄沙始见金“的感觉,不由人不佩服他的精研精神。
再如《西周生即蒲松龄的‘五道门槛’》,先和先生提出,如果说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作者就是蒲松龄,应当跨过五道门槛:一是前辈皆没说他有此著作;二是说他将此书带进了坟墓,那又为什么会流传到世上?三是此书先于《聊斋志异》出版;四是蒲松龄几十年坐馆,没有时间著此长篇;五是蒲松龄的生活圈子里找不出书中主人翁的原型。由此自自然然,得出《醒世姻缘传》作者不是蒲松龄的结论,可谓有理有据。类似的文章还有《蒲松龄与王渔洋关系的立足点》、《“王渔洋给蒲松龄提供原始资料”辨》、《淄川的分家习俗兼谈蒲松龄析箸》等等篇目,无不是据实而辨,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可贵的是,作者精细的眼光还 我也看过电影《画皮》片段,十分惊异,这是《聊斋》里的《画皮》吗?看来真正喜爱《聊斋》的人皆有同感,先和先生为此写了文章——《画皮果真是“画皮”》,并在蒲松龄研究年会上宣读过。他实事求是地指出,新版电影《画皮》借用的只是《聊斋志异·画皮》的“皮”,实在说只是“画皮”这个题目,其内容与创作理念与蒲松龄及其原著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他很不客气地指出:“这是借蒲松龄装点门面、蒙骗群众”。“对与不熟悉《聊斋》的人来说,则肯定是种误导”。是啊!蒲翁原来的“画皮”故事就很有教育和警示意义,为什么要把主旨改变呢?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这是文化的不正之风,应该得到纠正!
说他判断精准,特别表现在《《聊斋俚曲集》歇后语汇释辨正》、《聊斋杂著中的土语例释》、《醒世姻缘传中的淄川土语解释》,以及《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补正》等篇目。许多蒲
文化研究者虽为专家,但不是处处皆专,特别对于淄川的方言土语,因了解不深,又没有深入调查,未免有时望文生义,看似解释得有道理,其实“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先和先生就不一样,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出生在与蒲家庄相去仅二里的莪庄,长期生活在农村,并务农十余载,自小耳濡目染,对家乡的方言比较熟悉”,再加上年龄的优势,所以,他有发言权。一些书中注解错误处,他能精准地指正。比如“面干粮”、“落草”、“跌歇”等等。但是,并不是具备了以上条件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样精准地正误,因为这还需要文化知识并是有心人。如“大利月”的解释,不但要了解淄川方言,还要懂点“阴阳五行”;“翻贴门神”的解释,还须知道《隋唐演义》故事并熟悉地方风俗;而“旁牛”的解释,只有务过农并注意观察者,才能像他解释得那样到家。
从头至尾,仔仔细细阅完稿件,我想起了前人的两句诗:“扫清天北雾,卷起浪头山。”不禁由衷感叹,这本书确实是蒲学研究的正误集,称得起真正的学术专著。作为蒲氏的后世子孙,先和先生为祖先尽了责任,做了好事,蒲翁在天之灵当微笑颔首。而作为喜欢蒲文化的人们,不单是普通读者,就是众多蒲学研究专家,也是应该仔细读读的。
首发式现场
(以上摄影:张承奇)
(以上照片:李韵姝 孙丽娟等)
诗友贺诗
01
读蒲先和先生新作《聊斋琐忆》并贺发行
老朽木子
扬帆学海苦追寻,
更向源头探奥深。
斗室原来只容膝,
画皮借去更无心。
问天词作难归主,
遗肖象权论定音。
求证奔波朝野里,
淘沙一字值千金。
02
贺蒲老师《聊斋琐议》刊行
杨升法
曲赋词诗已绝伦,
又书琐议谓归因。
凭根达意追训诂,
倚据倾情回本真。
先典瑕疵留迹浅,
和风澍雨出篁新。
校笺蒲学堪称善,
欣把家珍遗后人。
03
贺蒲先和先生《聊斋琐议》刊行
孙丽娟
情系聊斋不计春,
纠偏正误有心人。
寻根格物推敲细,
据理质疑陈述新。
叫板专家凭胆识,
拨开迷雾见精神。
应推论著称翔实,
乘兴赋诗当贺银。
04
贺《聊斋琐议》刊行
颜景美
琐议捧持欣读之,
求真格物话清奇。
先生名讳提勘误,
遗像来源说献追。
辨味秦椒人黾勉,
植根乡土路逶迤。
数年残月寒窗下,
集腋成裘非是痴。
05
贺蒲老师新书《聊斋琐议》刊行(通韵)
王宝娟
聊斋志异善行彰,
深探蒲学宝藏藏。
又有珍珠天日见,
世孙依据献华章。
06
贺蒲老师《聊斋琐议》刊行
殷寿德
始看书名便绝伦,
推陈勘误细耕耘。
扫清迷雾朗天日,
唤回真容净宇尘。
逐墨三更怕遗玉,
淘金千遍漫寻珍。
蒲门一族添新著,
同与聊斋照后昆。
07
贺蒲先和老师《聊斋琐议》付梓
王文良
苦修学问笔耕勤,
偏爱聊斋更用心。
敢与专家共争议,
为谋实据独追寻。
字音勘误分方域,
词义质疑牵古今。
析理谨严师者范,
旁征博引见功深。
08
读蒲先和老师聊斋琐议有感(通韵)
吕学玲
(一)
蒲学幸有后来人,
迷雾扫清才见金。
君子不同实可贵,
千妍百态满园春。
(二)
纸上得来学养厚,
民俗牵绊有心人。
孤灯夜夜月相伴,
勇气源于底气深。
09
贺蒲老师新书《聊斋琐议》付梓(新韵)
高存永
诗坛喜讯荡春风,
孝水欢歌齐沸腾。
情系聊斋勤探索,
呕心沥血见真情。
10
贺蒲先和老师《聊斋琐议》新书发行
吴贻明
正气凛然学问深,
释疑纠误为求真。
挥毫奋帚清迷雾,
还我聊斋天地新。
11
贺蒲先和老师《聊斋琐议》刊行(通韵)
李韵姝
溯本求源治学谨,
质疑辨误始存真。
蒲翁天上应含笑,
欣慰家传有后人。
12
贺蒲先和老师《聊斋琐议》出版
单保伟
东里仙园发好枝,
磨斫修正竞出奇。
一刀一剪唯矜慎,
最喜剑芒揭画皮。
13
读蒲先和先生《聊斋琐议》有感
徐永兴
蒲学追源岂乱抛,
凭根倚据细推敲。
纵横捭阖三千里,
一段真情在末梢。
14
贺蒲先和老师《聊斋琐议》论文集出版
赵玉霞
一卷付梓传喜讯。
松龄和泪露欢欣。
还我聊斋真面目,
蒲家幸有后来人。
(编发:一蓑烟雨;
诗词排序不分先后,按下载顺序排列)
有奖征稿活动进行中...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活动内容
联系-
联系时间:每周一到周五08:00—17:00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作者:蒲先和
编辑:亓晓雨
监制/审核:孟令海
蒲先和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