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就像是一个“幽灵”,隐藏在形式主义的背后。
大量实践表明,形式主义泛滥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官僚主义。追根溯源,绝大多数形式主义的源头,都能找到官僚主义的“影子”。
因此,要彻底根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顽症,就必须集中火力,把主攻方向瞄准官僚主义。这是本篇写作的初衷。
近来颇喜读短篇,最厌恶“懒婆娘的裹脚布”,那些大话空话套话、又长又臭的官样文章,本身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最突出的一个表现。
疫情期间,重翻上千页的《聊斋志异》,深感蒲松龄对旧时代官僚们的“众生相”,有着十分深刻的描摹。
因《聊斋》篇幅短小精悍,文字简洁凝练,风格滑稽诙谐,故本文多引述原作。虽是文言,但多是短句,阅读起来还不算费事。
要喊“大老爷”
《夏雪》篇。
原文: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耶?”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
大意:有一年盛夏,苏州大雪。百姓都很惶恐,一齐到大王庙去祈祷。大王忽然说话了:“现如今叫谁老爷,前面都加了‘大’字;难道因为我这个神小,担不得一个‘大’字吗?”众人赶忙喊:“大老爷!”雪立刻就停住了。
戴高帽,“戴高乐”。此言果真不虚。这篇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神仙也喜欢谄媚。
下属、百姓不说好听的,就得不到好处。蒲松龄在同篇末尾说,河南归德府也是盛夏大雪,只是百姓“未知媚大王之术”,结果庄稼都冻死了。
二是谄媚者品格愈低劣,待遇愈优厚。
据《庄子·列御寇》,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秦王赐车百乘。曹商很得意。庄子说,秦国有个规矩,“破癕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这就是“治下部者得车多”典故的由来。
处长、主任满天飞
官员们爱摆官架子,喜欢老百姓恭维他们。“下者益谄,上者益骄。”对此,蒲松龄以康熙年间官职的变化为例,有一番议论:
“康熙四十馀年中,举人称‘爷’,二十年始;进士称‘老爷’,三十年始;司、院称‘大老爷’,二十五年始。昔者大令谒中丞,亦不过‘老大人’而止;今则此称久废矣。窃意数年以后,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爷’者必进而‘大’,但不知‘大上造’何尊称?”
我们读《红楼梦》,里面的称谓何其繁杂?老太太、大太太、太太,大奶奶、二奶奶、奶奶,大老爷、老爷、珍大爷、琏二爷、宝二爷,等等。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
唐朝时,皇帝打算让张说做“大学士”。张说推辞道:“学士从无大名,臣不敢称。”那么“今之大,谁大之?”蒲松龄问得好!
一开始,大多是由于小人谄媚,那些爱摆谱、好虚名的官员们听了,也不拒绝,慢慢地,这种习惯称谓也就遍天下了。即便是正人君子,也只有被动适应接受的份,而不敢有什么异议。
《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发文章,认为将“副职”叫成“正职”,是语言贿赂!实则,这不过是官场称谓的常态。有谁真的在副职前加上一个“副”字呢?
领导之前必加“尊敬的”,“同志”一词反而不咋用了,领导讲话必是“重要讲话”,领导要求必是“重要指示”,这些都是见诸官方报道的正式语言。
基层干部见了上级,哪个不得“处长”、“主任”地恭维着?把科级干部喊成“处长”,把一般同志喊成“主任”,把组织部的都叫成“部长”,这更是基层干部群众每天都要面临的常态。
还有更耐人寻味的。比如“主任科员”这个职务。叫他“主任”,他说他不是“主任”,叫他“科员”(一般也不会这样叫),他说是“主任科员”。要是真这么较真,也真是难为基层干部群众了。
其实,在老百姓看来,称呼什么,无所谓的,只要给办实事就好。怕就怕既摆官架子、又不干实事的主儿,真是对不起这冠冕堂皇的称谓了。
联想我们目前的实际,再来读读《聊斋》,可知这种语言贿赂,其来有自,可谓长久不衰,绵延不绝了。
由此可知,当初,毛泽东同志坚决拒绝“大元帅”的称号:“我不当那个大元帅!”“要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呀!”确是明智之举。
好大的官威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都在提倡接地气的调查研究,但一些官员就是喜欢讲排场、耍官威,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是前呼后拥,好不热闹。
据《夜叉国》篇,交州一徐姓男子,被大风吹至夜叉国,与一母夜叉结婚,生有两子一女。一日,趁母夜叉及他人不在,徐男携长子返回故里。父子二人还分别当上了“千总”、“副将”。
凑巧,徐男的一个商人朋友,也被大风吹至夜叉国,偶遇徐男次子。商人便告知少年其父兄现状。
少年不知中国官名,问:“何以为官?”商人说:“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少年听得欢欣鼓舞。也很想去交州。
这几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出门乘漂亮车马,回家住高堂大屋;在上轻轻一呼,百人应声雷动;别的人不敢正眼看,只能侧身立,这就是官!
牧惠先生评说:这个官的定义极好,绝对真理,万年有效。
其他的放下不谈,且看一些官员是怎么开展调研的吧!
领导要去调研,自然先作方案,确定时间、地点、主题、方式、随从和被调研单位的参加人员等。需要召开座谈会的,先让被调研单位把发言材料准备好,字斟句酌审核后,到时照着念稿子。
还有最重要的,组建写作班子,先给领导写个讲话稿。还没调研,“哇啦哇啦”地提什么要求呢?但一些领导就敢提!
再把调研报告写出来,即便拿不出初稿,基本提纲也得确定了。这就是“足不出户,调研基本结束”,只需要走走过场了。
至于被调研单位,自然更要做万全的准备,确保不出现任何差错或意外情况。
一些地方单位,往往使出浑身解数,在接待上下足功夫:有的选好“经典路线”,多次进行彩排;有的安排警车开道,实行交通管制;有的安排多家媒体跟随;有的层层陪同,众星拱月、前呼后拥。
大家都是演员,都在演戏,领导唱主角,基层干部群众当好配角。大家齐心协力把排场做足了,上级也享受了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此以来,调研也就“成功”了。
只是不知道演给谁看呢?
做官的诀窍
《梦狼》篇。
白翁有长子白甲,在外地做官。一日,白老汉梦见儿子,衙署“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环视四周,白骨如山。更有甚者,儿子竟以死人招待老爸,“聊充庖厨”。原来儿子因为官不仁,早已变成恶狼。这就是“官虎吏狼”。
白老汉醒来很是忧惧,便命次子前往劝诫白甲。白甲颇不以为然,反向弟弟讲述当官要诀:
“弟日居衡茅,故不知仕途之关窍耳。黜陟之权,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台喜也?”
意思是说:你自小居住在乡间土墙茅屋中,不了解官场的诀窍。官吏提升与降职的大权,在上司手里,不是在老百姓手里。上司喜欢你,你就是好官;你爱护百姓,有什么法子能使上司喜欢呢?
原来,所谓仕途的诀窍,做官的秘诀,只是让上级喜欢,只要上级喜欢,便是好官,飞黄腾达的机会便指日可待。
我们说,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所有的工作都应当为人民谋福祉,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但不得不说,现实中一些官员的权力观是扭曲的。官僚主义在意识层面的一个深刻根源就是,官僚主义者认为,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上级赐予的,上级说你行,不行也行,上级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表现在工作层面就是,一方面,唯上是从,唯唯诺诺,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揣摩上级意图,挖空心思也要迎合上级喜好,搞无原则、无底线的服从。
另一方面,对下级和民众则是另一幅嘴脸。颐指气使、飞扬跋扈,蛮横霸道、盛气凌人,习惯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发号施令。
实则,媚上者必欺下。对上级的低三下四、奴颜卑膝,与对下的神气活现、横加呵斥,往往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是一个人的两副面孔。
古人讲,“胁肩谄笑,病于夏畦”,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比夏天在田地里劳作还累。那些摧眉折腰、费心巴结上级的官员们,他自己难道会舒服吗?
一定不会舒服哪儿去!
不舒服就要找地方宣泄、补偿,就会冲着他们的下级颐指气使、大耍官威,就会更加蛮横粗暴地对待普通民众。这就是蒲松龄所愤慨感叹的:
“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领导的爱好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且早被选入中学教材,大凡上过中学的都曾背诵过。
先前读《促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