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5日晚上,浪淘沙文学社诚邀文学院左江老师开展题为《闲话聊斋》的讲座,而南图报告厅也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弥漫着研究探索的气氛,反映了同学们对本次讲座的热情。
开始,主持人介绍了聊斋的作者和钟情于聊斋的左江老师,表达了对此次讲座成功举办的期望。
讲座期间,左江老师先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关于聊斋的几点想法。
一个是作者的有趣。
认为蒲老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但是笔下的聊斋世界浩瀚非凡,这是源于他自己守住了美的感受能力,老师举了《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的例子,马二先生有一天心血来潮去游西湖却不断在西湖周边奔跑,还边跑边问行人哪儿有好的景色。老师以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美的感受能力对创作的重要性。其中老师还对作者蒲老对美的看法多加赞赏。蒲老在前人对美的标准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媚”字来概括美,并认为媚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第二个想法是聊斋不只谈狐论怪。
聊斋其实并不是一本神话书,而它是有很多现实背景和历史依据的。对此老师用书中《乱离二则》的语句来说明,“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彔俘去。”这句里描述了当时清兵入关而造成民不聊生的真实情景,入木三分,而这些情景同时也是作者蒲老生活的一个时代背景。之后还用《野狗》、《公孙九娘》等篇章来说明当时的于七之乱导致的惨烈景象,而这些景象自然也深植于当时年轻的作者心中,由此引发关于生与死,灵与肉,人与鬼的思考,并借聊斋此书来传达给我们后人。
最后一个想法是作者很正统。
书中多写爱情故事,也有一些即使今天也难以接受的言行,这可能会对我们对作者的看法产生误解,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蒲老确实有自己的大胆之处,如《荷花三娘子》中女子回应男子“姓甚名谁”的问题时答道:“春风一度,即别东西,何劳审究,岂将留名字作贞坊耶?”这是女子对一夜情的辩解,略显咄咄逼人,但蒲老对这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聊斋里面所有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男欢女爱都不是人间男子与人间女子之间发生的,都是狐狸、妖、鬼等非人间女子与人间男子之间发生的,而对于人间女子的贞洁作者是非常强调的,比如说《金生色》一篇中,英年早逝的金生色临终前允许妻子改嫁,但他妻子却在丈夫棺材下葬前就跟别人有暧昧之情,这激怒了金生色,使得他的鬼魂从棺材中爬了出来,向相关的人索命。从这故事可以看出作者对女子的贞洁是非常强调的,认为这值得以数条人命来相抵,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正统。
接着老师说了自己对聊斋的两个界定。
一个是“时尚大戏”
就是那些篇幅稍微比较长一点的就是时尚大戏,因为情节曲折,悬念很多,故事里有爱恨情仇,帅哥美女,有特技有造型,有着很多丰富的内容。
另一个是“哲理大戏”
书中内容看起来是在谈狐论怪,但是故事里充满了哲思,作者在故事里面探讨了很多问题如生与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有很多现在也在不断探讨,由此可见作者思想的光辉。
聊斋丰富的内容中老师选了几点来说说。
一个是美好的爱情
1爱情的力量
一见钟情在很多小说中有很多例子,而聊斋中也不例外。对此,老师举了《王桂庵》一则来说明老师喜欢一见钟情的原因。文章的一见钟情与戏曲小说中所说的不太一样,它说的是一见钟情之后的一个等待与追寻的一个过程——一位世家子弟王桂庵在乘船游玩的时候对一位女子一见钟情,而正是这一面之缘使王生花了几年时间在寻找那位女子,巧合的是居然真的让王生在茫茫人海中偶遇到了那位女子,之后他们简短的对话中,女子认为以王生那样的身份地位一定早已结婚,而王生的却答道:“非以卿故,婚娶固已久矣。”这样的回答实在令人感动,表明了王生对这份一见钟情的坚守和等待。此时回过头想想,这位王生其实是对那位女子一无所知,不知姓名出身等等,但是他就是觉得她是自己想要的,这样的情节与电影《魂断蓝桥》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而在写王生他们结婚后的故事时,作者不像那些童话故事那样以“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来草草结尾,而是给他们安排了一些生离死别的磨难,给了他们一个历练和磨合的过程,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个真正的感情基础。这也是作者的一个伟大之处,说明了他不仅有文人的浪漫还有一颗生活的心。
为了说明聊斋里面爱情的力量,老师还举了《阿宝》为例。在中国的婚姻现象里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男子可以低就,但是女子必须高攀”。在这篇目中,阿宝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千金,而男子是家境贫寒,又有点呆,但呆子却爱上了阿宝,这在传统中是一个很难办的事情,而蒲老就选择让呆子离魂,让呆子的赤诚感动了阿宝,而最后阿宝也克服了重重障碍与呆子终成眷属,再次表现爱情力量的伟大。
2爱情中的人性
老师认为蒲老能把不同年龄段对爱情的不同表现写出来是实属难得。写少年时候的爱情,作者选择的都是市井中的爱情,而不选择“不可言说”的贵族爱情。市井中的爱情可以羞答答,但却都是坦荡荡的,就让人感觉特别美好。在《菱角》一篇中就把胡大成看到心仪女孩直接询问“我若为婿,好否”,这就表现了当时少年心性的坦荡,那种直接但是又觉得纯真美好,不禁为之触动。到了描写青年的爱情的时候,老师选了《娇娜》来表现,通过写孔生对先后相遇的三位女性的感觉和选择来表现青年时期的一种爱情观,而老师对此的概括是孔生对人的外貌和气质的迎合,因为孔生凭与三位女子的一面之缘而得知自己喜欢的是哪一类人而不是具体哪一位人,老师认为只有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得知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位人。
一个是不美好的生活
如果说爱情美似画,那能规限的画框便是生活罢。所有未来都动人在没有形状,而当它渐渐落在现实,隐在温光下的轮廓显现后,是对仕途的迷恋抑或对现状的无能为力?是褪去红妆耕织亩田的疲意?让现实渐磨去爱情锐意。当爱情熬成亲情,蒲老思索的,便一爱字罢。在这爱字之下老师选了《细侯》来表现窘迫生活之下男性的无能为力,选了《聂小倩》来表现古代女性回归社会、家庭的重重困难和障碍,选了《颜氏》来描写女子“生平不孕,遂出资纳妾”的残酷习俗,选了《陆判》来表达丈夫对妻子感受的无视,甚至还有《画皮》中妻子陈承担丈夫的罪孽这样无理的规条。这些不美好的生活也说明了聊斋不是一部神话书,而是一部写尽现实的浮世绘。
还有一个是文字之美
蒲老对美有着自己的审度,他没有仔细刻画女子妆容衣貌,只三两勾勒眉眼笑容便美意自生,且义近之词的准确拿捏,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用词,可见细节之处用功之深,细而不腻,把握的恰到好处,实是妙哉。
左江老师演讲结束后,是提问环节,主持人邀请场下同学踊跃提问。以下,是提问环节中的精彩问题。
*问答环节
Q:请问老师,现今以《聊斋志异》为原型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您认为是否会对没读过原著的人造成一定的误导呢?
A:首先就我本人而言,86版的聊斋最尊重原著,而之后的影视作品或多或少的改动原著是会对年轻人造成一定的误导,所以原著和影视作品还是应区别对待。当然,在我看来,《聊斋》是一部很适合改编的作品,其故事留余很多空间用以发挥创作,但更多应与原著相互补充,尊重文本。
Q:请问老师,古代志怪小说很多,例如《搜神记》等,请问您觉得《聊斋》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A: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作者汲取了很多前人经验,甚至有些故事源于《搜神记》等,但《聊斋》在原故事上进行再创作甚至重新创作,蒲先生自己的创作也堪颠覆,《聊斋》的成熟也是之前志怪小说无法媲比的。
Q:请问老师,为什么《聊斋》里面的男主角并不像现在的偶像剧一样,而多是潦倒书生,甚至有些身体缺陷的人?难道是因为蒲老先生自己是一个书生吗?
A:之前我们讲的是作者对女性的审美更多在于外貌,合于当时社会环境,对男性更多要求是个性,便是所谓气质。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男主角的定义上更倾向于狂放不羁或朴实的性格。至于为什么多是书生,可能便是作者在自己的阶层更能发挥吧。
深大浪淘沙文学社成立于年,现如今已出版了纯文学刊物《浪淘沙》39本。我们以纯文学为自己的风格和追求,坚守纯文学阵地;我们用文字记载心灵的旅程,描绘出历史的画篇。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