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第十二届ldquo时文书影rdqu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3/15

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征集、遴选,南京财经大学第十二届“时文书影”书评大赛圆满落下帷幕。本活动旨在响应世界读书日,引导广大同学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推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本次书评大赛由南京财经大学校学生会文化部主办,扬子文学社协办。一审二审由扬子文学社负责,三审由图书馆孙艳老师负责。

三审后确定了十篇符合要求且较为出色的作品,现将本次书评大赛评选结果公示如下:

第一名房地产周仰月《乡土中国》

第二名法学周钰《道德经》

第三名会计宋瑶《黄金时代》

其他前十名获奖者

第四名法学王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五名税收杭玉清《鬼山》

第六名ACCA姜喆妍《聊斋志异》

第七名税收朱研承《红楼梦》

第八名公事管张焱鑫《美的历程》

第九名公事管李思佳《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第十名金数兰悦婷《三国演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欣赏前三名的获奖作品吧!

第一名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色与时代变迁》

——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者:房地产周仰月

谈及乡土,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是勾联纵横的田亩还是是老实巴交的农人?是陆游诗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还是陶渊明笔下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社会学者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我得以深入这个既熟悉又颇感陌生的社会,查探这个社会的细枝末节。

在费孝通的观察下,乡土中国,相较于现代中国,是一个缺失了流动性的社会,是一个依赖于血缘以及地缘关系来维持稳定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小型缺少变化的社会。

通读全书后,我曾想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整个乡土特征的话,应该是哪个。是第一章“乡土本色”中的土吗?似乎不竟然是如此,因为乡下人生于田亩长于田亩,成天同泥土打交道,从而日益沾染上了土气,所以说到底“土”是居于乡土的副产品,而非本质。那么,是“愚”吗?更明显不是,费孝通特地为乡下人做了辩驳,指出今人所以为的乡下人的愚,只在于他们不识字,而非智力上不及受过教育的城里人。事实上,许多乡下人的智力可能高于一些城里人,只是由于生长环境和后天教育才导致了外人引以为偏见的“愚”。那么,是“礼”——礼治社会?是“家”——家族秩序?恐怕都不对。

私以为,最确切的概括莫过于一个“熟”字。因为流动不频繁,大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不会脱离一个固定区域,生长,婚嫁,繁衍,商贸,务农,……种种活动在一个足够人们互相熟稔的环境中展开,村头的张三,村尾的李四,田地里挥舞锄头的农人,河边浣纱的小媳妇,不受待见的讼师,都有可能在村中某处打个照面。于是乡土社会又有了一个通俗点的称呼——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太熟悉了,在一个家庭中尤甚。于是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的:“久之,能以足音辩来者。”高人际熟悉度,大大减少了社会交流的困难,人与人仅仅依靠当面的交流就能够完成日常所需的社交,而无需现代社会中复杂的信息记录方式。不过这种便利也存在弊端,那便是无法发展出文字记录的传统,这也是乡下多“文盲”的一个成因。

与此同时,因为熟,则人情,而非金钱,成为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今天张三请李四吃了一顿饭,那么就是欠下了一个人情,下次李四得回请。这是乡土社会,乃至延续到现在的一套依靠人情来运作的社会交往准则。

谈及根源,那么整个乡土社会弥漫的“熟”,不可避免有血缘的功劳。因为流动不便,大多人从事农业,可农业生产往往需要大量劳动力来维持,于是乡土社会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子女众多,代际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一个家庭是一个中心,以纵向关系为主轴,构成了一个族人间相互扶持的总体格局。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更多的是与有血缘关系的人打交道。

此外,社会环境的安定,给了人民安全感和满足感,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抵制变革的社会历史思想;在历史上,多个王朝因为生活稳定有保障而逐渐磨灭了进取之心,偏安一隅,面对外敌入侵,连连割地,只求自保,最终被更加具有扩张性的野蛮民族所取代——这一切,足以说明乡土社会自身逻辑的局限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乡土社会依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的一个社会,有如老子所畅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安逸有之,胼手胝足、躬耕陇亩的乡土气有之,家长里短、谈天扯孔的市井气有之,邻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闭塞也有之……它兼具这些特色,并发扬这些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一种绵延日久的生活格局。

但是,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乡土社会正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现代人以决绝的姿态冲决着传统曾高铸的大坝,乡土社会形态除了欠发达地区也就只有历史书中可以一窥原貌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向着前方,我们追逐经济指标,追逐利益,人情则日益削弱,地缘日益取代血缘,薄弱的人际联系使得“无缘社会”开始出现。不过,这也并非全然是坏处,以契约关系为主流的现代社会关系使得我们更加依靠理性,而非感性来做决策,从而保证了国家财富总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

再说到费孝通的这本《乡土中国》,其始终在社会学领域久负盛名,正在于其基础性,它条理清晰地厘清了许多社会学方面的基础性概念,而又能够提出新颖的创见。费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地宣扬一方的好处也没有大肆描写一方的坏处,他从社会学者的中立角度出发,通过实地采访,基于实证主义,一步步构筑起了乡土社会学考察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时刻洋溢着的悲悯情怀,从开篇费先生为乡下人土气的辩护中就可以发现,他不仅抱持着学者的真知,力求客观公正,还不忘为乡下人在现代社会所受的种种偏见正名,让读者以更妥善公允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现代化,对过往的一切保留更多的宽容。

阡陌之田,农桑之乐,熟人网络,亲缘关系,人情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这些名词背后的时代在悄然淡出公众视线,但我们仍应了解,仍应正视,因为那是我们祖祖辈辈们的生活,那是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根基;而我们无论走了多远,都不应该忘记因何而出发。

第二名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道德经》读后感

作者:法学周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篇,老子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大道可以讲一讲,但不能够用一般的方法来讲,要给万物命名也行,却不能用通俗的既成见解来分类。

于老子而言,道的观念判断是他全部理论与认知的基点。所以,读《道德经》,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什么是道?

在经书中,老子这样描述道:它先于天地而存,自成体系,周转不息,可以说是它化生了天地,因此我将它作比天地的母亲。道是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就好像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理论讲实际依托概念,因此类比下去,我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天地法则。

而若除去论道,《老子》一书中,更多的则是一些具体观念与方法,而这些观念和方法多与百家诸子的理念相通,不妨借这个顺序讲一讲。

首先于儒,讲讲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的意思是,举止时刻不悖离世人道德要求的人,是没有真正的德行的。孔老夫子想用礼规范人,教人人做君子,攘臂而扔之。可礼之一途发展到后来却愈走愈偏,繁文缛节甚至扭曲了人性。所以德篇首章说道德仁义礼,论排序,礼在最末。

于释,谈相。佛家说,要等你看到所有色相都不是它表面呈现的样子时,才算得见如来。因为万物色相都在不断变换,只看表象,难免被迷花了眼,因此无法更进一步挖掘道的本质。道化生万物,可以说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但却不能简单地认定道是万物的总和,这就对观察者的概念能力作出了要求。所以,要明白道之所在,就应该着眼其中所蕴含的规则,再从这些抽象的规则中进一步探究更加深妙玄微的道理,到这重,才算抵达了道之所在。

于法家,老子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之利器,指刑罚,国家严酷的刑罚应该是最后一道防线,你不能随随便便把它拿出来,作日常约束的手段。商君治秦,提倡重刑,稍有小过即予大惩,相传一次河边处决,断首陈列,河水被染得鲜红如血。极尽酷政之能。百姓皆钳口重足,战战兢兢,苦不堪言。

于兵家,老子稔知战争之恶,斥之为不详。孙子亦认为,用权谋破国,比起用鲜血性命堆砌出战争的胜利更胜一筹。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罗马一径直驱入埃托利亚,正是藉埃托利亚人对本地强国君主菲利普五世的厌恶,联合了其它希腊城邦为自己打开了大门。

白居易读《老子》,叹他著书,是言者。再至吕不韦评价,则说,老聃贵柔。老子的哲学,退守柔顺,倡导万物作而弗始,不敢为天下先。出关时自己却留下足足五千言,成道家圣典,可以讲身当人前。

木心评耶稣,说他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而这场单恋,是无结果的。我看老子,也是对人一腔夭折的深情。

天地不仁。

百年光阴,他俯仰天地,观察良久,终于狠心下了这个论断。天地是不仁的,天地如果有仁心,又怎么像现在这样放任人世一路下流?春秋时期,狼烟四起,群雄逐欲,王室间的淫乱丑事甚至沦为平民笑料。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可怜,可恨,可悲。

人性是不可救的,老子稔知这一点。所以一方面,他偏激,愤慨,出坏主意,大谈愚民政策,教绝圣弃智,大家一起回归蒙昧无知;另一方面,他又无时无刻不被挤压在极端的痛苦中,众人皆有以,我独泊兮未兆。正是对人世的清醒使他痛苦,而只要他对人类的爱存在一日,这种痛苦就不可能消弭。这是一种强大的,无由压抑的悲伤,老子在这种悲伤中徘徊了两百多年。

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然而歌秦缶,宝康瓠,世皆然。大道甚夷,幽人贞吉。

第三名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廿一岁》

——读《黄金时代》

作者:会计宋瑶

去读《黄金时代》吧,去用尽青春吧,别辜负自己的廿一岁。

近来只要有人问我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书,我总是会不厌其烦地把《黄金时代》一次又一次地搬出来。二十一岁的人,去读《黄金时代》吧,不论是因为情节,还是王小波的盛名,甚至是因为其中大段大段的性描写。

二十一岁,对于我们来说大概是个特别的节点:我们开始有完全把握自己人生的权利,也可以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年轻着,但已经开始老去。我们在一生的黄金时代,正如王二,可以有很多奢望。想爱,想吃,也想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们已经像受锤的牛一样初尝人间的疾苦,但还是不愿意和世界妥协。

我深深地爱着陈清扬,正如我爱着自己的善良、美好和年轻。

我也深刻地理解王二,正如我了解自己的浑然天成和生猛。

王二和陈清扬,仿佛是两个极端。陈清扬是真善美的化身,她是知识分子,和刚进入社会的我们一样,对这个世界感到疑惑和震惊。她很温柔地对待世界,但却被周围的人扣了一顶“破鞋”的帽子。她并不反感这样的污蔑,但对此感到疑惑,因为她认为自己并不是。而王二则是一个土匪一样的人物,他有在这个不太合理的世界中横冲直撞的勇气,他很认真地生活,也能对着生活破口大骂。这样的两个人,发生了伟大友谊甚至是爱情,或许就是时代对于每一个人的打磨,我们无法永远忠贞善良,也无法十恶不赦。

在二十一岁这个年纪,我们必须开始对人生有一点浅薄的感悟。王二和陈清扬的爱情和友情看起来并不那么合理,但它们的确是真实地存在。

而陈清扬要王二来证明她不是“破鞋”,但在现实中,王二这样的地痞流氓的证词并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对于陈清扬来说,这却大不一样——一个人和两个人,是绝对不一样的。

陈清扬和王二关于“破鞋”的争论和证明,其实就是二十一岁的我们所思考的人生的意义——关于存在,关于孤独,关于外表华丽然而却爬满了虱子的人生。

曾有友人同我说,王小波的书简直本本都可以当作色情文学来看。对于小说中的此类描写,自然是浊者见之浊,清者见之清。但我却并不认为见之浊者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我们人生中必然拥有的经历和渴望,避之如蛇蝎才是真的奇怪。而王小波的文字描写中,又透露出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写陈清扬的女性之美,总让人从心里生出悲悯和敬畏,不觉得爱情和性是可以亵渎的东西。王二关于陈清扬的想法,是情色而不猥琐的,正因为他的渴望,陈清扬的美好才凸显出来,而且愈发圣洁而不可侵犯。

而陈清扬所有的罪孽,正在于爱上王二。

她不肯承认自己是破鞋,不肯屈于军代表的调戏,她带着一股知识分子的纠结和单纯。但她又愿意和王二“搞破鞋”,因为王二的“伟大友谊”的说法打动了她。王二教会了她世界的一切险恶,让她明白了原来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清白无辜才是最大的罪孽。这样的道理荒诞又真实,陈清扬相信了,但是并不认同。她在身体上接受王二,就像她理解并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无理和险恶。

但她爱上了王二,在很多很多荒诞又温情的时刻。在他们写关于“搞破鞋”的交代材料的时候,陈清扬已经思考清楚了——倘若她和王二并不相爱,他们的行为就只是道德败坏;可她如果爱上了王二,这件事情就变得复杂得多。好和坏本来是泾渭分明的事情,倘若掺上了爱情,就不那么明晰。因此她在和王二重逢的时候说:“好危险,差点爱上你。”因为爱情,要接受更多的惩罚和考验。

这太温柔了,也太残酷了。对于二十一岁是少年人来说,承认爱情和喜欢,实在是太难了。对于王二和陈清扬来说,错过是可惜的,也是必然的。不过好在他们都没错过最美好的时刻,尽管短暂——最后他们的相逢,也是美好而残酷的。陈清扬可以认真地告诉王二:“我爱过你,可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人生的黄金时代里,我们都没有罪,但也都不无辜。我们开始认知性,但永远对爱情怀揣着柏拉图式的纯洁的渴望。

廿一岁,去读《黄金时代》,去爱,去咆哮,去奔跑,去挣扎,去挥霍。总之,别辜负自己。

ps:后续颁奖的时间地点我们会通过短信通知,请获奖选手留意近期短信。

南京财经大学学生会

文案:文化部

美编:金紫薇

(点击下面的“写留言”可以给我们评论哦!)

如果觉得不错,就给我们点个在看吧!

投稿、合作,请发送邮件至

njuexshxmt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7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