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第一讲:朝代歌
第二讲:诗经·关雎
第三讲:汉乐府《长歌行》
第四讲:曹操《观沧海》《龟虽寿》
第五讲:杜甫《望岳》《春望》
第六讲:苏东坡和《寒食帖》
第七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今天我们跟大家一起来细读清代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
明清时期,是小说文学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都出自这一时期。《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红楼梦》是世事情感小说,《西游记》是神魔小说。这几部作品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一个顶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当时的白话文来写的,或者说是半文半白的语言写的。
今天,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分享的这部《聊斋志异》与四大名著不一样,是完全用文言文来写的。关于聊斋,首先我们要知道它不是一部长篇名著,而是由很多个短篇文言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其次,它的题材是志怪小说。
什么是志怪呢?志,是记述的意思,怪,是怪异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记述怪异的事情”。也就是说,这部书记载的都是一些神异鬼怪的故事。整部书以充沛丰富的想象力,把各种狐妖鬼怪写进人们的生活。因为它太出名了,后来人们干脆把傍晚时分聚集在一起讲与妖鬼有关的故事称为“话聊斋”。今天,给种各样取材于聊斋故事的电影电视剧更是多达一百多部。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自称异史氏,因为他写了这部《聊斋志异》,所以后人也称他为聊斋先生。以书名来为作者命名,聊斋先生是一位,还有一位就是我们熟知的司马迁了。
司马迁写了一本《史记》,其实,《史记》的原名是《太史公书》。司马迁就自称太史公,他在每一篇、每一章末尾都会以“太史公曰”作为开头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在蒲松龄看来,他写的《聊斋志异》是一本专门记述鬼怪灵异故事的“异史”,所以就效仿太史公司马迁,在聊斋每一篇的末尾,也用“异史氏曰”写一段评论,对人物的取舍、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聊斋志异》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歌颂人与鬼狐等异类之间的友情或爱情,表现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第二类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因为蒲松龄本身就深受其害,考了一辈子科举考试却没能取得好成绩,精神上受到科举制度极大的摧残。
第三类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第四类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劝诫故事,有一定的寓言意味。除了这几个大类之外,《聊斋志异》里还有一些记录各地奇闻怪事的文章,内容庞杂,像一些民间技艺,海市蜃楼、地震等自然现象都有所涉及。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说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的确,《聊斋志异》记载了大量神鬼狐妖的故事,又借这些有性格、有人性的神鬼狐妖来鞭笞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愿望。
今天我们跟大家一起来精读里面一个精彩的短篇《狼》,这也是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我们也从这个故事中来领略一下蒲松龄入骨三分的讽刺手法。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夫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了骨头。一句话,交代了时间、人物和背景。时间是傍晚,人物是一个屠夫,背景是肉卖完了只剩骨头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哦,屠夫回家路上遇到了两只狼,一路远远跟着,跟了很久了。这两只狼想干嘛呢?为什么远远跟着却不直接扑上来呢?“缀行甚远”点出了狼小心谨慎又对猎物非常执着,不想把到嘴的肥肉丢了的性格。“缀”的本义是指连结,这里指紧跟,跟随。
这个时候,天色已晚,在路上赶路的屠夫,身后跟着两匹狼,心里会怎么样呢?
屠惧,投以骨。
屠夫害怕了,就把担中的骨头扔给狼,希望狼得了骨头能走开。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真的会如屠夫所想吗?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一头狼得到骨头了,不跟着了,另一头狼依然跟着。屠夫又给狼投骨头。这个时候,第二头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可是,前面那头狼吃完骨头又跟上了。这简直是个无限循环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贪婪和狡猾。首先,一根骨头并不能满足它,吃完了又跟上来,可见狼很贪。其次,两只狼,屠夫先投一根骨头,两狼之间并没有争抢,而是有秩序地一个一个轮流跟着屠夫,可见狼很狡猾。
两只狼贪得无厌,再多的骨头也有吃完的时候,骨头吃完了怎么办呢?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并没有远离,又并排跟着屠夫。又跟一开始一样了。一担子的肉骨头都白丢了。再次体现狼的贪得无厌。这个时候屠夫的内心大概是绝望的。
我们来梳理一下到这里故事的结构:起因是一个屠夫晚归,被两只狼给跟踪了,经过是屠夫拿肉骨头喂狼,但没想到是两只喂不熟的白眼狼。结果屠夫是绝望的,肉骨头没了,狼还跟着。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这个窘是困窘,窘迫,没有办法的意思。屠夫感到无计可施,害怕受到狼的前后攻击。这句话是对屠夫的一个心理描写,在结构上也起到一个承上启下作用。“屠大窘”是对上文写屠夫处境的一个总结,“恐前后受敌”则引出下文的应对措施。我们一起来看看屠夫是如何机智应对的。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夫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境遇,立刻开始想办法了。首先先环顾四周,是不是有可利用的地形环境。他看到了什么?一片麦场,场中呢堆了很多的柴草,也就是刚打完麦子的麦秆啦。这些麦秆堆得跟小山丘似的。屠夫就跑到柴堆边,背靠着柴堆。放下担子拿起刀,准备跟狼决一死战了。
这里屠夫很聪明,而且临危不惊。他先前的顾虑是怕两狼一前一后攻击他,所以他先环顾四周有没有让自己倚靠的有利地形,然后选在在麦秆堆前跟狼对峙,这样就不用担心后背被狼攻击了。屠夫要准备战斗了,狼又是什么表现呢?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向前,只是跟屠夫两个互相注视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双方都在虎视眈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狼很狡猾谨慎,它们看到屠夫找到一个有利地形后,并没有贸然向前冲,而是在想对策。那它们有没有想到对策呢?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不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就直接离开了,另一只狼呢则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这两只狼不是心心念念要吃了屠夫的吗?怎么一条狼走了,而另一只狼居然坐下了?走了的狼去哪里了?留下的狼要干嘛?难道它们是无计可施准备放弃了?这里给读者留了一个小小的悬念。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过了很久,这只作者的狼,居然闭上眼睛打起盹儿来了,神情还很悠闲。怪事,事出反常必有妖。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狼是肯定不会放弃的,那么眼前这只狼的反应这么反常肯定是在拖延时间,等待最佳的时机。
屠夫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所以,他觉得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可能要生变故。趁着眼前这只狼不怎么防备,一定要先下手为强,速战速决。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夫突然跳起来,拿起刀对着狼的脑袋看下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砍了几刀,把这个神情悠闲的狼给砍死了。对此,我只想说,干得漂亮!
从屠夫寻找有利地形到跑到柴堆下,再到现在砍死一只狼,可以看出屠夫非常冷静机智,能够审时度势,而且非常勇敢果断。好了,现在解决了眼前的狼,总算可以挑着担子回家了。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夫挑着担子刚要走,一瞬间脑子灵光一闪。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准确,就绕道柴堆后面去看,一看,果然看到一只狼在那儿打洞,原来这只狼是想从后面打个隧道穿过去攻击屠夫的后面呀。
这两只狼的智商也是绝了,居然能够想到一个在前面看守,一个去后面偷袭。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看守的那只因为大意已经丢了性命。打洞的那只又有什么结果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打洞的那只狼也是慢,这都老半天了,才身子进去了一大半,还露着尾巴在外面。屠夫当机立断,把狼的大腿给砍断了。随后就把这只狼也砍死了。这里我们要注意,在文言文中,股,是指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夫这时才真正明白前面那只狼只是假装睡觉,这样可以一边看着屠夫,一边降低屠夫防心,还拖延时间。
其实当屠夫绕道柴堆后面去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句作者在这里是补充说明,给读者看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句的前面本来应该有个“异史氏曰”的,但在这里省略了,依然是蒲松龄作的评语。狼也是很狡猾的了,但不一会儿的时间,两只狼就都死于非命了。禽兽的变化狡诈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在蒲松龄的笔下,狼是狡诈凶残邪恶的。我们说过,蒲松龄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篇《狼》的狼的形象也是一种象征,象征那些贪婪无德的管理,欺凌压迫百姓的乡绅等等。同时,蒲松龄也提醒我们,遇到这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妥协退让,退让的结果只能让自己受伤,付出生命,我们要向屠夫一样勇敢地机智地与狼搏斗,才会取得胜利。
小学《阅读与写作》课秋教学目录
初中《阅读与写作》课秋教学目录
朗顺教育
爱上语文,做个有素养的人
来电--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