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过于喧嚣的孤独》
13生医黄义成
18、《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14高丙张悦19、《呼啸山庄》13生医黄义成20、《瓦尔登湖》14材化庞杰21、《说尽鬼神是苍生》14高甲单世杰22、《对我们这个复杂时代的思索》14电材李浩权23、《穆斯林的葬礼》14高丙严俊芳24、《遥远的相似性》13材化刘晓珺17《过于喧器的孤独》13生医黄义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本书第二部分《底层的珍珠》是作者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废纸回收站的老打包工汉嘉是一个处于社会的底层人。他孑然一身,没有妻儿,亦无亲友,终日在肮脏、潮湿、充塞着霉烂味的地窖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他浑身脏臭,当偶尔拿着啤酒罐走出地窖去打啤酒时,他那副尊容会使啤酒店的女服务员背过脸去:手上染着血污、额头沾着拍死的绿头苍蝇、袖管里还偶尔会跳出一只老鼠......这样一种生活,汉嘉与之相度了生命中的三十五个春秋。但生活的高贵在于,他从未暗叹过命运的不济、社会的不公,相反的是,他把这份苦差事看成他的Lovestory,把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看作“天堂”。三十五年来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使他获得知识,他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为了一本百科辞典”。他的脑袋成了一只盛满活水的坛子,稍微倾斜一下,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他满怀激情,有时也不乏自嘲地回忆自己那已经逝去的岁月,讲诉他的“爱情故事”,他诉说着他对视为圣物的书籍的亲睐,他细致的描绘着读书的乐趣,以及从废纸中救出珍贵书籍带给他的喜悦。同样,他沉痛地倾诉目睹人类文明的精华被摧残时心头感到的撕心裂肺般的痛惜与愤懑......这喧器中的孤独不是来自一人独处时的寂寞,而是在书籍碾压的嘈杂声里,因对文明的虔诚信仰而感到的最深处的痛处。也许,能导致孤独的不单是指书籍的毁灭,而是在这座喧器的城市以及浮夸的时代里,平凡的我们内心在物欲的填充之下变成一个平庸的人。从此对于美视而不见,与真正的享受擦肩而过。我们可以选择平凡生活,但是要拒绝庸俗。18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14高丙张悦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是一个爱情悲剧。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用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代表韩子奇和韩新月,穿插记叙前后两代人的身世,并穿插地为读者介绍了回教礼节及回族习俗。《穆斯林的葬礼》“没有鞠躬和扣头,只有站立和祈祷。没有音乐。穆斯林的祈祷不需要任何音乐来伴奏,它是对真主没有任何扰动的静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庄严的站立去感受真主的真实存在,去沉思他的伟大、光荣和慈爱。它是真实的灵魂对于真主的无限崇敬,是每个人衷心情感的倾泻,是为了全体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发出的切望于将来的吁请。”《穆斯林的葬礼》是身边的一位回族朋友推荐给我的书,她说这是她们回族人的圣书。于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小说。细细读来,没有想象中的讳莫艰深,它传达了一种历史的广阔、信仰的坚贞、回族的血性以及人性的至美。对,这本书给我最主要的观感就是一个字:美。作者霍达,国家一级作家,生活在北京的回族人。给自己的定位是:社会的良心。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正是这部被称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一本展现中国穆斯林历史的奇书,穿插了很多穆斯林的风俗描写以及伊斯兰教的教义。文中多次出现对穆斯林“五礼”(晨礼,晌礼,埔礼,昏礼和宵礼)的描述:“在铺了席子的地上,她面对圣地麦加的方向肃立,两手举到耳际,表达自己的诚意;鞠九十度的躬,感念安拉;扣头,前额和鼻尖着地,表示五体投地地拜倒在安拉面前;然后,长时间地跪坐,并从头循环数次。在她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些动作的同时,还轻轻地念诵着阿拉伯语的赞辞。”又如:“韩太太已经做完了宵礼,在向真主表达了至诚的感激和更加美好的愿望之后,她感到轻松舒畅。”书中时而出现的穆斯林习俗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位伊斯兰教教徒的虔诚与谦逊。纵观整部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宏观历史勾勒,也没有晦涩的说教式宗教启蒙,而穆斯林的神秘与尊贵却在字里行间呈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位尚未确定宗教信仰的汉族人,穆斯林回回对于真主的热爱与追随让人无限感动。信仰的力量在无形之中让人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度过生命接近死亡。而除了对伊斯兰教徒最具典型的礼拜描写,还展现了穆斯林最为神秘的葬礼和婚礼。“穆斯林实行土葬。坟坑已经挖好了,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称为“拉赫”。穆斯林是不用棺木的,只允许用竹子和没有烧制的土砖封闭“拉赫”。在亡人下葬之前,应该由他的亲人下去“试坑”。用自己的手,抚摸着每一寸土,唯恐亲人有任何不适。……又如对韩天星和陈淑彦的婚礼描写:首先,两亲家见礼。韩子奇和淑彦她爸行“拿手”礼念清真言。韩子奇取过桌上的“喀宾”交给亲家,亲家转交“茶坊”又传递进新房,交与新人。然后,女方来宾一次向韩子奇行礼,……主婚人宣读婚书,庄严地问新娘新郎是否愿娶、愿嫁,淑彦回答“达旦”,天星回答“盖毕尔图”表示他们一个愿嫁,一个愿娶。此刻众人接“堵阿以”。穆斯林生活得虔诚。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对真主的崇敬。整本书除了体现汉回两族的民族融合与冲撞,更吸引人的就是众人物之间的感情。与大多数小说不同的是,整本小说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反面人物,除开一位汇远斋的蒲老板,行商人之利却在最后的时刻幡然悔悟。其中最具争议的人物是主人公韩新月的姨母梁君璧。她是忠诚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没有文化,霸道,强势。她的一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思想单纯,所以认为爱情是极恶毒的东西;她的丈夫韩子奇是她的师兄,只因为他可以继承父业,她便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婚姻;盼了多年丈夫和亲妹妹回家,等到的却是二人私定终身的结晶;她明知最亲的两个人违反了教规心中有怨气却只是把妹妹赶出家门;她为人耿直,所以说话口无遮拦,十分恶毒,对亲人也不例外;她对女儿的严格也仅仅是出于她是回族的女儿不能有任何差池。梁君璧的处境造就了她孤独甚至不讨喜的性格,可是细想来,她却是整部小说里最为可悲的人物。承受了物质和情感的双重折磨,没有理解她的爱人和亲近她的一双儿女。然而,她对于真主的信仰却是整个故事中最为虔诚的。因此,梁君璧是美的。她的美,除了外表所具备的传统女人的勤俭持家,更体现了一位回族女人的尊严。梁亦清,整部小说的引子。一位苦心孤诣的手艺人。勤恳老实,大度善良,是个有血性的“回回”。他热爱玉,于是整日琢磨玉,只管着做出好的作品,从不计较名利。他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于是给路过的老者以爱的布施。后来他死在自己的作品上,为了雕刻出回族人郑和航海的模样而急火攻心死亡。而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旧中国一代玉器手艺人的辛酸创业史。韩新月,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北京大学英语系高材生。温顺,善良,聪慧,纯洁,如同一轮刚刚升起的皎月,充满了生命的激情。然而“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清冷、凄楚的象征,这就注定了新月最后因为心脏病早逝的悲剧。韩新月是整个故事里最具活力的部分,而她的死亡瞬间把整个故事推入一个悲剧性的高潮。让读者唏嘘不已,仿佛是所有的希望尽数落空。而“新月”在伊斯兰教象征着崇高、清静与希望。这样的隐喻恰好激活了整个小说的灵魂,那就是信仰不死,希望不死!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者笔下,都具备着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寻觅的小说人物个性。总的看来,他们对生活充满着一种简单和淳朴的向往,对爱情充满着神圣之心,他们待人接物都显得落落大方,对理想又满怀着豪情和热望。然而,都活在自己的困境之中:韩子奇穷尽一生收藏的玉器或捐献给国家或被妻子变卖,他怜爱女儿却无法给与悉心照料和丰厚物质;梁君璧为儿子和家庭操碎了心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照料;“姑妈”一生漂泊到死都没有见到自己失散的亲人;韩天星最终和妹妹的同学结婚,他生命中的两次放弃也注定了这位人物的落落寡欢,为了妹妹放弃读书的机会,被母亲“欺骗”放弃自己理想的爱人;韩新月短暂的一生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母亲,有高材生的理想却早早因为先天性心脏病休学,和老师楚雁潮的爱情还未开花就已然凋零,最终死于最为美丽的二十岁;楚雁潮,北大最为年轻的英语助教,因为家庭背景备受冷落,终于有自己心爱的姑娘却得不到母亲的认同,而这姑娘却因病早逝,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到她的最后一面。在医院,新月落气之前他在大雪纷飞的早晨跌跌撞撞没能赶上,在葬礼上,因为他是汉族人连观礼的机会都没有。而韩新月的妈妈却在二十年之后满怀着对女儿的想念赶回家,迎接她的却是熟悉的房子陌生的主人,以及一块小小的新鲜的墓碑。而她是整部小说中唯一得到过爱情与自由的“回回”。每一个人物,独立来看有各自的美和困境,连接在一起,又充满着为彼此牺牲的痛苦与矛盾。我们的喜悦来源于爱,我们的痛苦来源于爱。这个故事,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那个时候,人心淳朴,纯粹的如同北方秋天澄澈透亮的天空,蓝得不真实。还记得那句最著名的话,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整个故事无疑是个悲剧。爱情无圆满,恋人未团圆。然而仿佛只有这样的悲剧才是最好的结局。所有美好的故事都终结于死亡,所有美好的遇见都终结于告别。于是多年之后,你依稀记得梦寐里约定的久别重逢。19《呼啸山庄》13生物医学工程黄义成《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全文呈现了令人可怕的狰狞人性,爱到了一种极致之后带给人的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与伤害,以及让人绝望的恐惧。凋零、枯萎、衰落和死亡都蕴含着一种难以明喻的伤感,但一切的一切却都比不上来自人心的冷漠。希刺克厉夫对一切的痛苦和悲伤都漠不关心,复仇成为了他自我生存的唯一支点。在折磨他人、粉碎自我的同时享受着变态的欢乐。而在一个更加冰冷阴暗的角落里,他独自咬着自己的灵魂。他从未想过救赎,也抛弃了一切的信仰,自私的以憎恨世界的态度苟延残喘的活着。他厌恶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唯有丑陋的东西才能让他感到生的快意。冰凉的生活里没有任何的希望与曙光,而生命的神圣与尊贵完全的遭到践踏。人性的美在他身体里完全的沉睡。但谁又能想到,忽然间绝望的世界里会吹进春风这样美好的事物。希刺克厉夫也许已经忘记世间还有笑声这样东西存在,更没想到的是它会比唾弃更加的美好。恶在忽然间显得那么卑微,善在瞬间高声而歌。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魔术让现实倒回自然,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人性苏醒,希刺克厉夫感受到了世间阳光照在心间的温暖。安适代替了警惕、憎恨让位于宽恕。一切的恶极致之后剩下善的本尊。结果花开了、天蓝了、一个阴森的地狱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天堂。人与恶魔解约,重归于人。呼啸山庄给了毛骨悚然的憎恨,更给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及永恒的人性向善,生活向美!20《瓦尔登湖》14材化庞杰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该书出版于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这个寒假,我终于读完了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用“终于”这个词,是因为好好读这本书实在是太难了。不是难在文字艰深,而在于读这些文字,犹如在深山老林中享受美丽风光,需要心灵的宁静。这对于任何一个都市人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亨利·梭罗出生在年,那是一个美国大部分地区都走向工业化的时代。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生活。在梭罗小时候,康科德还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城镇,梭罗经常和他的父母去那一带的森林、湖泊周围野炊,幼小的他比较喜欢瓦尔登湖。长大后的梭罗对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剥削渐渐有了认识并对之极为愤慨,并逐渐形成了应该认识自我的想法。在好友、导师爱默生的帮助下,他在年的美利坚独立日住进了瓦尔登湖滨的一座小屋,开始了他的两年两个月的对自我的认识之旅。《瓦尔登湖》就是在这段时光中写就的,它记录了梭罗这段生活中与大自然亲近的点点滴滴以及所思所想。全书分为17个篇章。第一篇就是经济篇,写的是作者他对他熟悉的市民经济生活的看法,以及在瓦尔登湖滨建屋子、日常生活的花销。此外还有瓦尔登湖生活的各种细节:形形色色的邻居、访客;静谧中偶尔蹦出的声音;自己种的豆苗;冬天以及其它季节的、禽兽;当然,还有那个瓦尔登湖,梭罗可是花了很多笔墨描绘那儿的风光。这部散文集里面有相当多隽永的句子,值得细细品味。梭罗的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是人们应该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而不是为工作所累,这一思想在这一句里面都体现了:“大多数人,甚至是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满脑子都是人为的烦恼,手上堆着干不完的人生粗活,如此一来,再美好的生命果实,他们也无法采摘。”梭罗对人们穿衣有着几件的看法,他对皇室贵胄穿漂亮衣服嗤之以鼻,谓之“充其量不过是个挂干净衣服的木架”。穿衣服的目的一个是维持体温,另一个是消除衣不蔽体并恰好满足社会需求。在梭罗看来,衣服只不过是“外在的护膜和尘世的烦恼”,多好的比喻啊!明明是在讲冬天的瓦尔登湖,梭罗却能联系到思想深度。“我们航海经验不足,思想常常在没有港口的海岸上驶进驶出,交往的也只是有些诗意的码头,要不我们就驶向公共进口港,进入枯燥的科学码头,重新装备,以适应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自然潮流会使他们一个个独立。”这说的应该是每个个体的思想随着个体的成长会逐渐交汇。这大概是我见过的对思想交流的最精彩的比喻了。类似的句子很多。然而,我们要说的是梭罗对这种生活的态度。梭罗的信仰自然是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并希望政府能少加干涉。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美国里,“政府并不强迫你去维持奴隶制、支持战争,以及承担或直接或间接与此相关的额外支出。”然而他也认为,不必夸大一种生活而贬低别的生活,有个人就曾经想在瓦尔登湖那里模仿梭罗,但他却认为,每个人的生活应该越不同越好,他希望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无所谓享受不享受”。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瓦尔登湖》由于其文字的优美,历来有许多个译本。据统计,居然有近30个中文译本。就我读的这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它是书店书架上比较常见的那款。整部译文读起来其实算是挺不错的,至少让我读出了那么一点点静谧的味道,但终究还是欠缺些什么,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引典相当出色的散文集,同时有大量的修辞、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在融合度这一方面看,这个版本还是差一点。总之,我在这部著作里,看到的是梭罗对回归自然的期盼,对心灵的自我净化。如果能够再给我一段安静的时日,我也愿意重读这样一部对自己的认识之旅。21说尽鬼神是苍生14高丙单世洁《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子不语》包括正集24卷,续集10卷,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因为他的作品是记载怪异鬼神的,而《论语》里有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袁枚把他的这部作品取名为《子不语》。后来他见到元代小说中有同名者,便取名《庄子》中“《齐谐》者,志怪者也”一语,改名为《新齐谐》。元人之作久已失传,后人依然将这部小说称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在袁枚看来,圣人不谈怪力乱神,并不是不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圣人们是抱着敬畏的心态来看待鬼神这个问题。像《易经》、《春秋》、《左传》这些权威的作品也谈论鬼神。因此,他撰写有关鬼神的书不是“显背圣教”。袁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袁枚自称《子不语》为“妄言妄听”之作。虽称小说为自娱之作,却也在小说中对许多社会问题有所涉及,并以冷峻、理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官府腐败、吏治败坏、人情冷暖——尽显于内,儒、释、道、宋学、科举等方面也都被包罗其中。乾隆时代,清朝统治达到了鼎盛的阶段,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起来。但社会财富实际上大部分都落入了官僚、地主、商人们的手中,他们依仗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压榨农民和手工艺者,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而老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与贵族官僚们的奢侈生活相伴随,政权机构中贪风盛行,贿赂公行。科举出身的官吏,再经历了十年寒窗之后,很多人的目的就是要做官发财。清政府又公开推行用钱买官的制度,通过花钱才能做上官的人,一旦成功,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打捞一笔。在这种风气下,官吏们因循苟且,阿谀逢迎,办事效率低,吏治败坏,受苦的自然是老百姓。《子不语》中有不少篇幅揭露了吏治的败坏。王监生派人打死了张某却诬告是张某之子所为,张某之子差点被凌迟而死,最后是在神明的帮助下张某之子才得以洗清冤屈(《莆田冤狱》);王经生前为河南洛阳生员,有才学,当拨贡,却被督学某受赃黜落,愤激而亡(《李倬》);平阳令性惨刻,审讯犯人惨无人道,还自诩自己:“见色不动,非吾铁面冰心何能如此!”(《平阳令》)与人间的黑暗腐败相反,作者在《子不语》中构建了一个“法能容情”的清明阴府。阳间解决不了的冤假错案,在阴间都能给个交代。荷花儿、王奎生前被官府误判致惨死,死后得到阎王允许前来报仇(《荷花儿》);即使沉冤六十年之久,依然能够报仇(《盗鬼供状》)。阴间会记下世间每个人的功与过,最后给个公正的评判:某人父开药店,某年大疫,不向老百姓索要药钱,功德很大,生病之后,被延寿一纪(《张少仪观察为桂林城隍神》)。阴间不合理的条例也可以改动。旧例水鬼必须拉人顶替才能轮回,李某认为此条例不合理,要转轮王调整,否则必面骂转轮王。水鬼去转轮王处为李某传话,竟再也没有回来,看来转轮王是接受了李某的意见(《打破鬼例》)。阴府判案讲法,但也不缺乏人情味,判官判案时会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在《子不语》构建的鬼神世界里,情与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谐。鲁迅评价《子不语》: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子不语》成为继《聊斋志异》之后,清代文言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作品之一。小说内容庞杂,涉及到的面比较广。小说揭露了吏治的败坏,对清明世界充满了企盼;在当时几乎所有学子都无法避免的科举问题上,袁枚持比较理智的态度,只将科举作为一块敲门砖看待,认为学子英处理好科举与学问的关系,真才实学才是学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对于理学,袁枚基本持批评态度,否定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同时对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作了客观的评价,对言行一致的真道学家,作者还是持欣赏态度的。另外,小说崇尚中国的传统美德,表现出袁枚对待生死问题的豁达态度。小说对佛教、风水等内容也有涉及与评价,小说还记载了一些自然灾害、民俗、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这部小说中值得肯定的地方。22对我们这个复杂时代的思索13电材李浩权《北大南门朝西开》一书是《南风窗》主笔李北方先生的思想随笔和时政评论集。作者毫不隐晦地与他所生存的媒体世界斗争,即通过梳理与分析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挑战媒体世界的主流观点,揭示事物的真相,祛除思想的迷信。相较于媒体中的大多数评论,这些文章又多了对媒体自身的反思,多了一些多方透视的眼光和历史思考的深度。自高中无意中在报刊亭发现《南风窗》这本杂志始,就被这本杂志中对时评客观独到的分析深深吸引,尤其其中的李北方作者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所以他出的这本新书我自然不能错过。李北方他以“做毛主席的小学生,做一个人民的知识分子”为座右铭,坚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分析问题。该书精选了他众多犀利睿智的时评文章,从普世价值、中国与世界、中国社会等角度去阐述自己的观点,既可作为自己分析思考热点事件的参考,也是洞察复杂且变化的中国的缩影。其中不少论断都让我受益匪浅。譬如其中关于人权和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分析,深刻地洞悉了某些西方国家的虚伪。李北方总结道:“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西方是如何定义民主的:首先,要有符合民主程序的选举;其次,通过选举上台的必须是西方的而政治代理人。在这两点中,后者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前者,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那幺就不是民主,或者是民主的倒退;相应地,如果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那幺是否民主根本就不会成为一个值得福州白癜风医院辽宁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