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注定了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她撑着一把雨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古桥上。她曾期盼着,撑把雨伞,在那长长地小巷中慢行……没有哀怨,没有郁结,只有淡淡的愁绪,淡淡的、浅浅的却是那样的美好……在那长长的小巷,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一个静美的女子,撑着把雨伞,细细地走在那青苔石阶上……
在今天的鼓扬桥上,记者不由想起了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似乎感到那么的亲切,那么美好!
作为一年一度的长顺县“六月六”布依民族风情节,鼓扬镇的赶桥影响力非同凡响。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年长的走亲访友,年轻人更想的是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寻找心爱的姑娘。
为让民族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今天,鼓扬镇党委、政府还举办了精彩的民族文化展演。蜡染织布、斗鸡斗鸟、山歌争霸、唢呐等比赛,让这个民族传统节日精彩纷呈,向来自长顺境内及惠水、贵阳、紫云、罗甸等县市的上万名游客奉献了一场文化大餐,达到了交流感情,促进地方和谐,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目的。
据了解,生活在长顺县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共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为1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40%,长期以来,他们与各民族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鼓扬镇宣传委员罗仕英告诉记者,举办民族文化活动不紧紧是通过民族节庆加强群众的感情交流,目的是通过民族传统技艺比赛,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提升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民族文化产品也可以成为旅游工艺品,让群众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技艺中,实现脱贫致富。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输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入标题鼓扬六月桥之所以遐迩闻名,令人神往,不仅因为鼓扬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利、阡陌纵横、文化发达、特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年前,这里曾建过县,与当时的乌山县和华山县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据广顺州第七十一任知州金台主修、由广顺人清嘉庆二十四年()已卯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两淮盐运使、《聊斋志异》评点家但明伦总纂的清道光二十六年()刊印的《广顺州志》记载,远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六月,鼓扬就设过古缸县,隶属金竹府,后改为古缸长官司。
明万历五年()三月二十六日,麻响、大华(今代化)二司夷民阿科联董昂耙等处叛乱,占大华、鼓扬等地。巡抚罗瑶派将兵七千余、番兵六百,由副守备刘天庆督促进剿。在明廷官兵的进剿中,原古缸县城中义军以公羊百许悬于横木之上,下各置鼓。公羊后脚挣扎击于鼓面,擂鼓之声响彻云霄,有若千军万马。明军放箭尽,城中义军杀出,明军大败。因公羊对击败明军之役有功,故将古缸改称牯羊。清雍正五年()三月,设牯羊枝,隶属广顺州(时广顺州辖十里十八枝)。清雍正六年()腊月,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报称:“贵州苗拜、克猛、长寨、牯羊等生苗一百四十五寨,原附版图,输纳粮赋。”随着历史的演变又有“古洋”和“古羊”之称。经考证,古缸县遗址即今鼓扬镇鼓扬村大寨村民组住地。
辛亥革命后,改“古羊”为“鼓扬”,取鼓场悠扬,国泰民安之意。这一改动并非凭空想像,而是有其充分的依据:铜鼓是布依族最喜好的乐器之一。鼓扬的铜鼓有其深远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班、柏、梁、王四大姓的大户,都置有铜鼓。它是富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赋予它施展晨测的神话色彩,成了布依族的图腾崇拜的偶像。宋时作祀神、驱邪之用,已把铜鼓视为神物,铜鼓战胜危害人类的水中蛟龙的传说流传至今。除夕之夜子时,举行虔诚的祭礼仪式之后,由长者鸣金三阵,擂鼓三通,以示送旧迎新。深厚雄壮的铜鼓声以古朴典雅的曲调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声音可传10余公里。它是布依族祈祷丰收年的心声,也是布依族祈祷消灾的祝愿。古有“长寨的水砖、威远的豆腐、芦山的烧纸、鼓扬的铜鼓”之称誉。将古羊改为鼓扬,据说是长寨县首任知县肖成俊。肖成俊上任伊始,为体察民情而到各地视察。他到鼓扬时,耳闻目睹古朴典雅的铜鼓文化,心生灵感,遂有将“古羊”改为“鼓扬”。
鼓扬地区是布依族的聚居地,以姓氏聚族而居。有鼓扬十八寨,寨寨十八家,家家十八个,个个是夷家(布依族自称夷家,称汉人为客家)的顺口溜流传于今。可见布依族人丁兴旺,人口众多,“六月六”过节自然格外热闹。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浆洗被褥,包棕子,蒸泡粑,杀鸡买肉,缝制新衣。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当然也破费不少,故有“烂田难过三月,好汉难过六月”之说。
“六月六”之所以能世代沿袭,长盛不衰,又和布依族青年反抗包办的婚姻制度有关。远古时代,布依族的婚姻属于买卖婚姻,男方以牛为聘,女方的父母则以女儿的妍媸索取聘金。靓女的身份高达30头耕牛。男女青年毫无选择的自由。故“女归夫家,由女母送去,女夫羞惭逃避”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使双方互相逐渐熟悉的建立感情,婚后女方需在娘家继续居住一段时间,“暂不住家”的婚俗由此形成。至明代,布依族婚姻缔结是自由选择与凭媒说合两种制度并存,但自由选择的几率并不高,姑表亲即姑母的女儿必须嫁给舅家的儿子仍属于天经地义,俗称“要回”,布依语叫“烂倒”,其目的是巩固血缘关系,也是母权制度的遗俗。明末清初,男女自婚得到进一步发展,姑表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男女青年择偶,主要是通过“浪哨”(布依语,对歌交友的意思)的形式结识自己的心上人,通过一段交往加深了解以后,再由父母请媒人去说亲。一般来说父母大都遵从儿子的意愿,而通过“浪哨”结识异性的这种社交活动,“六月六”又最为理想。因为这时主要的农活已基本结束,而宜人的气温又减少穿戴,女子身体显得苗条而增加曲线美,从而对异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种交友活动在节日进行,一般来说,逢年过节,一家人以和为贵,故父母并不阻拦。而这种不阻拦,客观上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为“六月六”是青年男女主要的社交活动的舞台,所以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很少参加,其主要任务是搞好后勤,筹办盛宴,以备女子的朋友光临。于是“六月六”对歌交友的气候逐渐形成。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六月六”称为青年节、采花节、歌节,利用节日开展社交活动。谈情说爱,寻觅知音,甚至终成配偶,这就是“六月六”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从男女青年的角度来说,“六月六”是社交活动的拓展。
自古以来,民歌在布依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交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就男女青年以山歌社交而言,它分为询问、赞美、抒情几部分。而且是触景生情,即兴而发,并非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山歌近似七律,讲究严格的韵律,出口成章。所以好的歌手恐怕诗仙李白也要甘拜下风。虽说是六月初六过节(惠水王佑一带和长顺代化一带以六月第一个子日为节),实际上是六月初五开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这天早上,女青年就着意梳妆打扮,穿上最讲究的服装,戴上最珍贵的首饰,真可谓焕然一新,秀色可餐。女青年必须准备布鞋、鞋垫等信物,还要准备一个新得篮和一把花伞。提篮是准备盛新交的男友馈赠的糖果之类的,花伞是与新交男友谈情时“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的。男青年则需准备足够的货币或手圈、围腰练、手巾之类备赠品。中餐后,陆陆续续登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到歌场后,往往结伴先转上几圈,寻找对象。相中意中人后,往往是男方先唱询问歌,若女方回答,则说明投了卯榫,若女方不回答,男方则应知趣地另找对象。倘若无理纠纷乃至恶语伤人,那就认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为众人所不齿。抒情歌唱完后,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此时,男方就以少许礼物请中间人赠给女方,若女方笑纳,男方则慢慢向女方靠拢,保持一定的距离窃窃私语,彼此恭维一番。此时女方怕羞,用花伞遮住头部,露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态,若即或离,不露芦山真面目,男方则不时窥视,极富浪漫色彩。投李报桃,待谈到情深意笃时,女方渐渐向男方靠拢,双方心照不宣地坐了下来,在花伞的遮掩下互倾爱慕之心,双方坠入了爱河。至此,对象已算搞定,大都只待吉期良辰了。但也有逢场作戏的,卿卿我我一番以后分道扬镳的也不少。不过,双方都不会责怪对方,权当交交异性朋友,但也有因此而酿出“桃色事件”者。布依族视性如神圣,尤其是女青年,在未婚以前,绝对不能发生性关系,连拥抱接吻也在绝对禁止之列,乃至新婚之夜,也必须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日落西山后,女方拎着提篮,满载而归。年幼的弟妹会等候在家门口,分享爱情的果实。若空手而归,则被视为没有出息,且被同伴耻笑。男方则以新布鞋、袜垫等向同伴炫耀,有如凯旋而归的将军。
在鼓扬地区,民国以前,布依族有用自己的语言演唱的民歌,它具有独特的曲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国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同化现象与日俱增,布依民歌竟至失传,至今80岁以上的老人会哼几句的也如凤毛麟角了。“六月六”对歌,并非布依族的专利,汉、苗等民族也可以参加,只是物以类聚,人以族分,选择的对象不同罢了。建国以前,布依族很少与汉、苗通婚,所以“浪哨”的对象以本民族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六月六”赶桥除仍是青年男女的社交舞台而外,又成了集市贸易,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黄金期。届时人群必至,商贾云集,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部门都在此举办对歌、唢呐、舞蹈、赛诗、长跑、拔河、篮球、游泳等文娱体育活动。如今,布依族的衣食住行已今非昔比,而布依族特别隆重的节日“六月六”也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布依族的民风民俗也欣逢盛世,日益发扬光大。
推荐阅读
什么?城南新区河里浮上来一只手!真相竟然是......长顺县“最美司机”投票开始啦,谁是你心目中的最美?发榜啦!长顺县年高考成绩单出炉,进出口成绩对比大幅超越去年!有一种快叫长顺速度,看我吉祥长顺承办旅发大会重点项目如何战雨天?瞧一瞧看一看,长顺县都有哪些新闻发生?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