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年龄已过百”
莫言来了。11月11日,第十八届深圳读书月·深圳读书论坛如约而至。作家莫言受邀担任首位主讲嘉宾现身深圳书城中心城,为读者带来《民间艺术对我小说创作之影响》主题讲座。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莫氏效应”可见一斑。莫言表示,从作品《檀香刑》开始,他就力图摆脱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因为,我已经有了民间戏曲这样一个巨大的依靠,使我获得远离魔幻现实主义巨大磁场的力量。中国作家要真正摆脱西方作家的影响,就应该向民间靠拢。”
这是他第15次来深圳
莫言,山东高密人,年因“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荣获诺贝尔文学大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11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师傅越来越幽默》等中短篇小说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40余种语言,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11日下午3点,莫言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衬衣西裤,外加一件深色夹克,步履轻快,精神焕发。
一开场,莫言用山东高密话和现场观众打招呼。莫言表示,这是他第15次来到深圳。“上世纪80年代,有时一年来三次。”当主持人王海东首度发出犀利提问:“有人认为您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年后不发表作品,对您的创作力表示怀疑,您怎么看?”莫言从容答道:“这对于一位作家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在我身上就成了问题。”莫言坦言,现在下笔变得更加谨慎,“我希望写好的书稿能放一段时间,沉淀沉淀,反复再看看。”
他告诉现场读者:“对于我来说,做人要谦卑,但写作要颐指气使,甚至是独断专行。我的方式就是即兴说书,比如在《丰乳肥臀》中写我的母亲。我希望把高密东北乡写出中国的缩影。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文学才能超越世界。”
放了5年,“长”了一倍
“从去年开始,我反复拿出作品修改。我发现,小说本身具有生命,会自然生长。”莫言以新作品《等待摩西》做例,他说:“我将小说放下,没想到后来小说的故事居然得到了自然的生长,字数从增长了一倍。小说放了5年,‘长’了一倍,更丰满了。”
莫言也透露了近期的出版计划。他说:“今年,我在《收获》发表了小说《故乡人事》等,在《人民文学》发表了一部戏曲文学作品和诗歌,计划明年会在《花城》《十月》再发表一系列作品。”莫言表示,这些作品年就写好了,但因获奖忙乱而耽搁出版,直到近期,才有机会整理。
活动现场,莫言讲起小孩与鳖、摩西归来、支书与村庄、养猪场与蛋白质等一连串故事,绘声绘色、风趣幽默。“网红”“正能量”等词频频迸出,在主持人王海东的“逼问”下,他时而睿智,时而幽默,让人会心一笑,进而捧腹大乐。
“从《死者的未婚妻》到《天下太平》,我的小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言感慨道:“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往往会改变小说的走向。
创作,要到民间去寻根
“当我的同龄人还在读书打闹的时候,我已经在成年人的队伍中打磨。”莫言表示,他最初的阅读是一种无意识的“用耳朵的阅读”。他说:“我才读完小学五年级,用耳朵的阅读是下意识的行为,并非为了成为作家有意积累。后来成长之后,看到的事情、生活的经验,都变成我小说的素材和灵感。民间确实是我们所有艺术的原生地,高雅艺术的根都在民间艺术中,美术、国画,最终都在老百姓的墙壁上;音乐最终在民间歌手的歌唱上;小说的故事在说书人的嘴巴里,在民间的舞台上。戏剧、美术、音乐都可以在民间上找到源头,我们要到民间去寻根。”
谈到民间艺术,莫言聊起了家乡高密的剪纸、泥塑、年画和茂腔。他说:“生活中总是要有音乐的,喜欢唱,也喜欢听别人唱,不论高兴痛苦,都需要抒发。如果我的故乡有声音的话,那一定是高密茂腔,我对它情有独钟。我将来一定要写一部小说,致敬家乡的茂腔。”
莫言透露,他的作品《檀香刑》今年被改编成歌剧,“在我的家乡巡演。我的小说能够和戏剧结缘,我很高兴,用西洋人的唱法来演唱中国人的故事。”
悲凉和狂欢是小说调门
莫言自认为,悲凉和狂欢是他小说的调门。他认为,中国人狂欢的精神一点都不亚于西方人,“我的很多作品,比如《檀香刑》都可以读出狂欢,这种酒神的精神。悲凉和狂欢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我小说的悲凉或狂欢在当下也可以找到很多论证。”
活动当日,恰逢“双十一购物节”,莫言笑称,“双十一也是一种狂欢,疯狂地购买。昨天,我遇到一个小女孩,我问她,‘双十一’能买到男朋友吗?她说不能。但‘双十一’却告诉我‘一机在手,购买全球’。这种狂欢状态在过去无法想象,十年前觉得是胡说八道,现在看来很多胡思乱想都成为了现实。我们的生活都在以狂欢的状态发展,这让我感到一种忧虑——‘我们往外什么都看不清,他人看我们却清清楚楚。’”
当主持人问及,是否担心作家写作也会被机器人取代?莫言表示不担心:“文学创作比其他创作要复杂,被取代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他也表示,自己的心理年龄已经过百,“害怕新事物,留恋老事物,比如留恋故乡说书人、留恋老母亲擀的面条……但尽管如此,当我拿起笔创作,就会忘了年龄这回事。”
科学和艺术会在高处相逢
莫言曾说过,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有用。
活动现场,莫言就此话题展开深度阐述,他说:“这是无用之用。文学不可能具有像医药一样立刻生效的作用,但从长远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文学的滋养,即便他并不具备阅读能力,也即便是普通人,他可能没有读过书,但他听别人谈论过历史,这些都会对他产生影响。在深圳,科学创新要力争成为全国的领头羊,但是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应该并肩发展。两个轮子要并驾齐驱。此外,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同样需要文学素养。”
莫言举例他和科学家杨振宁的交往经历。他说:“年,我和杨振宁参加论坛,他是科学大家,他的很多关于宇宙理论的发现,我全然不懂。但是他的诗歌、他的文笔,让我觉得一点不亚于作家。还有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音乐素养很高,小提琴也拉得很好。我想,深圳的科研工作者,周末也会带着孩子来看美术展览,或是到音乐厅欣赏艺术。总之,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会在高处相逢。”
(深圳商报记者聂灿文/韩墨图)
----------------------------------------------
现场花絮
小说不是他的最爱,戏剧才是
11月11日,莫言的到来为“双十一”再添热度。下午3点的活动,记者提前一小时到达时,现场已是人山人海,大台阶主讲区更被热心读者围得水泄不通,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挤进去,二楼的走廊过道也被读者挤满。
在讲座交流环节,现场观众纷纷向莫言抛出“橄榄枝”,即便有些问题比较尖锐,但他都一一接招,机智化解。在谈到理想中的生活时,莫言回答:“光有书和狐狸、热被子,还会饿肚子。”在主持人王海东调侃是否更北京权威白癜风专家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