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颁奖典礼在郑州嵩山饭店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冯骥才,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以及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学会、河南作协、文学院、市文联、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一大批熟悉的小小说作家、编辑家、评论家从各地到此聚集。
在冯骥才作品《俗世奇人》研讨会上,我发言的观点1、根据数据统计和作品分析可以发现:《俗世奇人》提炼故事情节和意外结局较多的方法是:抓住奇人的某一个性格元素,用斜升式情节来做“升三级”;或用“反转或曲转”式情节来做“翻三番”的铺垫、渲染和夸张,达到把奇特的性格元素写出特征、写出极致,形成对读者的阅读吸引力。2、《俗世奇人》立意方法多数为“半点破”和“全留白”(14篇与13篇,分占占全书36篇的39%和36%)。这与小小说的创作规律与文体特点极为吻合。小小说需要通过智慧的艺术构思和细节描述,在短小的篇幅里创造更多的审美信息,激活读者的阅读想象力。
肖惊鸿老师的发言有新角度、新方法、新结论。她从传统纯文学在网络传播讲起,目前网络上的文学读写有四种资源和四个群体(本土文化;西方科幻;超级00后;动漫轻小说)她列举了一连串冯骥才《俗世奇人》电子书在网络上的“咪咕阅读”数据。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深度阅读率60%。当她收到编辑部刚寄到的《俗世奇人》时,一个12岁的非专业的小读者(估计是她儿子)随即开口:这是本好书。她惊讶地问:你看完过?12岁的非专业读者一口气数出了书中20多个奇人的名字,还列举出6个他不喜欢的篇目。她一细看就发现这6篇故事比较成人化,故事的内涵与立意可能超出了学生读者的阅读范围。在某个特定情境中,12岁学生有时竟用天津话来回答问题。传统纯文学细节、文学语言,就这样在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中发生着如此的“潜影响”。
极少听到一个文学大师讲小小说讲得如此地长,如此地透彻,如此地专业到位。冯骥才在《世俗奇人》研讨会上最后一个发言,他说:我在年就写了四五个小短篇。小小说,30多年来,我们真的是从无到有。这个独立的小说品种,是蓬勃兴起的改革开放使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方法也得到了解放。小小说不是用长中篇小说的“下脚料”写的,小小说的文学性表现,在于“她”有独特的取材方式、结构方式、立意方式。作家对生活有特别的小小说的“敏感”方式,就能获得小小说的创作契机。这个“敏感”常常体现在小小说要有个关键的“核”,关键的细节和情节,《麦琪的礼物》《万卡》的关键的情节核,就是“卖发梳和卖表链”,就是“乡下爷爷收”那样的语言细节;你们去读读《聊斋志异》里的“口技”等系列,那里面就有一个非凡的、绝妙的、感人至深的、寓意深刻的情节。抓住了关键的细节和情节,就等于抓到了小小说创作的“关键命门”。细节是小小说的眼睛,好的细节,“意”就在里面,文学性就在里面了;好的细节有好几层的“意”,小小说的形象立刻就出来了。段子为什么不能成为文学?就是没有文学的“意”和文学的语言。“不绝”的细节就不能写出小小说的精品。
我吃完晚餐走回5号楼,冯骥才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正从电梯口出来,他们才准备去餐厅吃晚饭。冯老师看见我,他把我叫出电梯口外,说:“你今天的发言很好啊,我本来还有一个关于小小说结尾要谈的,你讲得好,小小说的艺术打击力量就要放到最后。”我在会上的发言,使用了数据统计的方法:在《俗世奇人》里以《蓝眼》为代表的“反转式突变结尾”的作品共有8篇,占全书篇目的22%;以《泥人张》为代表的“曲转式突变结尾”的作品有7篇,占全书篇目的19%;以《死鸟》为代表的“斜升式突变结尾”的作品有17篇,占全书篇目的48%,还有占11%的4篇作品是“例外”。冯骥才老师在研讨会上很认真地听我发言,有文友后来告诉我,冯老师是“边听边点头”。我将把发言的PPT转给他的助手,早上突发灵感,7月23日,我在银川将面对参加青少年创意写作的项目的师生做一个“青少年创意写作方法论”的“全国直播”,我准备用上这个最新的研究材料。
13日上午是《小小说新论坛: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众多的文友和高校的老师用精短的发言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思考。相裕亭说:他的“盐河系列”是“旧事新说”,他就是要把“旧事”写出传奇,写出真实,写出新意。沈祖连说:30年来已经历了《百花园》的三代主编了,写得多了,好像把自己的生活?子都掏空了,怎么创新?他说了一个自己的绝招。冯辉讲了一个“当代题材如何沉淀”的问题。73岁的赵富海更是激情澎湃地讲“小小说如何与年前的《诗经》对接”。我发言的内容侧重于“载体创新”,题目:《小小说的自媒体与微博信》。“蜻蜓河南”的阔丹丹,介绍“小小说电台”上线运行两个月,就有万的点击量……一个最特别的信息:中宣部出版局刘副局长从头至尾参加论坛全过程,论坛开始和论坛结束时,他有两次精彩的讲话,说的是小小说发展背景的新信息,这些新材料我们都没有接触过,大家全都闭息聆听。
郑州两天的会议落下帷幕。有几个明显的新感觉:第一,《百花园》作为中国小小说的大本营,正在转型、跨界、提升。任晓燕总编的总结是:《百花园》正在搞“跨界出版、跨界教育、跨界传播”。第二,小小说作为全民读写的重要文体,正比以往更受各方的重视:陈建功副主席每次到会,一贯的支持、鼓励;冯骥才、王蒙、莫言等被小小说业界的文友称为中国小小说“天王”级的人物,他们除了在长篇创作之外,都有像《俗世奇人》那样的结集出版的小小说专集。更受重视的材料还有: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副局长亲临会议,从头至尾,多次讲话。据坐在他旁边的陆琳老师说,他听大家的发言,光手写的记录就有密密麻麻三大页。更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报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的豪华专家团。后来我才知道,研讨会上坐着我旁边的脚印老师,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腕编辑”(出版社专为她设有一个工作室)。第三,来参会的小小说朋友,半数以上全是新面孔。只有沈祖连、刘国芳两人是参加过“汤泉池会议”的元老。如果从年正式出道算起,大家都是有近30年的小小说创作与研究的资历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小小说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的新生代正在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相裕亭、申平等这样的中坚力量,正在以创新的姿态,蓄势待发,未来的业绩不可估量,小小说的新时代是属于他们的。我会认真、虚心地从他们身上学到进步的养分。我能非常坦然地面对现实、接受规律,以一个“退出舞台”的转型姿态,开心地开启新生活。
小小说的研讨会从郑州转至广州了。我们广东小小说学会在省作协23楼会议室召开《广东小小说30年精选》和《岭南小小说》创刊号首发式”。省作协张知干书记、省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出席大会并讲话。申平会长总结了广东小小说学会成立一年来的各项工作,张知干书记就广东小小说如何攀登高峰做了重要讲话,熊育群院长宣读获奖名单后就广东小小说如何入“广东文学译丛”说了一个重要意见。肖建国代表获奖作家做了一个简短而又精彩的发言。我向大会报告了在郑州参加“第16届《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颁奖典礼暨冯骥才《俗世奇人》研讨会及“小小说新论坛: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等新信息。名誉会长贺妙忠宣布“第二届小小说双年奖”正式启动。张知干书记给我、申平,雪弟、夏阳颁了一个“特别贡献奖”,还颁了一个担任“广东小小说顾问”的聘书。
《广东30年小小说精选》的附录,是我的论文《广东小小说作家简论》(节选),评论了8个广东小小说作家,节选自《智慧与创意:小小说解惑》和《模型与方法:小小说教程》。20年来我只写了20多个广东小小说作家评论。非常惭愧,因在职在岗的缘故,广东小小说作家的研究我都是在业余时间、不敢张扬、“偷偷摸摸”做的,还很担心、忧虑别人说我“不务正业”。广东作家的研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急待提高。现在回到郑州的话题:你的内容和载体如何创新?我有些想法会逐渐实施,我现在不怕别人说我“不务正业”了。恰恰相反,这就是我现在光明正大的“正业”。
作协党组书记给我们仨颁了个“特别贡献奖”。虽然这不是人生常喜欢追求的生活、学习的目标,但30年来,搞小小说理论研究和搞小小说创作一样,都能登上这个“台阶”。我们老说要“享受工作”,怎样享受?这就是享受。终于也敢走出校园,大方、坦然地和小小说圈内的朋友、特别是广东小小说圈内的朋友握手,在这里,已没有什么教授、副厅级、名师的头衔与“光环”,大家都是“玩小小说”的票友。我们还常说,要“享受朋友”,怎么享受?这就是享受。“享受工作,享受朋友”,别那么扭捏,大方些,我虽然喝不了很多酒,我但我喜欢听大家谈笑、唱歌,就像在昨天的餐桌上听胡政委清唱革命老歌一样!
我总是太急,同样一件事,自己手机拍的和专业相机拍的,相差不止有多远。应该等专业相机拍的照片出来再也写日记嘛。很多的朋友,天天在手机上见面,但昨天的活动总算有机会见到真人了;15年前相识的老朋友,再次重聚时,竟让人刮目相看:人是“逆生长”了,微胖的脸庞给人的印象是:五十多岁的人的皮肤,又白又红又嫩。莫非搞小小说真的会让人年轻?小小说真的是让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年轻的事业?
话题转一下:7月是毕业季,看他们的“毕业演出”吧。能找出他们吗?人生步履必定要踩过的“阶梯”。可我走过的所有“阶梯”,没有一次“毕业会演”。7月是狂欢节,而我却要从郑州到广州,从宁夏到内蒙。不知有多少人劝我,这很正常呵。既然人生的所有“阶梯”都已走过,那就告别“舞台”,回到乡下、回归家庭吧。
回复“01”阅读往期作品。
Hello,伙伴们长按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北京白癫风医院在那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