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里写了很多感恩的故事。感恩之情是人性的折射,是良心的反映。古代文学中早已有无数作品歌颂它:“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蓼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蒲松龄将感恩的心情、报恩的行为看得很神圣,评价得很高,赞扬得很多。《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故事也是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其中有一类表现了精灵对人的感恩,如《绿衣女》的故事。
《绿衣女》写于生深夜读书寺中,有一个美丽的绿衣少女悠然而至。人未进,声先进:“于相公勤读哉!”亲热而不轻佻。接着,少女推门而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生从她脱俗的容貌判断,眼前的美丽少女决不是凡间之人,便一再追问。绿衣女则婉转温雅地回避了这个问题。两情相悦时,《聊斋》里的男女总是“遂与寝处,”于生和绿衣少女自然没能例外,“更筹方尽,翩然遂出。”在交往中,于生发现绿衣少女低调、胆怯,语音娇细,令人销魂,就连歌声也是“声细如蝇,裁可辨认”。这样的温婉细柔、弱不禁风,使于生凭添了许多丈夫气概,发自内心地想保护她。
一天,绿衣女离开房廊,于生刚要睡觉,听到女子急切的呼救声。他冲出房门,却看不到女子的身影,在檐间看到一只大蜘蛛正在捉一只小绿蜂,便将绿蜂救下,放在自己的案头。绿蜂气息奄奄,好久,才能行动。小绿蜂苏醒后,慢慢登上砚池,投身于墨汁中,浑身蘸满墨汁爬伏在几案上,走出一个“谢”字,才飞出窗外。从此再也没有来过。如果是人,说声“谢”或写一个“谢”字表达的情谊很有限,很平淡,而小小的绿蜂以濒死衰弱之躯历尽艰辛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就深情无限了。绿蜂的“谢”字,有对救命之恩的感激,有对于生爱的依恋,有不得不离去的怅惘……
爱情使于生把帮助爱人看作理所当然,也使绿衣女将单纯的爱情升华为生命的托付,蒲松龄用诗意的语言将绿蜂之美、之弱、之善写得那么浓,那么真,使我们读后良久对绿蜂的报恩之举仍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聊斋志异》是一部重情之作,借花妖狐魅描绘人生、摹写世情。心地善良的蒲松龄非常看重感恩之情,借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浓厚的感戴之情
(摘自张丽敏:《蒲松龄研究》年第2期。编辑小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