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蒲松龄
青云寺乃一幽雅清净之地,
远离尘世,
少被外界干扰,
是一处读书用功的好地方。
蒲松龄19岁考取秀才之后,春风得意,年轻志高,就想下几年苦功,再一举考取个举人,最后努努力考取个进士,谋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中国古人的信条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蒲松龄也不能免俗,从小爹就这样教育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把书读好,什么都会有的。
。
。
这时有人就对蒲松龄说,咱淄川的西面有一处读书的好地方,叫青云寺,传说咱淄川以前许多名人,都曾在这个寺院里苦读过,成名以后才离开这里,这是个出名人的地方,你不妨也去苦读几年,也沾点灵气。蒲松龄听取了朋友的建议,就骑着毛驴从蒲家庄一路西行,来到这里。初来乍到,就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此处的确是一处读书的好地方。于是,蒲松龄抱着飞黄腾达的美好愿望,在青云寺,听晨钟暮鼓,对黄卷青灯,胼手胝足地苦读了一个阶段。
也不知是在这里苦读的时间不够长还是其它的原因,在此后的人生中,命运好像跟蒲松龄作对,几次去济南赶考,都名落孙山,直到终老,罩在他头上的光环还是一名秀才而已。后人分析蒲松龄失落的原因是他的答卷有问题,主要是看卷老师对他的写作偏离了科举考试的本质要求,不怎么欣赏他的写作风格,得不到高分。听说48岁乡试越幅被黜,直接是零分,这都是命运不济,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越幅是什么意思,是超越了命题内容还是答题时写到不应该写的地方?我倒是想起我的初中一个同学考中专时,把答题写到了试卷的装订线以外,题是做对了,就是不得分,这还是一道应用题,好像是10分题。就因为这,没有考上。我的这位同学学习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家庭条件不好,也没再复读,十分惋惜,本来是一位人民教师的料,如今打工下苦力,这都是命运在捉弄人。
蒲松龄一生虽没有考取功名,但知名度却享誉国内外。我去蒲松龄纪念馆参观的时候,看到国外的译本有几十种之多,号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一点也不为过。如果他生活在现代,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就会戴在他的头上。什么学位,文凭,对这些都不重要,诺贝尔文学奖的那点钱在北京还买不上一间楼房,可见如今文人已不是香饽饽了。想发表篇文章还得给杂志社钱,文人的劳动成果就这么个下场,实在有点可悲。
蒲松龄留给世人的《聊斋志异》,是文言文,现在的人读起来有点吃力,于是翻译成白话文的聊斋志异很受大众欢迎。以前我也是如此,现在我又喜欢上阅读原文了,我还是觉得看原文更有意思,更有嚼头,还有越嚼越香的感觉,回味悠长。就像平时喝久了低度白酒,猛一换成高度酒,酒气浓烈,劲头十足,酒味醇厚,浑身燥热,感觉就是不同。这不是说我的阅读水平提高了,还是原来的水平,不过是口味变了些。是不是有点显摆的意思?说实话,真没有。我的想法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多学一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的东西。前一阵子中央电视台搞的诗词大会不错,每期我都看,收视率创下新高,比那些乌七八糟的相亲等娱乐节目好多了。这说明古典的东西还是大受欢迎的,就看你用什么方法让受众接受,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死板地去阅读和背诵活泼多了。
电视剧《聊斋》,我还是喜欢看老版(年)的,我总觉得老版的最忠实于原著,我还特爱听主题曲“说聊斋”: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种滋味,谁能解的开?
真是此种的滋味,谁也解不开。一首歌曲,就把整个聊斋分析的十分透彻,同时也折射出许多当下社会现象,暴露出一些阴暗面,它鞭挞了丑恶,歌颂了真善美。我每次去蒲家庄,喇叭里都是放的这首歌曲,这一放就是三十年,可见它的影响力是多么久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