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西来寺老街。
蒲氏,在广安历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其从元末明初定居广安,明清两代间竟先后出了三名进士,这在广安其他氏族中是罕见的。而三进士中的蒲殿俊,曾为四川保路运动领袖,至今仍是广安家喻户晓的人物。
受姓始祖为舜帝老师,家族代有名人
根据广安区《蒲氏宗谱》记载,蒲姓受姓始祖为上古时期的贤人衣子,他是舜帝的老师,住在黄河以东,那里因遍地开有茂盛的菖蒲,称蒲阪,后改称蒲州。舜传禹后,禹封衣子为蒲州州长,赐以蒲姓,由此,衣子为天下蒲姓之始。
历史上的蒲氏,代有名人。东周时期,朝官蒲壁禄,辅佐丞相管理朝政,直到东周末年,列国诸侯各自称雄,他三次上表辞官,到福建安居立业。
秦末汉初,刘邦、项羽起兵,蒲武协助刘邦成就了帝业。刘邦建立汉朝后,封蒲武为节度将军,后封为英殿侯,但因吕后专权,蒲武最终弃官,隐姓埋名,携全家隐居于江西南昌。
三国时期,蒲元居斜谷口,多巧思,能辨水性,善铸刀。诸葛亮欲北伐时,便委托蒲元熔金铸刀余口,传说该刀能斩水断流,蒲元因此被称为神刀王。
隋朝时,蒲山被赐平西将军,官至兵部尚书。他以法治军,军纪严明,爱兵如子,深得人心,能征惯战,指挥若定,知人善任,众望所归。杨广继位后,朝政混乱,蒲山眼看情势不妙,索性急流勇退,辞官后迁居到邛州(今邛崃市)、雅州(今雅安市)。不久,杨广下令从四川征调将领征辽。为躲避征召,蒲山带着儿子蒲天保迁居到川北嘉陵江岸青居镇(今南充市嘉陵区青居镇)避居。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蒲天开、蒲天祐迁居到三教堂(今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三教堂村)。李渊一统天下建立唐朝,蒲天开献策明君,被赐进士,授职成都府尹。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画家蒲师训,图文并茂,墨笔传神,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拍案叫绝,其画艺深得后蜀皇帝孟昶的喜爱,任命他为翰林待诏,赐紫金鱼袋。蒲师训的养子蒲延昌,智力超常,聪明过人,也是著名画家,其画作惊世骇俗,不趋炎附势,令人叹为观止,孟昶任命他为翰林待诏,赐绯鱼袋。
进入宋朝,蒲姓为川东北地区旺族,所出能人众多,登进士者50余人。如北宋阆中人蒲宗孟,是周敦颐的妻兄,官至河中知府,加封资政殿学士;岳池人蒲信,为武状元,官封镇台。南宋时,重庆壁山蒲国宝为绍兴八年恩科状元;顺庆(今南充)人蒲谦益,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敷文阁学士等职。
宋末元初,大良城守将蒲元圭,先为宋将,后被迫降元,仍驻大良城,与青居(顺庆府)元帅钦察、大获山城(阆州)元帅杨大渊、运山城(蓬州)元帅张大悦合称“东川四帅”。另有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蒲泽之,他曾在渠州(今渠县)礼义山抗击元军,后被调离。
清代则有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其代表作《聊斋志异》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西来寺为广安区蒲氏的发脉之地
今广安区《蒲氏宗谱》,始修于清嘉庆,续修于同治,三修于宣统,四修于年。关于广安区蒲氏的来源,老谱与新谱均未说明。
谱书载,在明朝全国统一后,人民安居乐业,各地氏族都在清理各自家族源流世系,广安蒲氏先祖也曾清理、撰修谱牒,以示后人。但在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先祖为避乱,谱牒散失无徵。清乾隆五十五年(),先祖存诚意欲清理世系,创修蒲氏宗谱,其访问上几辈先祖,仅能知其大略,但仍作家族史料收藏于家。嘉庆十三年(),蒲廷赞约族人修谱,约定由蒲用周(蒲存诚次子)主纂,但也仅写成三部初稿,未能付印。同治四年(),由蒲崧荣、蒲鼎九、蒲炳南、蒲端溪等倡议族人修谱建祠,筹资余千(“千”为当时的钱币单位),历时五月修成族谱,赓即又买地建祠于广安后街。宣统二年(),由族人蒲金鳞、蒲绍诚、蒲绍琨再次续修宗谱。
尽管清朝前后蒲氏三次修谱,但都没说明来到广安定居的第一代先祖是谁,以及何年来此。尽管蒲氏在宋代时就已成川东北地区的旺族,但广安区《蒲氏宗谱》却又这样写道:“我族祖先是元末明初,为避战乱,由楚黄麻城孝感入蜀。”仔细想来,这当中确实令人费解,或许是广安区蒲氏族人搞不清楚来广安的第一代先祖情况,而根据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史实而臆测的吧。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代,广安便有蒲氏先祖居住了。如根据清代《广安州志》记载,明时,广安城内有蒲家楼,后来,蒲家人又把蒲家楼捐献出来建火神庙。另,今广安区蒲氏族人在城后老鹰岩下的望仙台附近找到了明宣德进士蒲雄的墓。于是,今广安区蒲氏族人新修族谱时便把蒲雄视为来广安定居的蒲氏第一代先祖。
今新修《蒲氏宗谱》记载,蒲雄居于广安城北西岩寺,前傍渠江、九龙山,山清水秀,地势宏伟,气候宜人,其后裔多居此地,后分居春堡山、县城,随后发展到石桥台子坝、官盛报国寺、协兴、金广等地,至今多年,繁衍20余世。
西岩寺,今又称西来寺,按族谱所载,它应该就是广安区蒲氏的发脉之地了。
蒲门三进士,蒲殿俊最为著称
按广安区《蒲氏宗谱》,明清时期,广安区蒲氏前后出了三名进士:蒲雄、蒲春铭、蒲殿俊。
蒲雄,字敦源,号世泽,明宣德九年()中进士,性淳厚,行高洁,以诗书为贵,重德行孝。当承平之时,不乐仕进。明正统初年(),请辞去官,回家徒课子孙。卒,葬老鹰岩望仙台左,树碑表墓。
老鹰岩上的古代刻字“望仙台”,蒲雄葬于此。
蒲春铭,字鼎九,号燕士,居广安州城北蒲家岩,生于清道光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同治五年()中举人,同治十三年()中进士。清代谱书载其“少时励学,有高世之志……有声黉序,试辄冠军……风尘所交,皆知名士”。因蒲春铭颇有文采,中进士前,被广安知州姜凤仪聘请修撰《广安州志》,其体例十分严明。中进士后,官授户部主事,后投奔陕甘军营,历练兵事。光绪二年(),奉讳归里(古时的“丁忧”即回家为亡父或亡母守灵),掌教于渠江书院。族人对他评价较高:“聪明绝世,卓越超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章邀班马之誉,诗赋擅李杜之长,实为吾族绝无仅有之才。”光绪五年()十月初九日,蒲春铭去世,年45岁。
三进士中,最为著称于世的,当属四川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
蒲殿俊(—),字伯英,一字沚庵,号雪园,笔名止水,生于蒲家岩岩下的留鹤园。清光绪二十三年()登丁酉科拔贡,光绪二十五年(),与表弟顾鳌在县城办紫金精舍,聘胡骏、张澜等具有维新思想的人执教。光绪三十年(),蒲殿俊将紫金精舍改建为广安州立高等小学堂,开创广安新学。同年,蒲殿俊赴京考中进士。次年,他官费留学于日本东京梅谦法政大学。在日期间,与梁启超来往,崇尚君主立宪。
上世纪二十世纪初,英法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夺取川汉铁路修筑权,四川人民强烈反对。蒲殿俊等在日留学生激于爱国热情,为“保主权”,决定“自度其力,先认筑路股金,以为内地倡率”,累计认股银4万余两,并承担募捐股银30余万两的任务。光绪三十二年(),蒲殿俊见川汉铁路公司积弊甚多,上书清廷,要求公司实行“商办”。次年,公司改为商办。
光绪三十四年()秋,蒲殿俊从日本回国,在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宣统元年()10月14日,四川省谘议局成立,蒲殿俊被川人推为议长。次年创办《蜀报》,自任社长,宣传君主立宪。
宣统三年()5月9日,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20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同四国银行签订“借款筑路”合同,将川汉、粤汉铁路置于帝国主义控制之下。28日,蒲殿俊召开川汉铁路公司临时股东筹备会,协议抗争办法,并在《蜀报》上发表题为《卖国奴盛宣怀》的文章,号召人们以死争路、死中求生。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蒲殿俊被推为会长,发表《保路同志会宣言书》,号召全川群众“拒借洋款,废约保路”。从此,群众性罢市罢课斗争席卷全川。
由蒲殿俊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让清廷统治者感到岌岌可危。9月7日,川督赵尔丰下令诱捕蒲殿俊等保路运动领导人,枪杀为援救蒲殿俊等人而上督署请愿的群众数十人,造成“成都血案”。民众更加愤怒,请愿者一日数起。蒲殿俊被关押期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赵尔丰不得不释放蒲殿俊等人。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当年11月27日,蒲殿俊被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当时,赵尔丰虽交出政权,但仍握有重兵,加之成都社会秩序混乱,一些人争夺官位,蒲殿俊却给士兵放假10天。12月8日,在举行阅兵式时,赵尔丰暗中挑拨,成都兵变突起,蒲殿俊随即辞去都督职务,任职仅12天。
年,蒲殿俊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年,张勋复辟,蒲殿俊支持段祺瑞伐张,任段内阁内务部次长兼市政公所督办,为时四月。蒲殿俊从袁世凯、段旗瑞篡权得出“中国政治依然黑暗如故”的结论,决心从此脱离政治生涯,作一个“文化人”。
年,蒲殿俊拒绝北洋政府所委教育部长一职,创办北京《晨报》,自任总编。后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常以“止水”笔名发表文章,倡导言论自由,宣传妇女解放,提倡白话文和大众文学。同时,从事戏剧改良,与陈大悲一道创建“新中华戏剧协社”,创办《戏剧》月刊,创立北京最早演出话剧的“新民大剧院”和中国第一所“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年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以培养戏剧人才。
年蒲殿俊因母年高,畏北方寒苦,思乡心切,他遂从母愿,毅然辞去北京文化界的事务,奉母回广安。其间,蒋介石、刘湘等多次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出山,他愤于民国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拒绝与之为任,甘守以卖字画为生的清贫生活。
年底,军阀杨森驻防广安,蒲殿俊因不忍军阀势力的言语之辱,迁居重庆。年去北京,同年10月29日病逝。
蒲氏多英才,男女皆有杰出者
广安区蒲氏除了明清三进士外,其他能人也不少,辛亥革命英杰蒲洵便是其中之一。
蒲洵,字寿昌,又名蒲金融,广安协兴镇金广春堡山人,生于光绪十四年()九月十八日,幼时读私塾五年。稍长后,在县城杨长荣商号当学徒,性喜看书,关心国事,眼见清廷腐败,民众共患难不堪,欲到外地寻找出路。不久借故离开商号,到北京、天津等地谋生。
光绪末年(),蒲洵在天津经蔡锷介绍加入同盟会,不久,与川籍会员熊克武、吴玉章等反清人士奔走日本、英国,发动革命,两年后回国。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吴玉章受同盟会总部之命回川工作,以期因势利导,将群众的保路运动转化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蒲洵则奉命回广安组织同盟会员发动武装起义。
宣统末年()9月7日,吴玉章由上海赶回家乡荣县,正巧碰上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带领荣县的保路同志军北伐成都,龙、王二人便将荣县的一切大计托与吴玉章筹划,吴则急调蒲洵到荣县做助手。当王天杰率师返荣,知县柳荫春和土豪劣绅郭慎之等纷纷惧逃,吴玉章不失时机地提出立即推倒清朝县政权。9月25日,荣县城内召集各界人士开会,由吴玉章发表演说,宣告独立。他提议由广安的同盟会员蒲洵作新生革命政权的县知事,经大家讨论一致通过。蒲洵主政后,公开告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起义民兵擎起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四面大旗。声威所及,四方景从,荣县成了成都东南一路反清武装斗争的中心。
年1月,蒲洵到通江县任知事,10月离职。通江史志称他“热心为人民,因太认真,在任未久”。次年回到广安,在保卫团任督率。时军阀割据,驻军李樾森部蹂躏民众。蒲洵与同在保卫团的同盟会员邓耘商议后,秘密写信到南充,请派兵驱逐李樾森,并让公差潘复送往。潘将信隐于伞顶部,行至西门,遇卫兵盘查,潘惊惶失措,弃伞而逃。其信件被卫兵所获,李樾森得知,以请客为名捕蒲洵、邓耘。同年夏历八月十四日,杀害于城北郊外九石坎上面,时年仅25岁。
作为女中豪杰的蒲振声,也是广安区蒲氏家族的荣耀。
蒲振声又名蒲秋潮,少时命运极艰,父母早亡,兄弟离散,家庭破产,只有妹妹蒲振华与之相依为命。后在亲友帮助下,振声有幸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同乡张平江、郑德音等同校就读。
年5月7日,蒲振声与张平江等人在女师大举行的国耻纪念大会上,嘲讽了校长杨荫榆。5月9日,杨荫榆开除了她和许广平、刘和珍、张平江、郑德音、姜伯谛等6名学生自治会职员,以致女师大风潮扩大。在这场斗争中,蒲振声和十几位同学组成领导核心,坚持斗争达半年之久。期间,蒲振声与李大钊派到女师大联系工作的胡伦相识。年春,在胡伦的介绍下,蒲振声成为女师大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8名同学之一。
胡伦是广安协兴人,两人为同乡,又志同道合,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入党不久,蒲振声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时邓小平也由法国来到苏联,就读于中山大学,与振声同学。年蒲振声回国到上海,当时已是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特意将振声回国的消息告诉了胡伦,并向胡伦介绍了振声在苏联时对他的感情。后经周恩来同志批准,振声与胡伦喜结良缘。
当时的上海,党中央与外界的联络,尤其是与各红色根据地的联络,完全靠秘密交通员传递,费时、费事,且危险极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的六大决定:在上海建立自己的无线电台。年10月,中央特科第四科改为无线电通讯科,专门负责电台的建立,蒲振声被抽调到无线电通讯科工作。
年秋冬之际,蒲振声与负责无线电报务的张沈川假扮一对富裕夫妻,住进了上海城西英租界一幢石库门三层楼房。在这里,她接受了无线电通讯的技术培训,成为我党早期使用无线电通讯与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以及香港联络的情报人员之一。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座秘密电台的台址。
随着红色根据地的不断扩大,红军队伍愈来愈强盛,地处上海的党中央十分需要在香港建立一个新的电台,以加强对南方各根据地的联络。年12月,蒲振声、张沈川在上海的住宅内与专程赴香港的李强、黄尚英,进行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沪港两地间的电台通讯试验,当接收到来自香港黄尚英的信号后,振声和张沈川兴奋得跳了起来。年1月初,我党沪港两地之间的电台通讯正式开通,这是“我党通讯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而蒲振声这位广安籍女杰,有幸成为这一历史性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为我党的情报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年1月,掌握我党大量核心机密的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为防不测,党组织将相关工作岗位上的同志转移分散到各省工作,蒲振声被安排到位于天津的中共河北省委作秘书长。不久,河北省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蒲振声被捕入狱。年春,经女师大党员同学刘亚雄的父亲出面担保,振声得以出狱回到上海。
而此时的上海,更是一片白色恐怖,党组织便安排蒲振声到东北工作。这年夏天,振声辗转来到哈尔滨。当她得知胡伦在吉林伪骑兵四旅做秘密工作时,便请求组织让她到吉东局工作,夫妻二人得以团聚,并同在敌人营垒中工作。
不久,胡伦所在的机枪连发生兵变,由于不明真相,当地县委便派人将胡伦、蒲振声夫妇挟持到密山县北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只给他们留下一名战士、一支手枪。在这里,蒲振声和胡伦白天采些野菜和着小米充饥,夜间在黑暗中听着野兽嚎叫。
年10月,中共吉东局书记杨松因编制密山到绥芬河一带的抗日同盟军和李延禄来到密山县委,了解到胡伦夫妇的情况,对当地组织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批评。杨松派人将胡伦夫妇接到哈达河驻地,任命李延禄为抗联第四军军长,胡伦为参谋长。由于蒲振声在艰苦的环境里积劳成疾,已不能随军同行,胡伦遂请杨松把振声带去哈尔滨治病。不久,蒲振声便病故于哈尔滨。
(投稿邮箱:
QQ.哪里治白癜风最好银川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