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全集 >> 正文 >> 正文

聊斋志异对话录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7/10/18

编者说

我们在高二的时候学习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IB中文教学大纲第三部分:按文学体裁编组的作品之一。两个班的学生各自学习了不同的篇目,假期里,他们就各自所学篇目和感兴趣的篇章进行了交流。今天选择了张心怡和魏尔勉两位同学的讨论实录以飨读者。她们着重探讨了《劳山道士》、《花姑子》和《叶生》,一篇展现了道士高超的幻术借以讽刺世人的“娇惰”,一篇借有情有义的花妖狐媚赞扬了知恩图报的精神,一篇借困于名场死后不忘赶考的书生讽刺科举制度,三篇小说正是《聊斋志异》广泛题材的缩影。两位同学不仅仅探讨了三篇小说的思想内涵,还探讨了小说中情感渲染的程度和夭矫变化的情节中的合理性。

希望同学的日常中能多一些有深度的阅读交流,作为对碎片化娱乐化社会的一种反抗。

张:《劳山道士》是一篇写娇惰的王生慕道的故事,情节中包含了许多冲突和转折,艺术特色尤其鲜明。

魏:是这样子的。从情节上来看,小说写王生慕道求师却半途而废最终贻笑大方的故事。作者在篇章中早已埋好伏笔,用道士初见时的评价“恐娇惰不能作苦”与自身的“慕道”形成对比,制造矛盾,指出王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憧憬和幻想,但没有能力实现,因其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就为下文王生学道态度的转变而做出铺垫。从因为“过月余,手足重茧”而“不堪其苦,阴有归志”到因为目睹了道士高超的幻术,而“窃忻慕,归念遂息”,最后却又因自己的心不洁持,而法术不灵,却转而“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人物态度的转变也造成了情节的跌宕起伏。

张:文中对幻术的描写也是让人读来吃惊。

魏:是的。文中第二段描写法术的语言和行文也极为精彩。法术使一张单薄的纸,转变为镜子,继而又变成一轮明月;法术让樽中的酒从不少减;法术又能“箸掷月中”,变化美人,不仅让王生,更让读者如梦似幻。让人钦佩的是,作者在反映出法术和场景的神奇的同时,竟也在字里行间写下了讽刺的意味:“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这儿通过描写道士的门徒竞相饮酒的画面指出多数学道之人其实与王生无异,私心强烈,心术不正。

张:是呀,作者这样的描写更能加深其中的讽刺意味,起到批判与劝谏的效果。王生的所作所为与自己的欲望相比差距实在巨大,更可悲的他不自知内心的不纯,只知道一味的责备道士。他的小技呼应了结尾的“宣威逞暴之术”,王生则对应了“舐痈吮痔”的媚上者。作者巧妙的点出了这样的所作所为不仅具有欺骗性,更具有危害性。

张:《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篇《花姑子》,与我们之前所学的题材好像不太一样,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魏:是的,贡生安幼舆因为平时心善,经常高价买下别人的猎物后放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花姑子,沉迷于她的一举一动,对她心生倾慕。想要求亲,但花姑子虽与他交好,但迟迟不愿成亲,最后在安幼舆的执念下,将他带入家中,却被父亲发现。安幼舆回到家中,心神不定,又再出发去寻找花姑子,却误被蛇精所骗,丧失性命。花姑子赶来之后十分伤心,与父亲一起,到阎王那儿交换条件,救回了安幼舆。但却在他醒来之后嘱咐了他几句便因重伤离开了。

张:情节曲折跌宕,但也正是因此体现了花姑子善良的品质。结尾用异史氏的点评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此非定论也”,提出评价个体时不应用出生做论断,而是应该用行为或者性情去衡量,这样的道理在当时也很耐人寻味。

魏:和爱情故事不同的是,《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写书生的,比如《叶生》。

张:《叶生》是《聊斋志异》中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之一,因为正如著名聊斋评论家冯镇峦先生所说:“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叶生》可以说是蒲松龄早年经历的翻版,体现其所思所想最为贴近与深刻。大概的主题就是“文章憎命达”吧,“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这种无奈和悲哀通过文字深深打动着读者们的内心。文章的主人公叶生是一个尽管“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却在科举之路上一直很蹉跎的书生。后来,丁乘鹤来到这里做县令。他很欣赏叶生的才华,给了叶生很多鼓励支持。然而在一次很关键的考试中,叶生又落榜,“嗒丧而归,愧负知己”,最终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不久叶生去世,其魂魄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找到丁先生,住在丁先生的家里,并把丁先生的儿子培养成了进士,做了官。后来,叶生跟随到自己家乡做官的学生衣锦还乡,在自己破落的院子里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妻子见到他大惊失色,叶生早已死去的真相这才被揭开。

魏:这篇作品的感情好汹涌啊,短短不到字的文章,竟出现了十几次表示“悲哀”感情的描写,例如,“嗒丧而归”,“零涕不已”,“持书啜泣”,“惨然不乐”,“意甚悲恻”,“生凄然曰”,“怫然惆怅”,“大恸”,“悲哭”,“挥涕告诉”,“涕堕垂膺”,“哭诸其室”等等。这似乎和曹文轩所说的“悲不写到悲不欲生”的写作手法刚好相反呢。这样高频率的情感渲染对文章有何作用呢?

张:的确,蒲松龄的作品在我看来感情色彩都比较浓烈。而正是这种最直观的感情宣泄清晰明了地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拿《叶生》来说,正如你提到的,文中多次出现描写悲哀情感的语句,直接从正面暗示读者《叶生》写的就是一个书生的悲剧故事。这种悲哀情感的高频率重复出现使得作品的悲剧性通过叠加变得更加浓烈,反映出作品悲剧性的主题走向。然而,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悲哀的感情似乎又都衍生于科举考场上的失利,这是文本一开头就作为背景清晰交代给读者的。于是,蒲松龄笔下叶生的感情越悲痛越无奈,读者们心中对于科举制度不完善的弊端认识得就更全面,继而对于叶生的同情之感就更浓烈。通过这种方式,蒲松龄想通过作品传达的“文章憎命达”的主题就通过细致高频地描绘悲哀这种暗示的方式体现出来了。这种暗讽现实的方式在《促织》中也有完美的体现。《促织》你也学过,成名在文中的感情线路是一大看点。随着促织的得失,成名的情绪持续在大悲与大喜这两个极端上徘徊——得到促织时“大喜笼之”,失去促织时“如被冰雪”。这种大幅度的情感起伏从侧面反应出了当时社会民不聊生的局面,试想,一只小小的促织竟能操控民众们的情感,正所谓“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通过对于汹涌强烈情感的描写,蒲松龄清晰地将本文地主题展示于读者面前。

魏:如果大家都不知道叶生早已死去的事实的话,文章的结尾突然通过妻子惊恐的神情来点明会不会略显突兀呢,有点像为了给读者营造出乎意料的情绪而刻意设置这一离奇的结尾?

张:其实结局的出乎意料并非没有先兆,蒲松龄在前文中已经巧妙地埋下了伏笔。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在描写叶生病入膏肓的部分时,蒲松龄很巧妙的加入了对比:一个“服药百裹,殊罔所效”的人,“逾数日”,竟然能突然下地拜访知音了。这种落差在读者第一遍阅读时是无法刻意去







































白癜风专科哪家好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