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网络作家quot二月公子和文友q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1/11

???????点击:上方文娱南阳↑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南阳不但有享誉全国的“作家群”,还有一批不可小觑的文友力量,在南阳网上就聚集过这样一批青年作家和文友,里面有资深的文学爱好者,有已经发表过很多作品的作家,也有在网络上有很多拥趸的网络写手……文娱南阳将会陆续推出一批作家和文友的作品,通过公众   初夏已经颇热,无端却有人挑战,计有鲁钊、徐文、李远、杨静四君子,撕去往日斯文儒雅,男女搭配、打架不累般地,执意要与我在独木桥上一较高低。我实在是晕水晕高的主儿,想必他们知道些端倪,照我软肋下手,不免让人唏嘘。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这些文友。不去过那个独木桥,责任似乎并不在我,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我耍棍,如何出招?而让一个拿惯了笔的,又是一个晕水晕高的主儿,去独木桥上比试,他们的心机,我亦然心中昭昭。

  我原本是不屑于和徐文计较高低的,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想必是受了鲁钊的蛊惑,竟然第一个出场。他在独木桥上摇摇晃晃的样子,委实让人好笑。烈日很是炙热,徐文的脸膛,就像注射过鸡血一般兴奋,我只是攥了下拳头,他却已经筛糠,想必他的脊背,已是一层一层的冷汗。想起徐文往日的仙风道骨,我却已经黯然,唯有扭头折回。也罢,“二月公子”不争胜负,则天下没有人能与“二月公子”争胜负。

  李远开始跃跃欲试,在他与我对持的瞬间,我却想起曾经对他百般的好处。我和李远的姑父,原本就是旧交,基于如此,李远于我,往日都是恭维有加,万料不到竟然为了一个过桥游戏,非要把我挤落水中,这尤其使我觉得悲哀。且罢,我就自己跳下去,给他一个胜利,所谓“二月公子”不入地狱,地狱必然空空如也。

  仅说杨静是个才女,似乎并不足以形容。但我实在不能去想,她却忘了温文尔雅的过往,竟然真的走在桥上。这让我想起了一出关于白蛇的旧戏,而我似乎就和那个许仙有些关联。“许仙”和”白蛇”在桥上相遇,我望见的双眸脉脉含情,于是倾身环抱,转身换位,彼岸的阳光,使我浮想联翩。

  鲁钊的小九九,我早已料到,果然他最后一个走上桥端。这车轮战的猫腻,大抵是瞒不得我的。这使我想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原本真应该优胜劣汰,强者胜出,于是就起了心思,随手那么一指,他便下意识扭头去看,一个脚印趁机生生踹在他的腿弯。

  这实在是一场无聊透顶的比赛,比赛的结果,我只看见河中泛起一团浪花,鲁钊在那里随波逐流。而在独木桥头,唯有徐文、李远、杨静围绕着我,如同乱蚁。李远正告我:“还是赶紧捞他上来吧,鲁钊的落水,二月公子是脱不了干系的。”我也觉得有捞他出水的必要了,虽然他的落水与我毫不相干,但作为朋友来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木文化很可怕

  戗箜翮齑歙畿黪褫髑屙,虿黟囹簟蟊豳綮,蠡瀹蠛躔……

  这小说很感人吧?

  对于一些喜欢装B的人,我习惯微笑着对他说:你是很棒的文具盒!

  木文化,是让整个人类恐怖的的事情!

  “现在网络文学在传统的视角里,属于速食主义,有评论家认为网络文学难出经典。”说这话的人,和这个所谓的评论家,就是一个木文化和装B的文具盒——他若真有文化,你让他把这个小说评论一下!

  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谁都难以写出经典,经典是那么容易写的吗?鸡生蛋,鸡也拉屎,但你肯定只吃蛋,不吃屎的,对鸡如此,对作家亦然。每个出色的作家,都希望多生蛋少拉屎,你读作品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多吃鸡蛋,少理鸡屎。很多人放着蛋不吃,整天追着网络作家研究屎,难道你靠吃屎能吸取营养?

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对掐,是无知无能的表现。政治清明时代,是文学的百花争艳时代,不可能“我花开时百花杀。”就如同南阳这几天的天气,10几天里反复着四季,出门的时候实在不知道该穿什么,走在大街上,穿短袖的和穿棉袄的擦肩而过,相互看了彼此一眼,然后各自心里都默念了一句——“信球货!

  好吧,确实我也木文化,因为这篇二十多字的小说,我也读不出来。只是,主持人用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开局,生生把我穿越到了10几年前。

  网络文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它对传统的文学理念、创作手法、阅读方式、传播形式等,是一次最伟大的革命。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构成了文学领域最活跃和最具创造能力的主体,无数的新锐网络作家,或玄幻、或幻情、或悬疑、或异侠,在无限的空间中充分张扬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的作品不再去反映具体的现实情境,而是将视野放诸到浩瀚的宇宙,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再造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网络文学为中国文学所做的最大贡献,是恢复了中国文学的想象力传统。我认为,网络文学是承继了《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经典小说传统的,在想象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高度——整个世界都在感受着网络文学的魅力,网络文学旭日东升,你还在给我扯什么“速食主义”和“难出经典”,且不说你愚顽不化,我真觉得你是一个隔世的怪物。

  信息时代以来,南阳,一方面是政治的开明和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却是文学的彷徨和网络文学的缺失,南阳文学因此而出现乏力现象。年7月,“寻找中国座文学之城”活动,在盛大文学旗下网站正式上线,这项活动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打造当代文学名城为目的,评选最具文学氛围、最能代表中国文学水准的城市,然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学名城”称号。让我心意难平的是,不仅最终晋级的10座城市与南阳无缘,南阳竟然远远落后于百名之外,河南晋级百名文学之城的是郑州、洛阳、商丘、三门峡。这次评选,本是网络时代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网络文学的缺失,整个“文学宛军”在评选中全军覆没。

  南阳人经常毫不脸红地说南阳出了几多作家,这些作家怎么怎么NB,怎么怎么有“文化”,但是整个中国找了座城市,南阳连最后一名也不是,我若再说自己生活在“文学之城”,除非我的脸已经不是脸了。好吧,我不管你怎么想,我也不管南阳那些NB作家怎么自负,我只知道,自己的脸,不是把屁股涂脂抹粉就可以冒充的。

  因为我知道什么是脸,所以,我思考着南阳为什么名落孙山。而那些文具盒人物,显然对这个事件一无所知。

  名副其实的“文学之城”,不是看文学史上的辉煌,而是看这个城市的文学环境,而网络作家的数量和网络文学的质量,是更为重要的评判指标-----当网络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学也必然成为文学的主导。

  我们希望自己的城市,是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学之城”,这对拥有数千年文学传统的南阳来说很重要,“文学之城”的称谓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荣誉,也会为城市增强人文气息,为市民增加幸福感。

  去年有一件很扯淡的事情,南阳被评为中国幸福感第一的城市。四年前,南阳落选“文学之城”,我哭了;去年,南阳当选幸福城市,我操了!幸福的城市需要一颗湿润的灵魂,而文学恰是这颗灵魂的主要构成。南阳有着上千年文学积淀,我们却被别人“木文学”了,我们远离着幸福,却被那些“文具盒”式的人物“幸福”了。

  我是南阳的一个草民,被南阳的土坷垃滋养到今天,我对南阳的感情,是可以为之倾尽热血付之生命的,对南阳以外的东西,我统统水土不服,谁说南阳的坏话,我就和谁六亲不认地翻脸。我喝着凉水操着习大大的心,我啃着咸菜替市长担忧,文化与我没有毛的关系,却整天为文化竭尽心力。拿着国家俸禄该操文化心的人,很多吃饱了像个文具盒一样就知道装模作样,我是饿着肚子替撑着肚子的人干活。“文学之城”评选的时候,我极力呼号,让我跪下双膝求一票也绝无怨言——我跪天跪地跪父母,为南阳一跪是因为我对它掏心掏肝的挚爱。

  一己之力!草民之力啊!!!

  (此处省略若干字,因为我不可以说脏话!)

  那时候我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文化和文联离我都很遥远,我被“木文化”得孤苦伶仃,我不知道“文化”在哪里。我身边只有我的兄弟(我把兄弟叫做男宠,这个似乎是后面的问题),海阔天空,海之都……还有很多,我不需要一一写出他们的名字,因为我的这些草根兄弟,都是闲吃萝卜淡操心的主儿,他们和我一样从来不打算在文坛和文化上留下一笔,但是他们可以陪我哭陪我笑陪我喝醉了耍酒疯,可以看着我泪流满面地“为文学之城干杯”,然后拉着我失声痛哭!!!!

  (好吧,我真的泪流满面了!)

  南阳落选“文学之城”的这年,海阔天空、海之都……,我们AA制,以南阳广场南街网做后盾,用一个锅拍子做会标,萎缩在一个小饭馆里,召开了南阳第一届网络文学论坛,原本“见面不相识”的网络写手,在“文学之城”的梦想中,共话南阳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发展。

  我们是一群SB,色盲都知道不去绘画界凑热闹,我们“木文化”却屁颠屁颠地为文化聚会。就好比古代,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是太监,一群有权力没能力的废物。我们是一群有想法没办法的废物。

  两年逐梦,南阳网络作家崭露头角,网络文学风起云涌。2012年9月,南阳网络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吹响了南阳网络作家的集结号!这是南阳网络作家首次集体发声,从零落分散到整合凝聚,我们以卑微的心态、鼓足勇气向外发出了声音:“我们的根扎在南阳,我们的作品走向世界。”

  我必须感恩很多人,包括文学界的老师和前辈,我同样不需一一写出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也在陪着我为“文学之城“做梦。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行者,是网络作家协会的名誉主席,作家周大新,为南阳网络作家协会题词——“网络文学,生机无限”。这些执着于文学精神的人,才是我敬仰的人。

  目前,南阳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作家和写手近200人,国内有影响的网络作家20多人。一大批网络文学作品从南阳走向世界,其中《摸金令》、《怒江之战》、《王的墓葬》、《盗墓迷踪》等网络小说实体出版后影响巨大;“南阳现象”震荡着中国的网络文学。

南阳的网络文学作品,以“三问”为特征:

  一是“问苍生”,八月炸的官场系列作品《官场教父》等,风靡网络,盗版书出版了好几套。我写的《南阳好人》,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是原汁原味的南阳方言,我之所以用南阳话写小说,是因为南阳并不缺我这个作家,但南阳作家不应该只停留在喝南阳水说南阳话的层面,应该利用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展现南阳的独特魅力。我这个“木文化”的人“被幸福”了,我不知该为之哭、为之笑、抑或为之若无其事……我憋不着就放了一个南阳屁。

  二是“问鬼神”,乾坤从盗墓小说起步,凭借《摸金令》、《怒江之战》走向文坛,还有一一的《王的墓葬》等等,可视为青年网络作家中的佼佼者。

  三是“问宇宙”,以思慕、旖旎、品一为代表的“90后”,近两年新晋的网络写手,他们的作品大多符合同龄读者的阅读口味,穿越宫斗、仙侠玄幻,在与读者互动中写作,是新浪、腾讯、网易、起点、17K等网站的驻站大神,

  我不想假装不正经地批评别人的假装正经,这不是我一贯的率性。关于主持人的最后一句话——“南阳是一个作家云集的城市,本市的网络文学作家能否与传统作家相映成辉?”本不想回答,但是真怕主持没面子,所以简单总结两句:1,南阳网络作家已经重组了南阳文学的格局。2,作家不是职业不是头衔不是级别,谁靠作家头衔拿作家俸禄不干作家事,我去相映也成不了辉。

作者简介

 

二月花开,南阳人,某单位职工一枚。热爱读书、运动、野游。喜欢将经历、随感诉诸笔端。

塔子山寻梅

  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我走进了塔子山。这座不大的山上,长满了梅,我来时,梅花已经盛开。其实,来塔子山,就是为了看梅花。

  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风吹过,梅花的幽香在山间弥漫,走在花丛中,淡雅的香,一阵阵扑面而来。王安石的《梅花》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确实,梅花朵朵,暗香浮动。禁不住就想起《红楼梦》,想起了贾宝玉吟咏的“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寻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为割紫云来。槎枒谁识诗肩瘦,肩上犹沾佛院衣”的诗句,宝玉向妙玉乞梅,那场景,该是怎样的诗情画意?

  塔子山梅园,纵横排列的梅花树,极具气势,恣意的枝条上,朵朵梅花,绚烂地开放着,把生命昂扬到极致。梅园里的梅花,多为红梅,也有不少白梅。红梅妖艳,白梅洁净。有时一棵树上竟然红白相间,那薄如蝉翼的花瓣在微风中,轻置枝条之上,在轻风中摇曳,看着傲立怒放的梅花,仿佛忘记了世间琐事,只想闭目屏气,将这花香留于心底。是你,独步早春,在寒意很深的早春季节,万物尚未发芽,而梅花却凌寒而开,把白雪一样洁净与一缕梅香留在人间。

  在塔子山,我看到的是漫山的土石,瘠薄的黄土地,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土地上,梅花却以旺盛的生命力,向人们昭示着它们的顽强。其实梅花是大众花,山涧野地,落地生根,蔚然成林,自成风景;乡村茅舍,临窗而栽,花香四溢。梅花站在哪里,哪里便有缤纷的花朵与掩不住的的幽香。

  说实话,我爱梅花的香,梅花的香味,别具神韵,清幽淡雅。“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花香随风而来,看不见摸不着,但花香无处不在,犹如浸身香海。陆游《咏梅花》诗曰:“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梅花那淡淡的香,绕身而来,久久挥洒不去。

  因来的稍晚,游人不多,反而幽静。三三两两的没人大声喧哗,有的捧起梅花细细观赏,爱不释手,有的在花前拍照留念,看来游客都是爱花惜花之人,并无采花折枝之人。说起惜花,想起鲁迅先生的《惜花四律》,其中一首“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随碟飞舞的落花,都能叫先生触目惊心,看来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都会心生怜惜爱护之情。

  人们爱梅,爱的是梅花的不畏凛冽的寒风,不畏冰袭雪侵,铁骨铮铮,傲然挺立,昂首怒放,独具风采。梅花的精神,在于她不屑于繁华富贵,甘愿孤守清贫、寒冷和清贫。梅花,赋予了文人多少才思,一树梅花千首诗,冷艳高雅赢得世人讴歌颂咏。元代杨维帧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因此,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梅花,被誉为“东风第一枝”。在我们乡下,许多女孩都以梅花为名,春梅、秋梅、冬梅。也许,以梅为名,是她们的父母的期望,希望坚强、独立、顽强,能经得风雨,耐得霜雪。

  顺着小路上梅园里面走去,看到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梅,或从底部分叉,两或三支树干不规则的伸开,树干上如星星般的点缀着小朵的花儿,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蕾已稍稍打开。亦有的或直接从根部伸出很多树干,直直张上去,如同灌木丛一样,这上面的花儿大都比较浓密,远远看去如同花树一般。让人忍不住上前与之合影,留着美好时刻。

  傍晚上山,寻得这样好的梅花,方不辜负走那么远的山路。古人都是踏雪寻梅,可时下天气晴好,竟无雪可踏,不过便赏到这多漫山遍野的梅,也是雅事一件。

汉冢,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汉冢,我的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童年的时光,是快乐的,也是难忘的。记得在夏天的傍晚,十来个小孩子们疯跑在场上。场是农村打麦子用的。那时天上的月亮,仿佛比现在要亮,整个大场被月光沐浴着,亮堂极了。奶奶就坐在场边上,一边摘着棉花,一边看着我们玩儿。我们的玩法由老鹰捉小鸡变成了捉迷藏,再变成砸沙包。奶奶的眼睛也笑眯成了一条缝。

  玩累了就依偎在奶奶的身旁。

  “奶奶,您就再讲个故事吧。”

  “哎,这女娃娃儿,天天缠着听故事,奶奶那里有这么多故事嘛?”

  “不嘛,不嘛,就要听。奶奶好,奶奶好,奶奶吃个大红枣。”

  “哈哈,真拿你这娃娃没办法。好好好,那就讲一个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吧。”

  ……

  从那时起,我便知道,汉冢不是个一般的地方。

  每天踩着汉冢的土地,我一天天的长大。慢慢知道了生我养我的地方,蕴含着这么深的汉文化。

  汉冢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姊刘元墓冢所在,所以称为大姑冢,民国时期,才改名汉冢。据《后汉书》记载,刘元,刘秀之姊,嫁于新野人邓晨。刘秀起事,邓晨率先响应。新莽地皇三年(公元11年)刘秀联合绿林起义军,占据湖阳、棘阳等处后,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今宛城区瓦店镇),与王莽军交战,汉军大败。

  当时刘氏家人及诸将家属多死于乱军之中,刘元被王莽军队俘获,也遇害,死后葬于宛东南(今宛城区汉冢街)。随后,东汉建立,邓晨死后,刘元坟茔从南阳汉冢迁至洛阳北邙山与邓晨合葬。至今在汉冢小学的校园内,仍保留着书写“大姑冢”的牌匾。

  今汉冢一带的一些村落因刘秀反王莽的传说形成了不少地名。如离汉冢街两三里处有刘秀营,此处因刘秀军队在此驻扎而得名;街西南一里有莽将庄,因王莽军队在此驻扎而得名,后讹称马前庄;街东二里有走马岗,因刘秀在此处上马,遗有“汉光武上马石”碑而得名;街南三里有焦鼓营,因该村为汉军与莽军交战处,激战中鼓声响亮而得名,后讹称焦古营……

  这些地名无疑都佐证着东汉光武帝刘秀初期在南阳辗转战斗的事实和刘元曾葬于汉冢的渊源。

  这些故事,在奶奶很老的时候,我又讲给了她。后来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把故事讲给了我的儿子。还带着他去汉冢小学校园内看大姑冢的牌匾,给他讲这几个村庄的来历,并想象着给他讲述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在这里和王莽激战的。想象着战争年代,这里曾遭受着怎样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现在的汉冢,非常漂亮。处处一派新农村美丽的景象。乡间小道,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每个周末,我都会驱车回汉冢看看。走一走家乡的柏油小路;鞠一捧家乡的黑土,看一看连片青青的麦苗,都会让我兴奋不已。

  我常在想,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家乡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家乡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我也常在想,等我渐渐老去的时候,我要回到汉冢,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房前屋后种上一垄一垄的蔬菜和连片的鲜花,养上一些鸡鸭。等到鲜花盛开的时节,我就坐在花丛中,看着满院的乱跑的鸡鸭,给我的后人们讲家乡的故事。

特邀编辑:慕容真子

责编:侯志乾

文娱南阳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