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鬼不一定害人,但害人的一定是人读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9/5

六岁时,看露天电影《画皮》,被里面那个夜叉画好人皮后猛一回头青面獠牙的样子吓哭了,那个镜头被“定格”在我幼时的大脑里,从此以后“怕鬼”,虽然并不知道鬼具体的是什么样子,但却就是怕。

小学四年级时把《白话聊斋》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主要被里面的鬼怪的情节吸引。

初中时学了其中的一篇《促织》,才知道那是蒲松龄老先生为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不能直抒胸臆只好借故事来表达。

看过电视剧版的《聊斋志异》,片头曲一响就能让我毛骨悚然,自己在家不敢看,看完总觉得屋子的某个角落里藏着什么东西。

后来看过王祖贤和张国荣拍的《倩女幽魂》,这部片子堪称港台拍的鬼片里的精典之作。

回忆这么多,就想说明正因为《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之作,才被后人不断的从中取材拍成不同版本的影视剧作品教化于人。

最近重新再看《聊斋志异》,不同的年龄阅读相同一本书却读出与之前不一样的感受。以前一想聊斋就跟鬼怪扯上联系,六岁时根植于心的恐惧感就会被激发出来,现在再读却让我有不同的启迪和感悟。

蒲松龄老先生用笔下的妖、怪、鬼、狐来喻意现实生活中的“人”,之前我故事里只是简单的区分“好人”、“坏人”、“对”与“错”,放到现实生活中却远比故事复杂千万倍。就像现在身边有很多看似道貌岸然的人,当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通过某个事件被揭露出来时往往另我们震惊。有点披着“画皮”的意思。用蒲松龄老先生的笔形容就是“花面逢迎,世情如鬼”。蒲松龄笔下的官吏、乡绅、恶霸他们像豺狼一样吞噬着着弱者的生命与利益,与现在的某某苗、某某奶粉、某某工程质量等事件相比,有类似之处。让人不免觉得有时候人比鬼可怕的多,因为鬼不一定害人,但害人的一定是人。

一本真正的精华好书,就是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一样。法国汉学家克罗德说《聊斋志异》是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建议如果读就读文言文版的原本,读的时候虽然速度上会慢一点,有些地方甚至要看注示甚至查典故,但却更能读出蒲松龄老先生驾驭文字功力的不同凡俗。

一本《聊斋》读出不同的人生感悟。有道是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聊斋。

赞赏

长按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