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读音
治的读音,在我们的读经本里有两种,zhi和chi。下面汇编了一些教授关于读音的回答。总体来说就一句话,读是最重要的。从中亦可见教授反复叮咛之意。
爱读经出版的中文经典教材《学庸论语》
《国治zhi》
《治chi其赋》
治:陈知切平声二支,当做动词时念chi(二声),如言治水、治国、治人。
治:直意切去声二寘,当做念zhi(四声),如言国治、事治。治:(chí)形声。本义: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昔禹治洪水。——郦道元《水经注》
民治渠。——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聊斋志异·小翠》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史记·孝武本纪》
治理;管理;统治。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伯乐善治马。——《庄子·马蹄》
?
这些念做chí(二声)
pao:请问实际教学的儿童读经老师们:我要编儿童读经本(圣经),若不加上注音(简体字不加上汉语拼音),好或不好?
说明:学龄前根本不需要看注音;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极需依赖注音。但过于依赖注音,就无法达到认识、记住中文字的功能(外国华人子弟,就有许多看拼音背文,久之仍不识中文字之案例)。若不加上注音,加上家长老师不指导,孩子恐不易自学;然而,若孩子配合先听CD数十篇之后,再自行朗读(最好是亲子共读,不会念的再加上注音),是否可行?
ps:注音符号的校对真是极不容易,不同人校了好几次,还是有错!所以,王教授编辑儿童读经注音本,真是辛苦啊!
王教授答:
不加注音,恐怕学生及家长和老师,一打开就畏难,不敢读了,障了一生的福。
加注音,似懂非懂和初懂注音的孩子,又喜欢只看注音,认字功效打折,延后了识字的时机,所以这是两难。
我曾经想:对一般常用的字不注音,只对老师和家长认为的罕见字和容易错读字加注音,但这颇难判断那个字是生字那个字不是。
所以,思前想后,反复自我设想,论证,结论是:抾除百年恐惧感是第一要务,至于识字效果打折扣,其实,终究也还是能识字的,只是延后三个月半年,最多一两年,那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对不识字的小小孩,最重要的是多听就会背,只要会背,读经的成效就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识字只是读经附带的功能.何况一般学者要儿童提早识字的理由是要他提早阅读,提早表现聪明才智,而真正认真读经深意的人,是不鼓励孩子看课外书的,不愿意太早让孩子表现聪明才智的.如果不需要提早阅读,那,提早识字的意义就不大了。
当然,能识字才能阅读,而阅读也有相当的意义,所以吾人也不是故意禁止孩子去识字,去阅读,只是教育的重点不在这里.如果用的是注音本,老师和家长偶尔提醒孩子要看字,也就够了,因为识字是人类的本能,而且喜欢阅读也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有的学者认为教会孩子识字很难,教孩子喜欢阅读更难,所以国家的教育把识字和阅读视为大工程,摆下大阵仗,不知费了多少时间和金钱,还不能如愿.我却认为读经读多了,要孩子不识得字才难,识了字,要孩子不喜欢阅读尤其难上加难。
所以,何者为难,何者为易,见识眼光不同,答案便不一样。
答案不一样,所注重的要点就不一样,因而采取的策略也会不一样,策略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了。
唉!当今之世,谁与谈此事?
读音问题未完待续文章主题:请教季谦先生
季谦先生,您好!有关经典的版本和读音的问题想请教您。
您主编的经典诵读本出版说明中说:“四书用朱熹集注本。”能否谈谈这样做的好处。“注音亦尽量采用底本中所注。”这就是说依朱子注采用古音来读,这样对于现代人读经典有何意义。是不是读这样的版本更有古韵,更能流传久远或读这样的本子再读朱子的四书集注便相得益彰了。
二、对于古音实在不太了解,能否指点一下其方法和门径。
1、父没观其行(xing去声)
2、恭近于礼,远(yuan去声)耻辱(ru去声)也。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ang去声)
4、有酒食(si去声),先生馔
5、揖让而升,下而饮(yin去声)
6、殷人以柏(bo阳平)
7、始作,翕(xi去声)如也;从(zong去声)之,纯如也
8、仪封人请见(xian去声)
9、从(zong去声)者见(xian去声)之
10、车(ju阴平)
以上略举《论语》的前三篇一些字台版的读音,上面的读音应该就是古音的读法吧!还有一个小问题:“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导。而读经本读dao(去声),是有误还是古音“导”也读“dao(去声)”?
三、在读音上还有一种情况:为什么大陆现在读作阴平的音,在台版课本中是标作阳平?
1、孰谓微(wei阳平)生高直
2、质(zhi阳平)胜文则野
3、昔(xi阳平)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危(wei阳平)邦不入
5、巍巍(wei阳平)乎
以上是台版的标注,而内陆现今读阴平。若内陆要做以朱注为底本的正体字论语注音本(罗马字母注音),这类的读音如何依从?
王教授答:
承问,敬答如下:
一,语文特性总说:文字和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的工具。论语曾有记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既然记出孔子教人读书(尚书)、读诗、和习礼时,是用「正音」(河洛中原周王室之官话,因为此乃关系到「国际」往来的学问,故用「官方语言,类似现代中国人用「国语」或「普通话」),可见孔子之讲学,一般情况下用的是方言──「山东腔」。当时不仅方言多样,连文字书写都各国不一,秦始皇始制车同轨和书同文,但语尚不同音,直至近代才有由国家统一的「普通话」。为何古人既注意到书写要同文,而不也把语音统一起来呢?我想一方面是语音的统一在技术上较为困难,而且书同文是比较重要的,语同音的重要性没那么大,尤其古时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类思想传递最主要的管道是文字。现在,虽然语同音了,但语言是比文字还活得多的不稳定的东西,群众约定则俗成,其变化是很快的。文字可以一定两千年,语音,可能一二十年就要重订一次。还有,如考虑到各地的腔调,几乎永远没法完全「标准」。所以,读经,或作学问,如果文本无误的话,语音只要八九不离十,即可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是不必那么在意的。
二,语音取择要领:楼上小楼说得对,同一个字,若读不同音,有时是有辨义作用的,俗称「破音」(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不同义,故不同音)。但有时只是古今音的不同,音读虽不同而意义不变,俗称读音和语音(如「车马炮」和「汽车」的车字不同音,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如读成「鞋」,则和「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家」不协韵,故最好读「读音」──即古音──「侠」),更有的只是地方习惯的不同,(如「头发」的「发」,台湾小学课本读第三声,而电视洗发精广告学北京腔,念四声,我觉得很难听。简体字「发」「发」同字,可见也可以读第一声。如有人追问:三个读法中那一声对?则答:都不对!因为这个字古音念入声,不念入声的都不对。但明清以后「入派三声」,入声被忘记了,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了,所以读什么调,也可以说都对)。而有辨义作用的破音之中,有的是有明显分别的(即:没读破音时,人皆认为读错了,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行走」和「银行」的「行」字),有的则无明显的分别(如「行动」和「品行」的「行」字,今日都读为「形」,也不算出错。其实,此二者,一是动词,一是名词,严格来说,是应有分的。至于同样是「德行」一辞,其「行」字读成第二声和第四声,表意是不同的,一指道德的「行动」,一指道德的「情操」。一是动态的,一是静态的)。
三,为今之计:但我看现在的人,上自政府,下至百姓,都乱了套了,尤其是大陆,半世纪来以反古为雄,更是「无法无天」了。所以,对于重要经典,如四书,我自觉要遵照古音,至少我有所本,立于不败之地,而朱熹又是个负责任的笃实的大家,为何不遵呢?除非谁更有学问了!
四,于是对承问诸条,可以简答如下:
1、父没观其行(xing去声)
此处「行」,不是一个个的「行动」,而是平日所养成的「情操」之意,是作名词用,故读去声,意义才得准确。
2、恭近于礼,远(yuan去声)耻辱(ru去声)也。
「远」作形容词读上声,作动词读去声较清楚。因为在此句中如把「远」字读为上声,此句的文法是不通的,因为没有动词了。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ang去声)
古人将「养」字特别分出上声和去声,一是平常的「养育」义,一是「以下养上」的「奉养」义。此点分辨,可见古人在意于「爱」之品类有多样,所以自觉地在日常口语中表现了出来,正显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度。你可以说古人那么噜嗦,真封建。但「礼」须耐烦,不耐烦者,必是还没进入到文明的心灵。
4、有酒食(si去声),先生馔
「食」当动词「吃」,读二声。当名词「米饭」时,读去声。
5、揖让而升,下而饮(yin去声)
「饮」字原是上声字,可作动词如「饮酒」和名词如中药之「生麦饮」。但有时「饮」的动作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当有被动义(使人喝)时,读去声「印」。如古文「酌以饮寡人」,意思不是「倒酒把寡人喝了」,而是「斟酒给寡人喝」,所以在此,要读如「印」比较明白。又如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之诗,「饮马」者,其全部的意思是「把马牵到有水处让马喝水」,这一连串的整个动作,用「饮马」两字表示,此中文简省之道也。若在外文,则必须分主客,还要用被动格式,加个「使役助词」,是很烦的。中国人认为:如果不破个音,怎对得起这个「饮」字的重担?「揖让而升,下而饮」的「饮」字,意义更重大了,是表示:大家都射过了,射胜的这方,向射败者作揖,请败方升阶到堂上去饮酒(败方有酒喝!与洋人相反)。这些动作之复杂与庄严,恐怕须要将「饮」字的读音变一下,才得以尽其意蕴。现代的人都苟简了,什么都不讲究了,若坚持要读三声「引」,谁也不敢说一定不行,只不过脑子里现出的是「呼!喝!干杯啦!」的情景。(说到这里,我想到有朝一日,我有了书院,来书院读书的孩子,都要习射,也必用「揖让而升下而饮」之礼。)
6、殷人以柏(bo阳平)
此读音语音之异,意思是:读书(尤其是古书)时读「勃」,讲话时(或读白话文)时念「摆」。
7、始作,翕(xi去声)如也;从(zong去声)之,纯如也
从之,读如「纵之」,是「随之而放开来」的意思,和平常说「服从」「随从」之意稍异,故变其音以别之。
8、仪封人请见(xian去声)
「见」字,主动去「看」时,读「件」,如孟子见粱惠王之见。被接见,读「现」,有如「出现在他人前面」的意思。有时候被动意在句首或句中,会用「见于」两字,更应读成「现」。如「庄暴见孟子,谓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云云」,这几句文中,有两个「见」字。显然,前一见字和后一见字,其文法地位不同,故前读「件」,后读「现」也。。
9、从(zong去声)者见(xian去声)之
「自何所来」之「从」,及「跟随」之」「从」读「阳平」,是动词义。作「跟从的人」解时,是名词,读去声。「见」字如上。
10、车(ju阴平)
此古今音也,亦即读音语音之别也。试看下象棋的人是说「弃『居』保帅」,还是「『汽车』保帅」?便知所谓古今音,读音语音之不可不别也。
11、「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导。而读经本读dao(去声),是有误还是古音“导”也读“dao(去声)”?
朱注所谓「道音导」者,是说「此处的『道』字和『导』是音同义同」的意思,「某某音某某,表其音同意同,是训诂家常用法也。而「导」字在历史中,只有一个读法,即去声「盗」,没有上声的音。现在读上声的,按理是错的,最少是不符古法的。
五,另问:至于在读音上还有一种情况:为什么大陆现在读作阴平的音,在台版课本中是标作阳平?
1、孰谓微(wei阳平)生高直
2、质(zhi阳平)胜文则野
3、昔(xi阳平)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危(wei阳平)邦不入
5、巍巍(wei阳平)乎
以上这些字的音,甚至更多的两岸所念的调性不同的情况,更无所谓了。本来阴平阳平,在古时都是叫「平声」,但平声的发声有「清、浊」之分,后来,大体上,清平的就变成现在的阴平,即所谓第一声,浊平的,就变成阳平,即第二声。但我们到北京一看,北京人大体都是活的,他们讲话,每隔十几二十年就会变一些。不要怪他们耍怪,现在连人的性别男女都会变了,何况语音的阴阳相变?如果整个国家的语音要跟北京人变来变去的话,那我也无可置评了。
六,吾人之对策:这么多规矩!那遇到各版本有异同,我们应该咋办?请朋友放心,只要不太执着计较,混着过,不就没事了?所以凡有此困扰的人,我都劝他:「你拿到的书咋注,你就咋读,纵使读错了,也没大关系。如果你明知书上是错误的,或有自己的见解,那你就把书改一改,改对改错,也没大关系。」曾有人问:「您的唐诗把「白」字注成「勃」音,李白念成李「勃」,请问我是教孩子念李白还是「李勃」?我说:随你便,但孩子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将来孩子长大了,必定知道李「勃」就是李白。
总之,我的意思是:真正有大学问比较重要,一丁点的这些读音可以不必太计较,不要因小失大。一个有学问的人,读音与人不同,甚至读错了音,别人也不敢说他错。没有学问的人,纵使字字都读对了,我也不敢便相信哩。
公益推广新一代便携式读经机
公益推广价:元/台
读经机(国学机)系列由王财贵教授唯一官方指定国学机儿童启蒙早教机,由北京文礼经典文化公司倾情出品。官方授权正品保障,全方位采用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教育理念;爱读经便携式读经机汇聚业界一流的设计师、生产商,音质上乘,方便简洁,做工精致,被视为胎教、早教、启蒙教育中的精品。顶级音质让您感受国学的经典魅力,精致小巧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听国学。为孩子请一个最好的‘家教’,送孩子一份最好的礼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