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中国小说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神魔小说。它不仅在被历代中国人喜爱,还被翻译成英、法、德、意、西、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流传。英国著名东方文化研究家阿瑟·威利说:“《西游记》像一颗璀璨的彗星升上了中天,给西半球人民展出一个神奇的世界。”英国大百科全书说《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法国当代文学家艾登堡认为:“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美国大百科全书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第一
《西游记》虽然写的是唐僧取经,但和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的事实几乎完全不同。小说的主要人物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如果没有孙悟空,唐僧不可能战胜路上的妖魔,取回真经。
第二
《西游记》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小说,通过幻想出来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西游记》里面写了很多妖精、神佛,它们和人一样的生活,也和人一样有思想感情。这都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
第三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很高。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光辉的艺术形象,还写了许多妖魔,这些妖魔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作者运用丰富的幻想,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仙境和奇怪的所在,展现了一片童话世界。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玄奖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又说:“作者察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钱锺书先生认为《西游记》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因为迄今为止人类两大难以实现的梦想——飞天与入地——只有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得到完全的实现,孙悟空“腾云遁地的神通”正是这一人类理想的象征。
我国小说史家杨义先生指出,《西游记》是我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之作,作为一部我国“神话文化的伟大杰构”,其划时代的文化意义是“以小说的形式把我国神话文化的形态面貌——不发达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改变了”,在文化史上,则“代表着我国神话文化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型”。
马克思说,神话是原始先民运用天真的情感和想象力“征服自然力”、将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如果从现代未来科学的角度来看,《西游记》在四百年前虚构、遐想的许多奇妙景象已被现代科学技术所证实,有的正在被列为世界尖端科技项目进行研究攻关。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在诺奖答奖辞中说:“科学上的许多成果正是孙行者式的理性思维模式的结晶!”科学研究的神髓就是“要从艺术中汲取营养,寻求创新的思路,科学与艺术携手追求真理。”
林庚先生表示《西游记》是他的“最爱”,称它的理想精神和“童心主义”鼓舞、陪伴自己“度过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确实。“童心”是《西游记》不同于其他三大名著的重要特点。《西游记》中的每一段故事都追求着“奇、神、惊险结合”,它是一段、一段有趣故事的集合,这就使得整个情节既符合儿童心灵世界的判断标准,又可以满足成年人的思维习惯。这种兼顾儿童和成人的二元价值观可以说儿童视角下的《西游记》最特立独行的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