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53︱《聊斋志异》︱蒲松龄
㈠
蒲松龄,清人,别号柳泉居士,世以其斋号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仕途困顿,前程渺渺。世人重权位,天下轻儒生,聊斋先生困守老村旧屋,做幕宾,做私塾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以《聊斋志异》名世。
《聊斋》一书,记狐鬼妖魅之事,承继的是《山海经》,六朝志怪,唐传奇的路子。《聊斋志异》的问世有特殊的意义。其一,狐鬼之说,自唐后,在中国“子不语,怪力论神”的风气之下,已成末路。若山间小流,时续时断,偶呈面目。然至蒲松龄,突然异军突起,溪流变得水阔涛急,出山后浩浩荡荡,奔流到海,一路裹挟沙石无数。浩浩无涯,滔滔响澈。其二,文言文小说,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古典小说冲击之下,已成颓势。蒲松龄以一己之力,竟然力挽文言之衰。《聊斋志异》一经流传,广受欢迎。数百年来,备受珍爱,是床头案牍常备之作。《聊斋》之后,有《耳食录》,《谐铎》,《萤窗异草》,《夜谭随录》,《新齐谐》,《阅微草堂笔记》,然影响至少,几乎湮没不闻。《聊斋》书成,即成绝响,无后来者。
㈡
《聊斋》的成书,受到王士祯的欣赏,王当时为名家,为《聊斋》作序,《题辞》诗为:
题聊斋志异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诗。
不仅如此,王还为《聊斋》原文作过批改,评注。邹弢《三借庐笔谈》论“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王阮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先生尝曰:“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既而渔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之,执不可;又托人数请,先生鉴其诚,令急足持稿往,阮亭一夜读竟,略加数评,使者仍持归。时人服先生之高品,为落落难合云。
蒲松龄一生不遇,在《聊斋》序文中写道:“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自序》
㈢
《聊斋志异》全书计篇,收罗奇闻轶事,并非全是小说。鬼狐或多情,或善良,或为报恩,或兼侠气。人间却险象环生,彼此倾轧,仿佛鬼蜮。
成书后,《婴宁》、《聂小倩》、《画皮》各章,被改编成不同的喜剧,近年,更编为影视剧,影响深远。这是这位乡下老翁所无法预料的,但是,这也并不重要,他已经不在乎“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了。
乡下草屋,窗外细雨如丝,瓜豆正长,窗内写花妖狐鬼,孤寂冷落,案卷堆积,少人欣赏。他只是想说:“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读《聊斋》有感
古宅幽深掩青灯,朦胧星月照微明。
草屋檐下影暗动,多少狐狸是多情?
废园寂寂起阴风,荒墓幽幽草青青。
林间路远烟聚散,娉婷妖鬼正夜行。
.10.27
小楼风雨自在寒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