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似乎永远无法绕开穿插在其中的那些神仙鬼怪。尽管“子不语怪力乱神”,尽管“建国以后动物不许成精”,但人们对于鬼神的探索和热情却从未曾减淡过。从上古时期的《山海经》,到明清志怪小说《子不语》《聊斋志异》,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其中鬼神的形象愈发丰满鲜活。又比如人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典故,随处可见的古代器物、建筑物的装饰纹样,过年祭灶、贴门神等民俗传统,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和鬼神发生着关联。这些神仙鬼怪凝聚着先人的智慧,随着历史文脉相传至今,早已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无法剥离。
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发展,甚至是曲解和误用,时至今日,已然形成了一套既亲切又疏离、既魔幻却又能完美自洽的鬼神逻辑。站在当代人的角度,我们可以说鬼神的产生是由于古人对自然现象蒙昧无知所产生的主观臆断。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古人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哲学命题的大胆思考;对于人力所不能及的一切的精神寄托;以及文人墨客借鬼说人事的春秋笔法的题材来源。所以说,神鬼精怪并不仅仅是只存在于话本小说中的民俗故事,同时也是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视角。
《白泽精怪图》敦煌残卷,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左右滑动查看全图)《中国神怪大辞典》于年首次出版,并于年出版修订本。本次修订除了对原书内容进行了勘误,还增删了一些辞条,比第一版多出三百余条,并对引文容易误读之处重新点校。编者栾保群,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直至退休,一直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和河北美术出版社担任编辑。撰有《山海经详注》,整理点校有《山海经笺疏》《日知录集释》等,编有《中国神怪大辞典》,另著有《扪虱谈鬼录》《说魂儿》《鬼在江湖》等随笔集。本书编者栾保群栾保群对鬼神的爱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他“自小喜欢听鬼故事,听了怕,怕了还要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开始留意与鬼神相关的材料,并将其摘录下来。之后在《万象》杂志连载鬼神相关的专栏文章,也成就了后来的“扪虱谈鬼录”系列随笔集。在本书中,栾保群尽力量所及,考据了自先秦以来的八百余种古籍善本,从正史到杂说,把古代文献典籍中凡有记载并具有一定查询价值的鬼神名目搜罗起来,经过筛选,保留了大约五千余条名目,整理成为词条的形式,并配以笔画和音序索引,方便检索。但由于篇幅限制,并没有在释文中展开描述。在附录中,还收录了道教神谱“真灵位业图”、“《封神演义》中的神谱”,和“诸神祭诞日表”。
在谈起编著这部辞典的起因时,栾保群坦言综合性辞书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收录并不完全。而专门性的辞书的缺失,不仅对于读者来讲非常遗憾,在相关内容的古籍注解、学者专著中,由于考据不充分所出现的错误也并不少见。为避免类似纰漏,编著一部鬼神的专门辞典就非常有必要了。因此,对于古籍整理注释编辑者,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宗教图腾、器物纹样、绘画图样、建筑形制、民俗理论的研究者,文学艺术创作者,相关内容从业者,以及鬼神文化爱好者等等,本书可谓是一部非常详实的史料查阅工具。
《骷髅幻戏图》南宋·李嵩,绢本设色团扇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略作翻阅之后就会发现,本书中对于众多神怪并没有作某一种标准定义,而是将记载有相关内容的典籍全部罗列出来,以供读者详细参阅、充分考据。比如关于灶神的记载就有十余种,对其身份背景的描述更是男女老幼人神皆有。通过这些记述,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可见一斑。本文例举一些条目及释文以供参考:(滑动阅读)
灶神之祭,起源甚早。自王之七祀以至平民一祀,均祭灶神。《礼记·祭法》: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至于后世,灶神为“一家之主”,不唯主炊爨,且有司命之责。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曰: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而灶神之角色却有多种,大致如下:
1.先炊。《仪礼·特牲馈食礼》日:主妇视饎爨。曰:尸卒食而祭饎爨、雍爨。郑注:爨者,老妇之祭。孔疏:老妇,先炊者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如淳云:祠灶可以致福。按:礼灶者,老妇之祭,盛于盆,尊于瓶。《汉书·郊祀志》“族人炊”师古注:“族人炊,古主炊母之神也。”《续汉书礼仪志中》:灶神是祭老妇,报先炊之义也。
2.炎帝。《淮南子·泛论训》曰: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墙,而死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
3.黄帝。《事物原会》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4.颛顼之子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灶神”条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5.吴回。《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曰: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
6.名禅字子郭。《后汉书·阴就传》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酉阳杂俎》作“名单,字子郭”当有一误。
7.名髻。《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引司马彪注《庄子》云:髻,灶神也,如美女,衣赤。
8.苏吉利。《五经异义》:灶神,苏吉利。夫人,王搏头。
9.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四:灶神名隗,状如美女。
10.壤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四:一曰灶神名壤子。
11.宋无忌。《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云:王基家贱妇人生一儿,堕地即走入灶中,辂日:“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史记·封禅书》集解、《艺文类聚》卷八〇引《白泽图》:“火之精曰宋无忌。”
12.“种火老母”及其属神。详见该条。
13.玉皇第三子。姜义镇《台湾的民间信仰》:有一种传说,灶神为玉皇大帝的第三儿子,不务正业,性情怪僻,整日游手好闲,以专看女神为乐。诸神物议,玉皇大帝告诫不听,于是下命令要他下界为灶神,可饱看女人。
14.傩公傩母。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二“十二月跳灶王”条:李绰《秦中岁时记》:“岁除日进傩,皆作鬼神状。内二老儿,为傩公、傩母。”顾雪亭《土风录》谓即今之灶公、灶婆。
◇灶君有保家室平安之责,见于北宋以来笔记者甚多。北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一“彭郎中记”条记灶神乌衣朱冠,苍然焦黑,有饥饿无主之鬼,盗食厨中食物,神则缚而挞之。又云:灶神主内外事,酉刻则出巡,遇魑魅魍魉皆逐之。南宋·洪迈《夷坚乙志》卷八“秀州司录厅”条:灶神称司命,监视鬼物不得入宅。《夷坚丁志》卷二〇:杨氏某子为父所逐,宿于草棚,为虎伥所诱,忽有神人出,逐虎及伥,俄而神人召土地神责之:“汝受杨氏祭祀有年,竟纵虎为暴,郎君几为虎所食,致烦吾出神兵驱之,可谓不职!吾乃其家灶君司命也,汝识乎!”土地谢罪而退。
◇杨堃有《灶神考》一文,可参看。
(滑动阅读)
民间所祀财神大致有如下数种:
①赵公明及其陪祀之利市仙官、进财童子。
②文财神比干。
③武财神关公。
④五显。
⑤五通。
⑥“五路财神”即何五路。
⑦北方人以狐、蛇、猬、鼠及黄鼠狼五物为财神,号“五大家”。均见有关各条。
此外又有:
⑧进宝之“回回”。
⑨北京神马有财神神马,并坐财神及夫人,称“财公财母”。
⑩“利市仙官”及“利市婆官”。
另有广义的财神,在体现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上与一般财神并无二致,如金精、银精、钱龙,蛊术中的“嫁金蚕”,巫术中的“青蚨”等等。请参见相关诸条。
另民间又有以赵公明等为“正财神”,而五通之属为“偏财神”之说。
(滑动阅读)
清·翟灏《通俗编》卷一九:《礼·祭法》:大夫三祀,门、行、族厉。《王制》:大夫祭五祀,谓司命、中霤、门、行、厉也。《丧大记注》:君释菜,以礼礼门神。门神二字始见此。《汉书·广川王传》: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注:晋灼曰:成庆,荆柯也,卫人谓之庆卿,燕人谓之荆卿。师古曰:成庆,古之勇士也,事见《淮南子》,非荆卿也。清·恽敬《大云山房杂记》卷二以此为门神之始。
◇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二“十二月·门神”条: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
◇清·纽琇《乡言解颐》卷四“门神”条:门者,五祀之一,有神,固矣。至于绘文武之像,指将相之名,双扇门曰对脸儿,单扇门曰独坐儿,习俗之附会也。按:独坐门神中最有名的是魏徵,参见该条。
◇沈平山《中国神明概论》以常见门神为九种。
1.神庙、民宅的门神——神荼、郁垒。
2.佛寺门神为四大天王。
3.帝庙门神为“双护太监”。凡神庙主神居帝号者,门神以太监配。
4.衙署门神为朝官或武将。衙署门神依官品配之。如一品官衙署,门神以二品官以下配属。若是武官衙署,门神以武将配属。朝官手捧爵、鹿、冠、簪花;武将手捧蝠、蟢、马、鞍。
5.民宅门神为“加冠、进鹿”(加冠=加官;进鹿=进禄)。传说狄仁杰是唐朝第一位开科状元。一次唐明皇梨园作戏,狄仁杰的儿子狄光以父为荣,头戴面具,手拿冠子,歌云“唐朝一品”随舞。以后这种跳加官成了中国戏剧的办仙戏目,同时狄仁杰也成为民间所崇祀的禄神,常出现在门神板上。
6.神庙门神为尉迟恭、秦叔宝。
7.道坛门神为赵光明、康妙威。道教把他们当作护法神。
8.岁时神庙的门神为“节令神”。初一日值神王文卿、虎贵将,……三十日值神乐进卿、鬼仲阻。
9.天神庙的门神为二十八星宿。
◇按:明清以来,门神的民俗性质远远压过信仰性质,故民居中的门神有相当之随意性,但凡戏文小说中可以配对的文臣武将,只要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无不可做为“门神”张贴,“门神”实际卜已经成为“门画”。如《七国》中的孙膑、厐涓,《前汉演义》中萧何、韩信,《后汉演义》中的姚期(铫期)、马武,《说唐》中的李元霸、裴元庆,《杨家将》中的孟良、焦赞等等。
◇南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下: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识者谓虎头男子是“虏”字,金饰更是金虏在门也。不三数年而家户被虏,王公被其酷尤甚。
神荼、郁垒门神形象
秦琼、尉迟恭门神形象
抗战时期门神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今志怪话本小说中,经常出现以作者自创的神怪角色展开叙事的情况,比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聂小倩,《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白骨精等。由于这些角色只存在于话本小说,并没有出现在其他典籍中,所以本书并未收录。
“话本小说中有神魔一门,其中角色俱为神仙鬼怪,如猪八戒、黄风怪、鹿角大仙、铁扇公主之类,如一概编入,颇为不伦。故凡与典籍及民间信仰无涉者,例不录入。即文言小说中,文人缘兴自造之神亦不少,自唐人传奇以至清季说部,此风始终不歇。文人弄笔,故为狡狯:毛颖、管城,消块垒于咏物;游仙、会真,假神女以娱情。本编亦缘神魔小说之例待之。”——栾保群《中国妖怪大辞典》凡例另外,本书中所收录的词条释文均为文言文,对于普通读者来讲难免会存在阅读难度。如果只想对妖怪故事略作了解,可以参考《中国妖怪故事(全集)》(OCAT研究中心图书馆藏书)。该书作者张云搜罗了种妖怪故事,翻译成白话文,并将其分为妖、精、鬼、怪四大类,从叙事的角度出发,通俗易懂,可作为娱乐消遣阅读。《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张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
在下一期的藏书推荐中,我们将介绍《中国的神兽与恶鬼:〈山海经〉的世界》。该书作者伊藤清司不仅对《山海经》中出现的神怪进行了再分类,并且深入剖析了生活在“内部世界”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想象、祈盼与畏惧,探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存的认知与心理。
《中国的神兽与恶鬼:〈山海经〉的世界》[日]伊藤清司,商务印书馆,年
参考文献:[1]栾保群.中国神怪大辞典(修订本)[M].人民出版社,.
[2]张云.中国妖怪故事(全集)[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中华书局.栾保群:《山海经》是奇书,但探讨《山海经》必走“正门”[EB/OL].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