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福利丨能让陕西人引以为傲的除了秦腔泡馍,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5/30

身为一个陕西人,

常会被外地的朋友会问起:

陕西有啥特产?

买点什么特色送礼好?

陕西的特产那当然是多了去了,

不过思来想去,

过年回家肯定是能拿的出手、

又方便带的还得有陕西特色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

好吃!好吃!好吃!

但是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羊肉泡、

肉夹馍各种美食,

还有一样让陕西人引以为傲的特产,

那就是我们的民俗——皮影。

皮影始于西汉,兴于唐朝,作为这两个朝代的都城,西安都是它最古老的发源地和传承者,这里的皮影都装满了故事。

如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屡屡出现的皮影戏,不仅体现着唐朝人民对皮影的喜爱,也承载着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爱情悲剧:

父亲高宗李治临终时太平公主的哀伤:

和侄子李隆基对太平公主表白的深情和绝望:

又如张艺谋的电影《活着》里,葛优饰演的福贵在历史的洪流中,命运辗转,却与皮影戏相依为命。

福贵的木箱里装满的不仅仅是皮影艺术的灵魂,里面还承载着颠沛流离的一生。

如今,皮影虽已遍布祖国大地,有各种风格和流派,但作为陕西人,提起皮影,依然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莫名的亲切感。

当已有余年的皮影,遇到另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象征——面具时,会发生怎样惊艳的化学反应呢?

这就要说起中国首部由皮影面具演绎的剧目——中国国家话剧院形体剧《罗刹国》了。

《罗刹国》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讲述了一个叫马骥的人类落难到虚无缥缈的罗刹鬼国,在这里“以丑为美”,回家无门的马骥,只好画“脸”做鬼,阿谀奉承,扶摇直上的故事。

演出借鉴了中国戏曲中的傩戏,除了演员肢体演绎,还运用了傩戏中最最重要的道具——面具。

傩戏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表演者按角色配戴彩绘面具。而在《罗刹国》中,面具也是角色转换的必要手段,鬼怪们用面具伪装和隐蔽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人戴上面具后,仿佛就变成了一个具有某种神威或能够沟通神灵的角色。

《罗刹国》在保留傩面具的造型艺术特色上,颠覆性的用皮影大胆尝试,创造出了中国首例“皮影面具”。

演出中,皮影面具不仅是戴在脸上,更多是由演员们手执皮影化面具进行表演,这种面具与人的身体合二为一的演绎,是为了体现人性表里不一的复杂。

而演员在操作皮影之余,还要参照戏曲身段,上下舞台节奏精准,走台精确到步数,演员的表演难度非常高。

除了面具外,剧中部分道具也是由皮影制成,比如美丽的蝴蝶,飞翔的鸟,水中的鱼等等。

为了配合剧情,舞美还特制了一个1.5米高的皮影,这也是目前中国舞台最大的皮影。演出中,它不是像传统皮影表演置于白色幕布之后,而是由演员以戏曲的身段节奏直接在舞台上操纵皮影。

这样独特的演出形式,颠覆了皮影多年隔幕而演传统,让它在舞台上焕然新生。

除了傩戏和皮影,《罗刹国》还融合了傀儡戏、当代舞、戏曲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话剧舞台上“活”了起来。

而剧中的音乐既有现代的电子音乐,又和传统音乐贯穿到一起,在中国化的风格中夹杂着强烈的当代视觉、听觉元素,以当代人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学名著中的黑色讽刺故事,也给如今的我们更多反思:

面具戴久了,那就是脸了...

《罗刹国》自年底首演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上演60余场,先后出访哈萨克斯坦、法国、英国、中国台湾、天津、上海等地,亮相法国阿维尼翁和英国爱丁堡两大戏剧节,并荣获“爱丁堡艺术节最佳青年演出奖”,受到国外戏剧同行及当地观众的高度赞扬。

该剧很好的将中国文化元素及特点有机的融合与呈现,团队的整体水准令人称道,从剧作、导演、表演、到舞美设计、造型到音乐音响的表现都令人印象深刻。

——爱丁堡艺术节

《罗刹国》在爱丁堡艺术节

去年,该剧在中国台湾揭幕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以其鲜明的民族化色彩、演员充满张力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以及生动的皮影面具表演,让台湾观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11月10日、11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形体剧《罗刹国》将首次来到西安,在人民剧院上演!

在你最熟悉的传统文化中,

窥视人性的欲望与贪婪。

观鬼,思人,尽在《罗刹国》。

《罗刹国》演出宣传片

中国国家话剧院形体剧《罗刹国》

.11.10(周六)19:30

.11.11(周日)14:30

西安人民剧院

购票

票务代理:

:--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购票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1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