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从聊斋志异之陆判官,浅析经久不变的处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3/3/27

说道《聊斋志异》,也许你会想到貌美的狐狸精与落魄的穷书生之间离奇曲折的动人爱情故事。或许是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新聊斋志异之陆判》太过于精彩,让人印象深刻。说起《聊斋》,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陆判官。

电视剧中,主线是穷书生与富家小姐动人心扉又磨难重重的爱情故事。原著中的主角朱尔旦则变成了大反派,在陆判帮他换心后,不仅要夫人的美貌,还要功名权势,可谓贪得无厌。而作为地府神明的陆判官,则一次次助纣为虐。

故事的结局,被惩罚的陆判官投胎成了朱尔旦的儿子,还是个十足的不孝子、啃老族。陆判官与朱尔旦,都遭到了报应,可谓天道轮回,因果报应,谁也逃不过。

我一直以为,蒲松龄笔下的《陆判官》就是这般,既讲述人性的黑暗,世道的混沌,又坚信人间有正道。直到读了原著后,才知晓朱尔旦换心后并未性格大变,也不曾贪得无厌;陆判官亦不曾一再纵容,助纣为虐。

关于《聊斋志异之陆判官》原文的解读,有人说抨击科举制度,也有人说寄托了聊斋先生对人间美好的希望之情,还有人说这个故事讲述了遇到贵人好办事的道理,讽刺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氛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陆判官》,三叶草只想聊聊朱尔旦的处世之道。他智商不高,努力学习却考不上功名,却博得陆判青睐,不仅换上了七巧玲珑心,还给妻子也换上了美貌的头颅。子孙都身居高位,光宗耀祖。总结一句,大概是傻人有傻福。

为何傻人有傻福?从朱尔旦的为人处世来看,原因有三:

第一、待人真诚;

第二、知足常乐;

第三、智圆行方。

01待人真诚

朱尔旦还未变聪明时,朋友诓他将十王殿的陆判官雕像背过来。虽然陆判官长得十分渗人,“绿面赤须,貌尤狞恶“,迟钝的朱尔旦却不害怕,笑呵呵地将他背来。

放下陆判后,朱尔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酒浇奠陆判官。众人都吓得瑟瑟发抖,他却还坚持着礼仪,尊敬鬼神。

俄负判入,置几上,奉觞,酹之三。

这个细节,说明朱尔旦虽然迟钝木讷,却天性纯良,讲礼知礼。这体现在待人方面,就是真诚,不因一个人的地位、外貌、钱财等外在因素而有别样的眼光。

众人因害怕而坐不安稳时,又让朱尔旦将陆判官像背回十王殿。朱尔旦没有生气,毕恭毕敬送陆判官回去,还向他发出邀请:荒舍匪遥,合乘兴来觅饮,幸勿为畛畦。

就算你是面目可憎的鬼神,跟我阴阳两隔,我还是希望你高兴的时候,可以来找我喝一杯。

当陆判官真的来找他时,朱尔旦不仅不害怕,还十分高兴,亲手洗涤酒具,让家人准备酒菜款待贵客。一人一神推杯换盏,好不快活。自此,他们成了忘年之交。心思细腻的陆判官,还为自己的人间小友换了一颗七窍玲珑心。

好在,心换了,人心却未改。朱尔旦文思进步神速,在乡试中得了第二。当昔日捉弄他的友人来追问他文思泉涌的缘由时,朱尔旦毫不吝惜地分享了自己的奇遇,甚至向陆判引荐大家。

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闱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共求朱先容,愿纳交陆。陆诺之。

即使他变得聪明了,也既往不咎。虽然朋友们又一次被陆判官的狰狞面容吓跑了,但从朱尔旦的角度来说,他已经尽力了,仁至义尽。

种种细节,说明朱尔旦待人,以真心相待,以诚相对。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大概就是陆判愿意成为朱尔旦的贵人,助他一臂之力的原因吧。

02知足常乐

即使朱尔旦有陆判官这样一位厉害的鬼神朋友,却也并未向他索求过多。唯一求的,便是给自己的妻子换一颗漂亮的头。今人看来,这或许有些贪婪,嫌丑爱美,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古时候的男人呢?其爱美之心,比今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尔旦与陆判相交三十年时,被告知自己命不久矣。当时,二者对话如下:

陆告曰:“君寿不永矣。”问其期,对以五日。“能相救否?”曰:“惟天所命,人何能私?且自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朱以为然。即治衣衾棺椁;既竟,盛服而没。

陆判说:在豁达乐观的人看来,生死都一样,不必为生而乐,为死而哀。”朱尔旦欣然接受,不再强求寿命,坦然赴死。

朱尔旦是知足的,从别人眼中的傻子变成一个聪明人,他这一辈子已经够幸运了。即使自己命薄,未曾获得功名,有些许遗憾,也不强求陆判帮忙。

也正是因为他的知足,识大体,让他再一次获得陆判青眼相加。陆判官推荐他在阴间干一份差事,其鬼魂可以时常回家,看望家人,教养儿子。这种待遇,简直羡煞无数孤魂野鬼。

当他的妻子想要他还魂复活时,他说“天数不可违也”。朱尔旦不管是愚钝还是聪明,都知足不贪,不给自己与友人添麻烦,是他一贯的做人原则。

《老子》中有一句话:“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朱尔旦的一生,亦如此:因为知足,所以常足。

03智圆行方

朱尔旦的鬼魂,在他的儿子成年后,就不再回朱家,到自己的新岗位上去任职。多年后,他在路上见到自己的儿子,便将自己的佩刀送给他。刀上刻着一行字,是他对儿子最后的教导:“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根据《旧唐书·孙思邈传》所记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志向要高远,譬如封侯拜相、建功立业,但心思要细腻,处世谨慎,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纵有七窍玲珑心,也只用在正途上,行为端正,不害人不挑事端。

从朱尔旦的教子理念可以看出,他所推崇的君子之道:有凌云之志,外圆内方。教育家黄炎培也曾在信中教导孩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做人坚守本心,该方正时寸步不让,该圆滑时机智灵敏,即智圆行方。

一个人自身是怎样的,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怎样的。从这点来说,朱尔旦为人,亦智圆行方。他变聪明后,不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不义之财,他成为鬼差后,也不曾滥用职权害人。

如果我们都能磨炼出朱尔旦一样的处世之道,无论何种境地,待人真诚,终究能以真心换真心。无论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几何,都知足常乐,自然少有烦忧。无论世人待自己如何,都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当能在弥留之际不留遗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