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聊斋系列篇《王子安》)
这篇聊斋故事,采用了戏谑的笔法,刻画了读书人盼望功成名就的心态,是一篇笑中带泪的文章,让人笑过之后,不免唏嘘,陷入沉思。《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老先生,一生科举无望,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对于读书人盼望榜上有名的心态,是最有品评的资格的。主人公王子安的身上,无疑是带着蒲松龄老先生深深的烙印的。
话说有个叫做王子安的读书人,风流倜傥,在东昌府一带享有盛大的文名,但是命运不济,科考失意,屡次不中。不过,他一点也不气馁,屡败屡战,继续参加科考,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头。
这一次,又到了乡试之期,王子安信心满满地参加了考试,回来后,翘首等待放榜之日。到了放榜这一天,王子安在家里喝起了小酒,想起自己坎坷的科举之路,不由得心生感慨,喝得酩酊大醉,倒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忽听有人高喊:“报马来了!”王子安一骨碌爬起来,踉踉跄跄地向门口跑去,嘴里喊道:“赏十千钱!”妻子知道他喝醉了,在做梦,就骗他说道:“你快睡下,已经赏了。”王子安转身躺下,很快又睡着了。
不一会,只见一个人进来喊道:“好消息,你中进士了。”王子安心内疑惑,自言自语地嘀咕道:“还没有参加殿试呢,怎么就中了进士啦?”那人说道:“你怎么这么健忘?三场已经考完了,已经放榜啦。”
王子安大喜,跳起来叫道:“赏十千钱!”妻子见他又在说梦话,忙过来哄他,“赏钱已经给了,你睡吧。”王子安转身又躺下,不一会,响起了鼾声。
过了不久,王子安看见一个人跑进来对他说:“你已经被钦点为翰林了,跟班在这里伺候着,听你吩咐。”王子安坐起来一看,果然有两个人跪在床前叩拜,衣着整齐,他急忙喊道:“快快安排酒饭。”
妻子知道他又在说梦话,忍住笑,急忙应声,“已经安排好了,不用你操心。”一家人见他醉得如此厉害,都忍不住捂着嘴偷笑。
过了很久,王子安心想,自己终于当了大官了,这可是光宗耀祖的荣耀之事,不能不出去炫耀一番,便大叫跟班过来伺候。可是喊了十几声,没人应声,不免焦躁起来。妻子忍住笑,过来敷衍道:“你不要急,先睡着,我去找他们。”
过了一会,果然见跟班来了。王子安愤怒地喝骂道:“你这个蠢材,刚才跑哪里去了?为何不在老爷面前伺候着?”跟班顶嘴道:“我刚才哄着你玩玩而已,你还当真起来,真把自己当主子了!怎么骂起人来了?”王子安气得跳起来,捉住跟班就打,把他的帽子扯落在地上。跟班急忙躲避,王子安站立不稳,跌倒在地。
妻子急忙走过来扶起他,责怪道:“你怎么醉到这般境地!”王子安恨恨地说道:“跟班可恶,我在管教他,怎么反倒说我醉了?”妻子大笑着说:“家里只有我这个老太婆,白天为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里来的跟班,谁愿意伺候你这把穷骨头?”
孩子们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王子安一下子酒醒了,才知道是一场梦,这一切都是假的。可是,他明明记得,打落了跟班的帽子,是那样的真切,不像在梦中,而且亲眼看见跟班从后门逃跑了。他急忙跑到后门查看,果真找到了一顶缨帽,茶杯大小。
一家人都很惊讶,王子安拿着缨帽自嘲说:“过去听说有人被鬼揶揄,我还不信,如今我却被狐狸捉弄,倒是确有其事了!”
蒲松龄老先生对科举之路,是深有感触的,所以他在文末发表感慨,列举了秀才参加考试的七种比喻。刚进考场时,脱下衣鞋检查,提着装着笔具干粮的竹篮,像乞丐一样;考场点名时,官员呵斥小吏谩骂,像囚犯一样;考生吃住都在号舍里,伸头露脚的,就像秋末挨冻的蜜蜂;考完出场,恍恍惚惚的,就像出笼的病鸟;等待喜报时,患得患失,焦躁不安,就像被绳子捆着的猴子一样;如果喜报来了,却没有自己,那种死样,就像服了毒的苍蝇;考场失意,恨天怨地,做出各种可笑的事情,恨不得看破红尘,出家修道,等到心气平了,又开始准备考试,就像破卵的鸠鸟一样,准备抱新窝。
蒲松龄老先生这七种比喻,生动形象,也在无形中,反射出科举考试在他的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科举制度对考生的伤害,由此可见一斑。故事中的王子安,一天之内,尝到了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的滋味,狐狸虽然是在戏弄他,却未尝不是在提醒他,没必要患得患失,抱着平常心就好。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