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蒲家庄人。
蒲松龄的父亲曾幻想通过读书应试走仕途,但几经努力,没有得到任何功名。后因家境贫寒,弃学经商。待稍微好转,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几个孩子的读书学习上,竟然放下生意专门辅导孩子。
蒲松龄是几兄弟中脑子最灵活,最聪明,好读书且过目不忘。因而最得父亲宠爱。
蒲松龄十九岁中了秀才,他壮志满怀,意气纵横,决心沿读书应试之路走下去。然而,后来的情况却不妙,屡试屡败而心灰意冷。
三十一岁时,他离开家乡到南方的宝应县任知县幕宾:当时的南方,风光秀丽,人才济济,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任职期间目睹耳闻官吏豪奢,民不聊生的局面,使他思想感情贴近底层的劳苦大众,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蒲松龄在从南方回家的路上,有一天,因天下大雨,只好投宿客店,同房间有一位叫刘子敬的客人,和他很谈得来,将随身所的《桑生传》拿给蒲松龄看。蒲松龄读完这本书,觉得十分有趣。回家后,决定用自己的笔将那个故事重新创作一遍,将其取名为《莲香》。
写后有点自我陶醉。于是他将自己以前听到的故事又写了几个拿给别人看,大伙都被那些故事吸引住了。看来这样的故事还是很有魅力的。他决定继续写下去。
蒲松龄为找新的写作素材,他在自家门口的大树下,每天准备一大缸茶水供路人歇脚时饮用,不用交钱,只需讲一件奇事就行。喝茶的人,慢慢喝,慢慢讲。蒲松龄白天听客人讲那些奇闻异事。晚上整理、创作所听到的故事。
蒲松龄将自己所写的书取名《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名,"志异"就是鬼怪之意。全书共四百三十一篇,他通过这些鬼怪故事,暴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反映了当时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之外,现在出版的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词集》、《聊斋俚曲集》等。
蒲松龄虽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寒中度过的。年,他以七十六岁高龄在郁郁不得志中去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