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从路不拾遗到美女画皮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9/9/9

一日走在路边,见前面有一张花花绿绿的纸,以为是钱,走近前一看,不过是一张废旧的纸片。于是哂然——在梦里,许多次梦见这样的花纸,拾到一看,是钞票,有两毛的,十元的,有时候会拾到厚厚的一卷。

转念一想,如果拾到一张百元钞票,我会不会在路边等待失主?如果觉得不值得,那么,拾到一笔巨款的话,我会不会等待失主?如果我恰恰急需这笔钱,又没有人看到我拾到这笔钱,那么,我会不会把它归入囊中?

我为我自己的犹豫而汗颜。

想起一个故事。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我一直记得,那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每当我面对诱惑动心的时候,就在我脑海里蹦出来提醒我。

史书上记载某个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世风良好,往往会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佐证。路见财物却不拾,只待失者自己来寻,不是不喜欢财物,而是因为可以直面心中的欲望,抗拒外界的诱惑。即使无人看见,也不会私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高度的自律,与法制无关。人心若此,社会风气可见一斑。经济富足是一方面,人民有道德有信仰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性本贪,不然,人类至今依然会是原始社会,就不会有私有制的产生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有些是天然存在的,比如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因为它们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有些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有意而为之的,比如高官厚禄,鲜衣怒马,飞黄腾达,它们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需要,诱惑才会存在,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我们这个社会才会不断发展。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服从于我们的欲望的借口。如果任由贪欲支配人心,社会将陷入混乱,人类将退行到兽性泛滥的层次,文明的巨鼎将分崩离析。凡事当有度,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每个人都在保护自己生存空间的同时,不侵犯别人的生存权益,这应该是道德的底线吧。

我又想起一个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于我们今日的眼光看来,华歆之举并无不妥,甚至比我们今天的世人都要强,管宁已难容忍,宁可割席绝交。大约古代圣贤修身,都是先由对抗诱惑开始吧。抵得住外来的诱惑,方能守得住内在的一颗心。或者,反过来说,对诱惑动心,正是此心难以把持的表现。守不住自己的心,保不准有一天,因为服从于诱惑而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来。如此一想,管宁的做法也无不妥。三观不同,不相结朋。割席,表现的是一种坚守操守的决绝吧。宁可不要朋友,也不允许自己沾染任何一点可能的污点。

抗拒诱惑,不仅涉及到个人修养,更关系到身家性命。

我小的时候,大人们总会嘱咐:见到水里有什么东西不要去捞,比如一朵红花,那很可能是淹死鬼子幻化而成,只待小孩喜欢了去够,一不小心失足,淹死鬼子便乘势把小孩按到水里淹死,自己找到替身投生。这个故事,我爷爷、奶奶讲了一遍又一遍,无论平时对我们多么温和宠爱,讲起这一点来都会表情严肃,不容置疑。我哥哥曾经问过“那我要是拿着棍子去够行吗”,换来我爷爷一声呵斥。这使得我们走在河边的时候,总会去偷偷地看看河里,是否有一朵红红的花漂在里面。所幸没有看到过,不然,心里该面临多大的恐慌啊。

现在想来,这也是一种教导方式,培养孩子对抗诱惑的能力。我们小时候,除了春天院子里开满的桃花、杏花、洋槐花,夏天我奶奶种在院子里的大麦熟,很少见过其他花了。至于水中的红花,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红红的近乎完美的花朵,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见到,每到过年,我奶奶总会为我买上一两朵红红的纸花戴在头上,“新年到新年到,闺女戴花,小子放炮”,我奶奶总会这么念叨,我的红色油纸花与哥哥弟弟的小鞭起着一样的作用。那朵纸花,是用厚的油纸做成,亮亮的,红艳艳的,有着层层的花瓣。如果水里真的有这么一朵美丽的红花,如果没有大人们的嘱咐,我相信,我会毫不犹豫地去水边捞取。幸好有这个可怕的传说。现在想来,这种故事恐吓,是一种最朴素的教育,既是生命大于一切的自护教育,也是一种守住一颗心的抗诱惑教育。诗书不继,但民间自有民间的法儿。

水中的红花,是淹死鬼子抛出的诱饵。这个传说,更像是一个隐喻,对小孩子进行抵制诱惑的启蒙教育——不要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动心,哪怕这个东西再诱人。

当然,对于大人们,也有诸如此类的教材。

请看下面的故事。

王生运气贼好,在路上拾到一个姑娘回家,藏在密室中幽会,谁知这位美丽的姑娘却是一个披着人皮的恶鬼。待到发现时,已经晚了。虽然得一名道士相助,怎奈此妖胆大心贪嘴馋,王生的心被此妖挖出来吃掉。王生的妻子去向道士求助,道士让她找一个在集市上的疯和尚。王生的妻子去求疯和尚帮她救丈夫,疯和尚却百般羞辱,最后吐出一口浓痰,让她吃掉,说吃了就去救她丈夫。王生的妻子忍着巨大的恶心吃下那口痰,疯和尚却大笑着离去。王生的妻子又羞又气又委屈又恶心,回家伏在王生的尸体上痛哭。哭着哭着,只觉作呕,一下子吐出一口东西,正掉在王生被恶鬼剖开的胸腔中,化成一颗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王生由此复活。

很熟悉,是吧?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我觉得,这个故事是《聊斋志异》中写得最好的故事之一。不仅因其精彩——又有色情,又有鬼怪,又有僧道,又曲折离奇,可以说,融合了一个好故事应具备的所有元素——还因其有警示意义。

这个故事是一个隐喻。姑娘是美丽的,美色是一种诱惑,估计没有几个男人不喜欢,(女人也一样啦,不然,那些明星们哪来那么多粉丝。)这是人之本能吧。而诱惑是魔鬼,是披着美丽外衣的魔鬼。此其喻一。虽然男人们都好美色,但毕竟不敢明目张胆地去偷,古时女子结婚早,十五六岁便已成婚,那些在路上看着有几分姿色的,多是别人家的老婆,偷腥不成,便会惹官司上身。而拾来的就不同了。这么一个美艳女子,流浪路边,无家可归,拾到家来,既可一饱艳福,又不必担心惹上公案,岂不快哉!天上掉下个流浪妹,于是,就拾回家来了。这就是没有抵制诱惑,于是,心就被鬼吃了。抵不住诱惑,便守不住心。心没了,命就没了。所以,要想守住自己的心,便要抵制诱惑,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财物还是美色。此其喻二。而被魔鬼吞噬的心,找回来的时候,不过是一口脏污的浓痰。道貌岸然的书生,鬼迷了心窍后,一颗心便污浊不堪了,就如同废品,就像一口痰,吐在大街上狗也不舔了。此其喻三。最后,王生的一颗脏心,是被妻子在集市肮脏的地面上以吃一口浓痰的形式换回来的,王生在面对诱惑时背叛的、践踏的、欺骗的、嫌弃的妻子,在最关键的时候,成为他的救命人。那些我们看来最普通、最不愿意接受的,往往是最忠诚于我们的,最朴素的精神,最本真的初心,关键时刻能救我们的命。此其喻四。

呵呵,这个故事,真应该成为一个廉政教材。

讲了好几个故事,无论是真是妄,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不是你的东西,你别贪!

王一岚









































首都老牌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可以吃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