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叙事学研究从经典叙事学阶段进入后经典叙事学阶段之后,因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更显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在探讨虚构叙事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问题时,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一、从本体论出发,将虚构叙事视为籍由语言力量建构起的可能世界、具有自身的本体独立性,文学中可能世界的界限也就成了表达或想象力的界限;二、引入了叙事模态的概念,将可能世界理论与叙事语义学联系在一起,分析叙事文本世界的层次模型、叙事文本中人物的表征世界与文本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三、从读者认知角度考察了虚构世界的类型学;四、应用可能世界理论重新整合“叙事性”概念,研究电子媒介、超文本中的可能世界。
关键词:可能世界叙事理论;国外研究;述评
在文学研究领域,虚构叙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成为所有文艺理论家们探讨的最基本、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使众多文艺理论先驱们陷入迷思,提出了诸多理论,但是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全面地阐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在国外叙事学领域出现的可能世界理论,成为了迄今为止关于文学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最为复杂的探讨。它并不像之前的各种文学理论之间相互抵牾,而是以广阔的理论胸襟吸纳了之前文学理论中的精华,大有涵而盖之的气度,其理论的思辨深度使其显示出强大的说服力。可能世界理论发轫于哲学领域,具有几百年的哲学传统,是为解决虚构作品的指代问题而援引到叙事学领域,为国外叙事学研究开辟了一种新途径,其研究主要包括:一、从本体论出发,将虚构叙事视为籍由语言力量建构起的可能世界、具有自身的本体独立性,文学中可能世界的界限也就成了表达或想象力的界限;二、引入了叙事模态的概念,将可能世界理论与叙事语义学联系在一起,分析叙事文本世界的层次模型、叙事文本中人物的表征世界与文本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三、从读者认知角度考察了虚构世界的类型学;四、应用可能世界理论重新整合“叙事性”概念,研究电子媒介、超文本中的可能世界。接下来,本文将对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述评。
一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对文学表征的一种惯常说法。但从学理上来说,文学虚构与现实世界究竟如何关联?虚构世界的本体地位怎样?这是自古典时代以来所有文学理论家不得不面对的最基本、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文学虚构是人类借助思维想象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人,作者必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他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因此文学虚构与现实世界之间肯定有关系,但是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模仿伦、反映论、白日梦理论、形式主义等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今难以给出足够的说服力。这些理论在阐述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要么受唯物主义观点的影响,将虚构看成现实的模仿、反映,忽视了文学虚构的自主性;要么落入唯心主义的窠臼,仅将文学虚构看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消解了现实世界的本体地位及其对文学虚构的影响,使文学虚构完全成为了作家精神的宣泄与自娱;要么将文学虚构看成是一种封闭的自足,放弃了对虚构与作者、读者和历史语境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叙事的“文学性”置换了虚构性问题,强调文学虚构的自我指涉,专注于虚构叙事的内在结构研究。这些传统的文学理论都无法全面说清二者的复杂关系。但是,可能世界理论将虚构叙事视为籍由语言力量建构起的可能世界,既确立了现实世界独特的本体地位,虚构世界被视为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又承认了虚构世界自身的本体地位,突出了虚构世界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虚构叙事的真值问题不是依据现实世界而是依据虚构世界本身来加以确认。
在关涉可能世界的叙事研究中,莫妮卡·弗卢德尼克认为,“最早使用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人是托马斯·帕维尔(ThomasPavel)和卢波米尔·道勒齐尔(Lubomi?rDolezêl),目前在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方面取得成就较大的是玛丽-劳里·瑞恩(Marie-LaureRyan)。”[1](P43)早在20世纪70、80年代,道勒齐尔首先将可能世界的概念引入到文学研究当中,用来解决虚构世界的本体地位问题。在他看来,“人类的文化传统赋予了虚构文学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小说的虚构世界正是籍语言的这种力量建构起的可能世界。因此,小说的虚构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的摹仿或再现,而是有其自身意义的独立存在。”[2](P-)这就是说,道勒齐尔认为文学中的虚构世界是由叙述所建构起来的可能世界,它具有自身的本体地位,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摹仿或再现,这种自我产生的存在来自文学语言无限制的创造力,于是,文学中可能世界的界限也就成了表达或想象力的界限。瑞恩认为,“没有道勒齐尔开创性的工作,帕维尔、罗侬、迈特尔、及其本人的写作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3](P)可见,道勒齐尔对可能世界理论的开创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中的虚构世界作为一种特殊的可能世界,它们是在虚构文本中被建构、保存和流通的审美艺术作品。道勒齐尔认为,“虚构世界是由非现实可能事态组成的集合,虚构世界及其构成物、虚构个体,被赋予确定的本体地位,即非现实可能的地位。虚构个体的存在与特性并不依赖于现实原型。”[4](P16)因此,尽管哈姆雷特不是现实世界的人物,但他是居于一个替代世界中的可能的个性化人物,即莎士比亚戏剧中虚构世界的人物。哈姆雷特这个名字既非空泛也不是自我指涉,它指向虚构世界中的一个个体。通过将可能世界假定为虚构话语的宇宙,虚构语义学能够赋予虚构指涉的合法性。对于虚构世界的本体地位,帕维尔(ThomasG.Pavel)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在其专著《虚构世界》中从超越结构主义、以更广泛的历史视野研究了文化景观中可能世界的边界迁移及其本体论的隔离主义观点与融合主义观点,探讨了虚构世界中的显著世界以及虚构世界的边界、距离、范围和不完整性,虚构叙事的惯例和想象的有限性等问题。他认为,就虚构世界的本体论而言,对虚构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不同认知态度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些理论家推崇隔离主义观点,将虚构文本的内容视为没有真值的纯粹想象;相反,持融合主义观点的学者认为,对现实世界的虚构与非虚构描述没有真正的本体差别。”[5](P11)持“隔离主义”观点的理论家们显然没有赋予虚构世界本体地位,他们认为虚构世界的内容没有真值,将虚构的一切都看成是虚假的就不足为怪了;而持“融合主义”观点的理论家们虽然承认虚构世界的本体地位,但他们遮蔽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本体差别,最终消解了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别,这样会造成否定历史、否定客观事实的严重后果。因为我们必须分清:托尔斯泰虚构的拿破仑或狄更斯虚构的伦敦与历史上的拿破仑或地理上的伦敦是不一样的。二战中日本侵略中国、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是铁的历史事实,对这些历史事实的叙述属于非虚构,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为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日本的一些政客将南京大屠杀辩称为虚构,就是想掩盖历史真相、否认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现实世界的事态与个体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而虚构世界中的事态与个体的真实性只能限定在虚构世界的范围内。
瑞恩在《沉浸讽喻:后现代小说的虚拟叙述》[6](P-)一文中将虚拟叙述看作是对非现实世界或时间上久远的世界的唤起,结合西方后现代作家威廉·吉本森、罗伯·格里耶、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卡尔维诺的文本论述了虚拟叙述固有的自我指涉性,它表明了后现代阐释是一种普遍的反模仿主义、白癜风的发病原因谁看好了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