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熟悉文言断句法文言断句不再难写给参加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3/3/29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文言文断句,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断句:

一、借助虚词标志性词语断句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借助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容易。

(一)句首发语词:“其、夫、盖、唯、惟、且、岂、盍、斯、请、凡、且夫、今夫、若夫、至若、至于”等,常居句首,其前可断开。例如: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唐韩愈《马说》)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西汉·刘向《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④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北宋欧阳修《卖油翁》)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句首时间词:“初、今、是时、昔者、向者、乡者、俄而、俄顷、已而、既而、未几、久之、少焉、少顷、顷之、有顷、方今、乃今”等,常居句首。其前可断开,其后一般也可断开。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清蒲松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②众宾围座/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丈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未几/夫鼾声起······两儿齐哭/俄百千人大呼(清林嗣环《口技》)(“既而”“俄”后不能断开)

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宋苏轼《赤壁赋》)

(三)句首疑问语气词:“安、胡(为)、何、盍、曷、奚、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和后面的词语往往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例如: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唐韩愈《马说》)

②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

③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十四章)

(四)句首关联词: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句,“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文言特征可以断句。此外还有“或、况、且、苟、乃、岂、则、纵、虽、然、虽然、然则、然后、无论、是故、是以、于是、继而、而况、至若、岂非、纵使、向使、假使、如使”等,其前一般断开。例如: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北魏郦道元《三峡》)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虽有嘉肴》)

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何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六反》)

(五)句首叹词:如“噫、嘻、唉、嗟、嗟夫、嗟乎、呜呼(哀哉)”等;前后都可断句。例如: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明魏学洢《刻舟记》)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西汉司马迁《鸿门宴》)

④呜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唐王勃《滕王阁序》)

(六)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乎、与(欤)、邪(耶);哉、夫”等分别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例如: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李白《蜀道难》)

④君子病(忧虑,担心)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

⑤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列子·汤问》)

注意:1、复音虚词“而已、而况、既而、何如、何所、何以、奈何、无乃、乃尔、若夫、是以、以是、所以、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至于、足以、然则”等断句时应保持完整,不能分开。例如: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②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

2、其它虚词:“以、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如:

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③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标志性词语有“曰、云、言、谓”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表示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之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出问者、答者,准确断句。例如:

①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时间词、对话标志、谦称)

②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标志性词语(对话标志人称代词、疑问语气词)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司马迁《鸿门宴》)标志性词语(名词、对话标志、动词)

三、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一)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个完整的句子名词,一般包含主语、谓语、宾语。文言文中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如果这些词语作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句;如果作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句。例如:

①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元末明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④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西汉刘向《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二)借助动词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要抓住谓语动词,借助动词与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例如: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北宋欧阳修《卖油翁》)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清纪昀《河中石兽》)

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借助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及其他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

(一)判断句式:“······者,······也;······者也;此(斯)······也”等。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史记·陈涉世家》)(要在“者”和“也”后断开)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史记·鸿门宴》)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二)倒装句式(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如: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会”的后置状语,不能分开)

②贤哉/回也!(“贤”是“回”的前置谓语,应在“回”前断开)

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己”是“知”的前置宾语,不能分开)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句不能断开)

(三)被动句式:“为······所、······为所······、·······为······、受(见)······于·····”等。例如”:

①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北宋沈括《活板》)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汉王充《论衡·守株待兔》)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其它固定句式:不亦······乎、何(奚、安、曷)以······为(哉、也)、岂······哉、何······之有(之为)、如(奈、若)······何、

(无乃、得无、况)······乎(与、耶)、非······则······、与其······孰若······、宁(宁可)······不(无、毋)等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②汝为人臣子/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汉书·苏武传》)

③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④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崤之战》)

④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元末明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⑩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五、借助修辞断句。

对偶、排比、排偶、反复、顶真、层递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断句,其准确性更高。例如: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

③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对话标志/标志性语气词/顶真)

六、找准对称句式断句

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找准对称句式可迅速正确断句。例如: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④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如果理解熟悉掌握了文言文断句的六种方法,就可以大大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做文言断句试题前,要看看原文题目、人名、地名、注释及与断句文段前后相关的句子(对断句也许有帮助)。试题做完后,要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

文言文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平时多读多背,形成语感。如果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这样对于断句的试题,当然也就更容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2514.html